【对第二次大战的影响】
' J& M$ u5 ~" R: P3 o4 Z
" ]+ c$ D& |) M% t* i3 E/ C 相对于二次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是一场不为经传的战事。但是它对二次大战的局势发展却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 h& b5 k. h( ]" U/ [- r2 h( v* u; W- ]5 o9 ~6 r* I- n
战事发生前,日本东京当局仍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争论。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西伯利亚发动攻势,目标是进攻至贝加尔湖一带。而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资源(特别是荷属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诺门罕战役的失败,说明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
. U+ G, p# d% g' x/ S/ N* b
0 X" o; G) A, h, _) w 诺门罕战役中,朱可夫指挥装甲部队以机动战首获大捷,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嘉奖。苏联政府得到包括间谍理查德•左尔格的情报得知日方的南进,因此应该不会即时对西伯利亚发动另一次攻势。苏军于是被调往欧洲;在1941年12月,朱可夫再指挥西伯利亚部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成功发动反攻击败德军。
7 P- s/ m1 n/ U
" N4 o# q% T8 ]1 |5 }【从诺门罕战役看朱可夫装甲兵作战思想】
4 g/ K1 Y5 B8 u! I1 Z# y* @% e, I5 o5 g- K" v, G
以坦克为代表的装甲兵部队,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的装甲兵部队还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兵种存在。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装甲兵部队的战略战术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组建大规模的装甲机械化军,以装甲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投入战斗的作战思想被许多军事理论家所认可,如德国的装甲兵作战专家古德里安、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等。在苏联,朱可夫是这种装甲兵作战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并在其指挥诺门罕战役过程中,将自己的装甲兵作战思想付诸于实战。通过以这种作战思想为指导的战地指挥,将苏军在装甲兵方面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取得了诺门罕战役的胜利。诺门罕战役的胜利,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冒险,使日本被迫放弃了“北进”侵苏的战略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