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我对Luckpanzer的见解有同感。
爲了女王陛下英勇作戰!
不能完全说是鬼子小看美军,很大原因是双方情报的不对等,日军判断美军反攻部队只有数千人,而不是一个齐装满员的精锐海军陆战队师,否则也不可能只是派1000人的部队去扫荡。至于后期的逐次添兵,也是在不断修正对美军的情报之后作出的应变之举。毕竟日本兵力有限,不可能每战都派出绝对优势的兵力。攻打中途岛也只有5000人,打威克岛时更是作出了连舰船水兵都要上岸作战的准备。
4 L& F3 O  N( w7 @日军最大的失误在于对瓜岛制海权的争夺上,由于担心宝贵的航母在瓜岛附近海域损失,只能将瓜岛制空权拱手相让给仙人掌航空队,这个对双方后勤补给和增援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军几乎每次补给和增兵都比较顺利,而日军是惨不忍睹。如果日军顺利地将两个精锐师团完整地送上岛,以42年日军的士气,很难说鹿死谁手。
0 j8 I" [- N3 f! A+ b$ E1 q8 h2 q不过换到日军的角度,在经历了中途岛的大败,联合舰队只剩下两“鹤”、两“鹰”和几艘低速低载机量的CVL/CVE的前提下,谁敢于把最后的CV投入到瓜岛近郊和陆基航空队的赌博中去?事后诸葛地评论,可能会认为瓜岛是日美决战的最好战场,因为此时美军也处在最弱的阶段,然而对于42年中的日本来说,局势还没有到需要把所有BB/CV赌上去的地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对于日本来说绝不可能也绝不应该把瓜岛作为决战地点,实际上美国人也不是。
6 r; k9 V3 c6 a5 q6 \3 Y前面说的大多是战术层面的因素,战略层面上,日本决策层的问题就大了,从战争开始之初,日本的决策层就在南进北进策略上摇摆,当南进的大框架明确后,东南亚——印度——中东方向,东南亚——南太平洋——澳大利亚方向,各个指导思想的对立就一直存在,这也可以看作是陆海军之间的对立。
/ f! t- F5 ~& Y& y; W3 I% J这种战略思想不明确的背景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作战计划的不确定性、不持续性。% A- m/ H, }& q% T# B" n8 I7 ]
在瓜岛,突出的就是对于该地的战略定位和相应的计划准备不足。& f, f8 [9 [- Q$ X. e/ g
由于日本方面缺少足够的认识,这次战役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牵着日本人的鼻子走,在日本人不希望的地方,不希望的时间开始了一次“决定性”作战。
战略上讲,日本如果能够控制住不断膨胀的军队,满足于中国东北、台湾、库页岛和太平洋上的若干岛屿,是有可能获得一个极佳的发展契机。这些区域特别是中国东北的大片良田,完全可以容纳2-3亿人口。加上43年开始德国颓态已现,日本必然加入盟国一方捞取战胜国资本(虽然这次在土地上的收获不会象一战那么大)。当然这些都只能基于一个不可能的假设,继续讨论毫无意义,所以还是回到现实战略上来。
( ^' |6 R( u" w1 ~3 L7 K如果的确要跟英美开战,正如山本所表示,必须找到停战的切入点,毕竟在二战以前,西方国家的战争还是可以通过有条件的投降来停止,日本只能争取最好的停战条件。为了避免过度刺激美国,日本只能期望保留越南北部,并通过某种“购买”的名目得到南洋的部分资源产地,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日本国内军人无法接受的。/ h# S) |# c6 f* |+ |5 I
事后诸葛的说,和谈的最佳时机只能在中途岛惨败之前,中途岛一败,盟军更无可能跟日本和谈,43年更是提出了“无条件投降”这样苛刻的条件。日本和德国只能在自己的血泊里越杀越弱,也许最好的结局就是能够避免民族毁灭,毕竟历史上因为战争失败而亡国亡种的例子不在少数。2 ]0 ]: t9 F* g' h$ j3 w
回到瓜岛吧,在失去联合舰队最有威力的一只力量之后,瓜岛以及之后的战斗还有什么意义?只能祈求杀伤尽可能多的美军,祈求一个相对“软弱”的美国政府同意停止跟日本之间的血腥厮杀,日本龟缩到四岛上(甚至连北海道都可能保不住,战胜国会要求进一步分裂日本本土,建立类似伪满洲国的“虾夷共和国”),把日本民族踩上绝路并踏上一万只脚,永不翻身。。。。& H. D2 P6 l! \' ?: D4 D
仗打到瓜岛的份上,鬼子还能怎么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来还击美国的反攻?再拖下去等美国的海盗、埃塞克斯上场后,或许分别只是多顶上半年,也可能会多吃上10颗原子弹。。。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途岛之前美国是不会和日本坐下来谈判的,在美国人眼里,中途岛之前日本的一系列胜利都是建立在卑鄙无耻的偷袭上的,对于美国来说,不是损失大小的问题而是国家荣誉的问题。这决不是空话,美国人员比我们想象的更注重荣誉感。另一方面,珊瑚海、空袭日本等作战已经让国人看到了战胜的希望,在没有报仇之前就谈判这是绝对不现实的。# {9 I& q! h3 m: F" b
中途岛之后就更不可能了,对美国人来说,胜利就在眼前了。' e: s6 r0 s8 Y5 y" j/ |/ C/ j- v
至于瓜岛,仅看当时的实力,日本勉强占有一定的优势,而且还有一线胜利的可能,就是去全力以赴加大南太平洋的作战力度,尽快的迫使澳大利亚退出战争。在南线建立防御体系,这样,美国人的反击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失去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线的反击就缺少稳固的出发点,而中线的进攻会把侧翼暴露在日本的打击之下。拖下去美国固然会实力大增,但是美国能造出100条埃塞克斯就要造出足够的飞机,培训出足够的飞行员,建立超出人们想象的庞大后勤体系,而这些还要考虑先欧后亚的国家政策……/ z! \% a3 h; y7 S- |! o4 L7 q
感谢中国人的抗战,感谢日本内部的陆海不合吧
日军要是放弃“瓜岛”退守“肖特兰”,然后把陆军的主力用到莫尔兹比港上。那么日军在南太平洋的防御能否牢固一点呢?事实上在“瓜岛”之战初期,日军已经打到莫尔兹比港的外围了。日军在那里比“瓜岛”有更大的优势,占领莫尔兹比港比占领瓜达尔卡纳尔更能威胁澳大利亚。
击败澳洲可不是容易的事情,英美不可能坐视1000多万白人被亚洲人统治,即使日军在瓜岛进展顺利,也难以在半年内拿下巨大的澳洲大陆和新西兰。0 Y0 A" H, T1 }) s+ M( t4 P
退守肖特兰的话,日美两军的直接对话仍然不能避免。打到莫港外围的支队已经成为强弩之末,鹿死谁手还很难说。日军在南太平洋要保持攻击态势的话,将不得在敌人的头顶作战。或许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个相比拉包尔到瓜岛来说近得多的莱城前线机场。2 K+ i: `! P' l4 \
选择瓜岛除了颜面上问题外,估计也有陆海军谁占主导的考虑,瓜岛是海军拖着陆军来反击,新几内亚可能是陆军要求海军的支援,这点没有深入考证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日本想要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本身就是希望很渺茫的事情,这里只是找出可能性的最大的方案而以。# e; y, Z' C) g" S
对日本来说,如果不急于求成,可以缓慢蚕食,不断在中国扶持傀儡政权,用几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把中国日本化。  b( p+ d/ f- V0 W. [
不过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存在着一种野性,这就是这种野性使得日本变成了一个永不认输的国家,即使二战给他和其他国家带来了灾难,日本也绝对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说到蚕食,又会牵扯到中日文化相互同化的问题,中国历史上多次遭到外族入侵,也有几次是被外族彻底击败并且统治了几百年,每一次中华民族总是以发达的农业文化同化了外族,并最终通过战争推翻外族,并且把外族文化吸收到中华文化中。最著名也是最接近的就是满族入侵,屠城时多么惨烈,三百年后还是被当作鞑虏驱逐了,满族也成了中国人的一分子。  \2 @, P2 j0 `) S
日本或者想成为另外一个鞑虏,可惜近代国家关系不会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扯远了,回到原话题吧。9 P5 v) d$ A  Z, Y" o4 G: \# j* C5 D
说道最值得关注的,其实杜利特空袭日本也是一个关键性战斗(算不上战役规模,但是属于单独的作战行动)。可以说这是一次“催化剂行动”,对其后的一系列战役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杜立特空袭实在是太冒险,航母的安全如何保证不说,但是那25架B24飞到东京上空,难保不被打得满地找牙,B24为了飞到这样远的距离,连自卫武器都拆除了。中国空军曾空袭过九州,不过也是选择在夜间去撒撒传单,没有扔炸弹。不过即使杜立特失败,比如空袭机群大半被歼灭,会对美军士气有更沉重的打击吗?个人估计是有限的,因为坏消息实在是太多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说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其产生的连锁反应。
6 L; C, P8 M/ c8 _6 o对日本来说,牵制了部分海航力量保卫本土,影响了珊瑚海海战的兵力投入,影响了中途岛的战役决策。
1 Q8 Y3 {( c- e# o8 B2 j对美国来说,影响了珊瑚海的兵力投入,间接影响了中途岛的兵力投入。
这么说来,每个战役都有一串的连锁反应 7 b( z  F" D. n% T% I/ q

' M. i& L# b! T# L- U或许因为杜立特空袭的戏剧性效果吧,感觉就是好莱坞英雄的真实版,自然值得大吹特吹一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呵呵,这个嘛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不过我觉得至少从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及时间间隔上看,空袭东京——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这三者基本是连续的
除了兵力的运用和决策的影响外,有没有其他的关联?3 {# I: i- B3 X. ]. p8 R
& z% q% Z5 r/ ~; ^7 V: W! p- m
以前我在北大bbs上讨论过40年希特勒跨海攻打英国的假设,这个也是挺有意思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