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 卫国战争后期的苏德军队

    二战时的东线,作为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这场影响了二战整个走势的两个民族的存亡之战,最终以苏联红军的完胜告终。今天,我们就以二战中后期苏德军的表现进行一番评述,欢迎大家斧正拍砖。5 H& d. d5 a" G/ b5 v! u
       众所周知,德军突袭苏联的时候,红军正处于转型的阵痛期。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和红军的再现代化建设,41年夏的苏军其实在一个相当虚弱的阶段遭到了德军的突袭。而将闪电战发挥到极致的纳粹军队,在苏联的大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战果,占领相当于整个中西欧的大片土地。" y3 y) K5 H5 b9 P# k* ^. g
        不过,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转折点,浴火重生的红军在美英的大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并逐渐掌握了东线的主动权。经过战争洗礼的苏军一线指挥员们,已经能够较为纯熟的组织大规模进攻,远距离的纵深突破以及应对德军的装甲部队反扑了。这些可喜的进步首先得益于苏军指挥体系的改革和斯大林的放权。由于限制了一直被诟病的政治委员的权力,将其作用降低到了鼓舞士气,维持纪律的主官,从而结束了红军系统内长期困扰作战行动的二元制指挥问题。此举不仅提高了部队士气,也放开了前线将领的手脚。而斯大林更是意识到了自身军事才能的不足和对前线形势的判断不如现场指挥员来得灵活的事实,于是采取了抓大放小的原则,使得一线指挥员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积极性,并让他们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时,能够做出最有利于战役进程的决定。而且,斯大林本人也充分认识到了红军的能力有限,一改41年末和42年末那种急功近利,恨不得通过一两次进攻战役就把德军赶出国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开始为红军量身定做能够取得突破和成功的进攻计划。
, j' T: k1 l  ?, m$ `: f6 n, H5 M       尤其是战争后期的苏军,在经过初期的惨痛失败教训和巨大物资支持下,终于使得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梦寐以求的大纵深全方位突破得到了实际的运用,并将其变为恐怖的升级版。红军的攻击距离已经从图哈切夫斯基设想的几十~一百公里扩大为三、四百公里的连续突击。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红军的攻势层层叠加,根本不给德军以喘息的机会。德军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则疲于奔命,四处堵防,并在一系列激烈战斗中被急速消耗,最终溃不成军。当然,红军能够实施如此规模的攻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军的后勤保障、步兵的机械化以及通讯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9 [) L* S- b6 H8 J( w       在执行方面,红军往往采用大量的欺骗行动,掩盖主攻部队的集结,在错误方向上制造虚假的部队营房、补给中心,使得德军屡屡在关键区域内出现误判——事实上,对于红军的这些欺骗行动,德军也都予以了高度评价。而在进攻之前,苏联的侦察兵和飞机会对德军防线进行极为周密的侦察。游击队、当地居民乃至德国俘虏都是情报的重要来源——有时候,苏军甚至能精确勾勒出德军防线内敌方部队的具体情况以及关键的预备装甲师的集结区域!上述这些战前准备,都是苏军在历年战争中通过血的教训而获得的宝贵经验。  z: k( Q( f0 s8 k/ U
        在突击地域,苏军可以集中几倍乃至十倍于敌的诸兵种合成集团进行强行突破,这些本身就装备精良的部队还能得到更多的炮兵、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加强,以便于快速地在德军防线上取得突破,并投入坦克部队进行大纵深突击,扩大战果。苏军的作战手法是在密集的炮火和航空兵火力支援下,以一波强烈的威力侦察渗入德军战线,夺取德军防线内的某些关键地段,进而动摇整个德军防线。随后,炮火开始延伸,由步兵、坦克兵、工兵组成的攻击部队会实施常规进攻,一举摧毁德军防线,打开缺口。之后,坦克集团军或快速兵团会通过这个口子向德军防线纵深突击。这些突击集团不与德军缠斗,遇到激烈抵抗之后会就绕过守军,向纵深继续突进,争取一个大规模的合围或者为下次进攻建立一个桥头堡。在这些快速部队的身后,则是庞大的步兵和装甲兵分队,他们负责消灭攻势区域内的依然在负隅顽抗的守军。在战争的中后期,突破德军防线对于苏军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但是突破之后选择恰当时机投入坦克部队扩大战果,则成了对指挥员真正的考验。坦克部队投入过晚的话,德军预备队的反冲击很可能会封闭突破口或将苏军的攻势压回去,过早的话,坦克部队和先头部队挤在一起,将原本不大的突破口挤得动弹不得,容易造成反效果,增大部队伤亡,如同柏林战役时期朱可夫在突破泽洛夫高地的时的失态。& |9 i- r: e3 g/ B9 P: ~
       不过,由于苏军在历年战斗中的重大损失——4年不到的时间内,共有约1100万的红军官兵阵亡或是失踪,苏军在战争后期也饱受了人员不足的困扰。尽管从43年到战争结束,苏联红军在前线的一线兵力长期维持在600万人以上,算上在后方疗伤养病的,在国内其他地方整训的以及在远东的驻军,苏联国内穿军服的武装人员基本上在1000万左右上下波动。不过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的背后,则存在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士兵年龄跨度从少年到老年等诸多问题。在战争后期红军的西进过程中,为了弥补部队的巨大伤亡,许多解放后的村镇内的成年未成年男子,都配发了军服和武器之后直接参了军——这样的军队比乌合之众强不了多少——但即便如此,红军依然感到缺兵少将。后期的红军编制中,除了近卫部队和突击部队可以得到优先补充以外,一般的步兵师只有三四千人,一个集团军不过数万人——这也是德军的反击往往能够痛击红军几个师乃至集团军,但实际上取得的战果并不大的原因。 所以,苏军的进攻越来越依赖火力的堆积,以此试图降低部队的伤亡。        
7 D+ r' P/ U  {, T4 u       最后,唯一能限制红军攻势的并不是德军的抵抗,而是苏军的补给达到了极限。尽管红军在机械化、摩托化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不能支撑起上千公里战线上的持续攻势。随着战斗的持续,一线的突击力量会被逐渐消耗,后面的步兵部队要么行动迟缓,要么陷入肃清德军残部顽抗的战斗中抽不出身子,再加上补给跟不上,红军的攻势只能停滞。如果在此时,德军能够投入预备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反扑,那么可能会给红军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可事实上,苏军停下进攻的脚步才能使得疲于应付的德军能喘上一口气,让后者能够躲在新的防线后方慢慢舔自己的伤口。8 c! ~* Q1 Z, K9 }
/ X+ u  F0 b/ ^( M( l6 ^& M

( }7 Z7 Z. Y( }5 {       43年以后的德军,把之前苏军的一些坏习惯学的有模有样。首先,出于对于德国陆军的不信任——尤其是44年7月希特勒遇刺之后——希特勒开始越来越多地干涉前线德军的调动。一个师、一个团乃至一个营的进退,有时候都需要希特勒本人的调动。还好因为部队太多,希特勒一个人实在管不过来,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前线的德军将领还是有那么一点的自主权。但是由于希特勒那惊人的记忆力,有时候他会对某一地域的部队动态极其敏感,会反复询问自己的命令是否得到执行,让前线指挥一点空子也钻不得。客观地说,希特勒的很多决定并不都是灾难性的,但是他的过多干预,使得德国陆军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放任式指挥”遭到放弃,被束缚了手脚的指挥官们应对前线的危机时毫无疑问显得越来越笨拙。
- d# E1 p2 D. I& u) j: h       其次,在战争后期,德国陆军内多了由国社党党员担任的督导军官。这个类似于之前红军政治委员的岗位就是为了监视各级指挥官的行动而设立的。这些对军事一知半解的督导军官以“善于”在德军内部发现胆小鬼、懦夫、投敌者、逃兵著称,他们对于德军士气的打击和破坏与苏军不相上下。尤其随着苏军离德国本土越来越近,由党卫军或国社党组成的惩戒小组在后方四处活动,以可笑的理由对他们所认为的“丧失勇气”的官兵处以极刑。在这种粗暴的政治干预面前,许多官兵对于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军队的战意不断被削减。9 V/ ?: i2 M* z, x3 q) V3 t3 Z
      最后,就是希特勒那顽固的,不可理喻的禁止放弃一寸领土的命令。尽管许多时候,从某个突出地段主动后撤可以收缩防线,节约兵力,减小以后被包围的概率。这对于缺兵少将的德军来说意义重大。但元首却不顾客观条件、实际情况固执地要求部队防守每一寸土地,结果使德国的战线非常稀薄,后方预备队数量又过少。不仅如此,在战争的中后期,德军在防御苏军进攻时往往在一线设立一道虚拟防线,以少数部队进行警戒。而主阵地则在这道防线数公里的后方。德军的意图是当苏军集中炮火,暴露主攻方向,冲上几乎无人防守的假阵地时,守军以密集的火力对苏军进行覆盖,打乱苏军序列,迫使其在不利的条件下向主阵地进攻且无法实现突破,最终被增援上来的德军装甲部队所粉碎。但这个不错的战法结果被希特勒以无故放弃占领区而否定。在希特勒的脑子里,所谓的虚拟防线=不战而退,是手下将领变相不贯彻自己命令的具体体现。
9 g- O  F0 m9 ]7 n3 K9 ^. {/ H) u1 B       于是,元首的意志使得东线德军的状况雪上加霜,再加上苏军在兵力和资源上与德军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使得曼施坦因流的反弹球战术也失去了操作空间。按照德军的预想,前线即便被苏军突破,部队即便被包围也不是什么灾难,只要装甲部队能够迅速移动到苏军突破口的两侧根部并进行反扑,苏军的进攻很容易变成一场悲剧。可是随着苏军突破地段的延长(几百乃至上千公里),德军那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德国的装甲师以及一些精锐的党卫军部队往往成了救火队,在防线上四处堵漏且迅速消耗。而且往往由于苏军的多点突破,本来就不多的装甲师还被拆散成数个战斗群,连一个拳头也捏不起来,最终被各个击破。德国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不再是进攻的矛头,而成了掩护撤退,避免更大损失的最终护盾。9 n  N4 v9 R7 x2 o, `
       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以后,德国军队那优良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也随着无数老兵和士官倒在战场上开始整体下降。人员不足,良莠不齐的烦恼也深深地影响着苏联红军的对手。尽管德国官兵依然顽强抵御着数倍于己的敌人且经常能造成红军的重大伤亡和损失——如卡尔乌斯在马力诺沃村等等,但双方越来越接近的伤亡比则如实地反映了两军此消彼长的冷酷现实。
  w! f! l. C0 P; X3 @: T       而且从43年下半期开始,由于西线盟军的空袭越来越猛烈,德国被迫将越来越多的战斗机联队和高炮团调回本土防空,结果逐渐地将东线的制空权转让给了苏军。而已经成长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战术空军的苏联空军,尽管在使用效率和战果方面还与德国空军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提供既定地域的空中支援以及对地面目标的骚扰上则是游刃有余的。失去了天空,在陆地上又被红军出色的指挥和巨大的量差所压倒,曾经的世界最强陆军就在俄国人的不断打击下走向了末日!  q. {8 ?# W# G) t

7 i+ |% I. D" c( ?7 _7 t
0 X3 V: s1 t9 [7 N% ]+ V/ D       回首卫国战争,红军在在战争中,用海洋般的鲜血完成了涅槃重生,并成长为当时世界上最令人恐怖的地上武装力量。苏联的胜利,当之无愧,令人信服!
* s+ i4 @- ]9 Z2 S# k% q       反观斯大林的对手,恐怖的东线成了德国武装力量的坟场,德国官兵估计约有400万人丧命或失踪于对苏战争,占二战德军死亡人数的80%,这还不包括死在苏军战俘营的几十万德国俘虏。从普法战争以来,德国陆军的荣誉、辉煌、尊严和传承被俄国人一扫而光,统统被填进了那个可怕的无底洞。- L; ~8 e8 ?, j4 K1 A* Q. d
8 _) l0 [5 C7 C6 Y* c) z+ w
苏联红军在西进的过程中,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确实如纳粹宣传机构所描述的那样,化身为欧洲人一直闻之色变的“野蛮的鞑靼人”。尤其是他们的残忍和血腥,甚至使得一向以后者著称的日本人都嗤之以鼻。固然,纳粹军队在苏联的占领区内,同样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和实施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但是俄国人的发泄对象不仅仅是针对德国百姓,也包括了其他被“解放”区域的各国人民,如中国的满洲。这就不能用简单的复仇心理和罪有应得来诠释俄国人的行为了。
7 }+ O! B' Y8 O7 t4 i其实,老毛子的名声一向很臭,从近代到现代,关于俄国军队的种种可怕传说一直深入人心。而即便到了现代,共产主义教育下的俄国人似乎依然没有根治他们的劣性,其粗鄙的作风一如既往。对此,俄国人自己也清楚的很。据东普鲁士某地德国老百姓回忆,第一批到达他们村子的苏军侦察小分队态度非常和蔼,会德语的军官与德国的百姓闲聊,还感谢他们的款待。临走的时候还提醒德国人,最好把财物和姑娘们都藏好,因为后面过来的都是“坏蛋”。3 K, i& j, D- ]% K3 C1 O
有证据表明例如朱可夫元帅这样的高级将领也知道部下们的胡作非为,但却一直采取默许和纵容的态度……苏联红军的西进,“解放”与“劫掠”并存,从长远的结果来看,对苏俄是满满的负能量啊!
看了后半段,小歪个楼,其实乌克兰西部在历史上属于波兰,中世纪波兰很大,但3次被瓜分,有不少土地成了苏俄的一部分,包括西乌,这些地方其实被毛子殖民了几百年,东乌才是历史上真正的罗斯部落的土地,各种罗斯部落的后代,再加上种种后来的事情,今天乌克兰闹分裂真的是有基础的。
德国后面不行了,一仗不比一仗啊,这就好比秋风扫落叶,前边库尔斯克大战还能看,还有些闪光点,后面巴格拉基昂行动就崩溃了,罗马尼亚,匈牙利方向也不行,库尔兰的北方集团军被包围,后面维斯瓦河——奥得河苏军就像旅游,奥得河也就离柏林很接近了。
我总觉得黑元首的段子都是曼斯坦因编的,就是说打毛子打得乱窜都是我的功劳,被毛子打得乱窜都是元首瞎指挥。
想不到这儿还有2战亲历者。
我总觉得黑元首的段子都是曼斯坦因编的,就是说打毛子打得乱窜都是我的功劳,被毛子打得乱窜都是元首瞎指挥。( B* ^" K: \$ U8 g& u& Y7 X( @
brokos 发表于 2017-4-24 06:36
不过希特勒瞎指挥倒不是曼施坦因一个人在说。2 {% ]. y# Z1 C4 o
古德里安、哈尔德、龙德施泰德等许多德国高级将领也是众口一词批评希特勒这个门外汉
我觉得德国人是失败者,淡然对待这些评价就可,毕竟军事实力对比摆在那,我觉得张伯伦的引诱希特勒与苏联互殴的计划成功了。
7# lala23159 一开始战略有点问题,应该利用老牌帝国主义的内部矛盾,而不是直接与所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做对。
8# cctvvv " x) q5 h/ ?! w6 j& V% z9 x

, ]4 ~0 \# y9 ?( Q. Q  J2 Z# g2 ]3 d9 X" {! f
2战的历史遗产之一就是,世界中心由欧洲移到了美洲
为什么红军、八路也有政委,但是部队依然特别能打,甚至韦国清上将就是政工出生,打的法国佬跑回巴黎了?
9# lala23159 二战欧洲的确得不偿失,欧洲打烂并且优秀的科学家去了美国,美国损失最小保证了战后复兴,德国损失最大,精神再也回不来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