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日耳曼狼群(ZT)

IIA型潜艇
乘员:22-24 人
艇长:40.9 米
水上排水量:254 吨
水下排水量:303 吨
水面最高航速:13 节
水下最高航速:6.9 节
水上航程:1600 海里(8节)
水下航程:35 海里(4节)
设计下潜深度:1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3 具(艇首)
鱼雷数量:5 枚
武备:12枚TMA水雷

II型潜艇,绰号"独木舟",是纳粹德国建造的首型潜艇。1935年凡尔赛条约被撕毁后,建造出来的该型潜艇的首艇由于其严重的易燃性在航程上受到很大限制。而其后的改进型则大大提高了潜艇的航程。潜艇无法持续3到4周运送物资,但它们可以在鱼雷用尽后回港补充。II型艇以后的潜艇均在外型上缩小了尺寸,从而使得某些能力受限,但艇员则感谢这一设计,因为潜艇的操纵变的更加容易。同时,潜艇的水下航速和坚固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IIA型艇共建造6艘:U-1至U-6号。
德国海狼--ⅡB型潜艇
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战后德国不能拥有潜艇。希特勒上台后决定大力发展海军,主要是潜艇和大型水面作战舰艇。当时的邓尼茨海军上校接受任务,决定建造大型潜艇用于远洋作战,由于受《凡尔赛条约》规定,研制潜艇需要秘密进行,秘密的设计工作一直在荷兰、芬兰进行。

1935年6月18日,德国于英国签定了回避《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协议书,规定了德国的海下武装力量要限制在英国的45%以内。于是德国于1935年开始建造潜艇。事实上,希特勒的第一艘潜艇在协议签订那天已经下了水,10天之后首艇正式命名为U-1。ⅡA型成为纳税德国第一种具有战斗力的潜艇,ⅡA型服役后主要训练优秀的船员和为以后建造潜艇提供可靠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ⅡA型并不先进,水上排水量只有254吨,而且是有问题型的潜艇,主要是动力装置和密封装置。为次,海军决定改进ⅡA型,这就是改进型的ⅡB型潜艇。ⅡB型主要改进的地方是增厚耐压仓的厚度,使下潜深度提高到120米。另外加长潜艇的长度,达到42.7米。
ⅡB型共批准建造18艘,编号为U-7至U-24。1935年希特勒答应向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出售两艘ⅡB型潜艇,两艘潜艇于1938年在弗纳尔-威尔克(Flender-Werke)造船厂开工建造,编号为U-120和U-121。因此ⅡB型最终共建造20艘。随着1939年日本全面侵华,鉴于德国与日本签订为协议国,希特勒于是取消向国民党政府出售两艘ⅡB型潜艇,因此U-120和U-121建成后被编入德国海军服役。
二战历史
ⅡB型服役后成为当时德国主力潜艇。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当时德国只有57艘潜艇,潜艇指挥官邓尼茨海军上校下令潜艇部队出海作战,ⅡB型作为57艘潜艇的部分参与了二战初期战斗,其主要任务是近海作战。1942年为打击苏联运输船在黑海的活动,支援陆军作战。邓尼茨奉希特勒的命令,先派遣6艘ⅡB型潜艇中的U-9、U-18、U-19、U-20、U-23、U-24进入黑海作战,取得丰满的战果。原国民党政府购买的U-120和U-121,服役后编入德国海军潜艇学院用作训练用途,没正式参加过一线作战,1945.5.2由于盟军的逼近,两艘艇为避免俘获,都选择自沉。
以下是ⅡB型潜艇的击沉船只的数量和吨位:
U-7击沉2艘船共4,524吨。
U-9击沉8艘船共17,221吨。击伤1艘船共412吨。
U-10击沉2艘船共6,356吨。
U-13击沉9艘船共28,056吨。击伤2艘船共17,901吨。
U-14击沉9艘船共12,344吨。
U-15击沉3艘船共4,532吨。
U-16击沉2艘船共3,435吨。
U-17击沉2艘船共1,615吨。
U-18击沉6艘船共7,521吨。击伤2艘船共7,801吨。
U-19击沉16艘船共40,519吨。
U-20击沉14艘船共38,326吨。击伤1艘船共1,846吨。
U-21击沉6艘船共8,328吨。击伤1艘船共11,500吨。
U-22击沉9艘船共10,775吨。
U-23击沉12艘船共30,807吨。击伤2艘船共1,061吨。
U-24击沉7艘船共9,418吨。击伤1艘船共7,661吨。
ⅡB型主要性能表:
水上排水量(吨)279
水下排水量(吨)328
高射机炮口径(毫米)1x20
舰长/宽/吃水(米) 42.7/4.1/3.8
鱼雷发射管口径(毫米) 3x533 备鱼雷(枚) 5 水雷(枚) 12
动力装置 2x发电机 2x柴油机
轴数(轴) 2
动力输出(马力) 2x180(电) 2x350(柴) 载水上飞机(架)
航速(水上/水下:节) 13/6.9
最大下潜深度(米) 120
艇载燃油量(吨) 21 艇载雷达
水上续航力(海里/节) 3,100/8
舰员(人)25
水下续航力(海里/节) 43/4
备注
舰名
建造时间 服役时间 最终使用情况
U-7 1935.3.11 1935.7.18 1944.2.18在帕拉阿下潜后失事沉没。
U-8 1935.3.25 1935.8.5 1945.5.2由于盟军的逼近,避免俘获,自沉威廉港。
U-9 1935.4.8 1935.8.21 1944.8.20在黑海被苏联飞机用炸弹炸沉。
U-10 1935.4.22 1935.9.9 1944.8.1损失。
U-11 1935.5.6 1935.9.21 1945.5.3接到德国投降命令,由艇长下令自沉。
U-12 1935.5.20 1935.9.30 1939.10.8在英吉利海峡多弗尔附近触发水雷沉没。
U-13 1935.6.2 1935.11.30 1940.5.31在北海被英国皇家海军军舰击沉。
U-14 1935.7.6 1936.1.18 1945.5.2由于盟军的逼近,避免俘获,自沉。
U-15 1935.9.24 1936.3.7 1940.1.30在北海被德国鱼雷艇撞沉。
U-16 1935.8.15 1936.5.16 1939.10.25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皇家海军驱潜舰击沉。
U-17 1935.7.1 1935.12.3 1945.5.5避免俘获,自沉。
U-18 1935.7.10 1936.1.4 1944.8.25由于苏军的逼近,避免俘获,在黑海自沉。
U-19 1935.7.20 1936.1.16 1944.9.10由于苏军的逼近,避免俘获,在黑海自沉。
U-20 1935.8.1 1936.2.1 1944.9.10由于苏军的逼近,避免俘获,在黑海自沉。
U-21 1936.3.4 1936.8.3 1940.3.27搁浅。1944.4.9退役,在1945年拆毁。
U-22 1936.3.4 1936.8.20 1940.3.27在北海沉没。
U-23 1936.4.11 1936.9.24 1944.9.10由于苏军的逼近,避免俘获,在黑海自沉。
U-24 1936.4.21 1936.10.10 1944.9.10由于苏军的逼近,避免俘获,在黑海自沉。
U-120 1938.3.31 1940.4.20 1945.5.2由于盟军的逼近,避免俘获,自沉。
U-121 1938.4.16 1940.5.28 1945.5.2由于盟军的逼近,避免俘获,自沉。
I型潜艇

乘员:43 人

艇长:72.4 米

水上排水量:862 吨

水下排水量:983 吨

水面最高航速:18.6 节

水下最高航速:8.3 节

水上航程:79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78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3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数量:14枚鱼雷/或28枚TMB水雷

武备:一门20 mm机关炮

I型潜艇对于德国海军而言并不是一型设计非常成功的潜艇,主要是因为它是德国的一个工程小组为土耳其海军设计建造的,故而其主要目的是为后来德国海军大型远洋潜艇的建造打基础。

第一艘完工的I型潜艇是U-25号,该艇于1936年2月14日在德国不莱梅下水,第二艘是U-26号,于一个月后下水。

虽然该型潜艇武备强大,但不幸的是海上抗风浪性能无法令人满意:水面和水下航行时不够稳定;下潜速度慢;水下操纵性能不佳,同时还发现该艇的性能极不稳定。战争期间多次作战巡逻任务的中途放弃都是因为艇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障造成的。这种潜艇令邓尼茨大伤脑筋,他在1939年12月20日的作战日记中写到:“U-25,这种从战争一开始除了作短途巡航之外就只能呆在码头的潜艇,最好还是回到自己的码头去。”1940年8月底,在第二舰队服役的这两艘潜艇相继被击沉。
VIIA型潜艇
乘员:42-46 人
艇长:64.5 米
水上排水量:626 吨
水下排水量:745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 节
水下最高航速:8 节
水上航程:62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94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2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1枚
武备:一门88 mm炮,备弹220发
VII型潜艇的首艇于1936年6月下水,其改进型艇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得到了广泛使用,从未有哪个国家能象德国VII型潜艇那样被建造如此之多。它最初的艇型发展成为VIIB型潜艇,其航程与操纵性能得到了很大改进, 在鱼雷射程内的攻击也显得相当有效。在此基础上做的进一步改进使得后来的VIIC型潜艇成为德国海军最具攻击力的潜艇。最后的VIIC/41型潜艇的下潜深度在战后很长时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潜艇可以匹及。另外,VII型潜艇的某些改型也用于布雷(VIID) 及成为其他潜艇补给燃料和鱼雷的补给艇(VIIF)。
德国海狼--VIIB型潜艇
乘员:44-48 人
艇长:66.5 米
水面最高航速:17.2 节
水下最高航速:8 节
水上航程:6500 海里/12节航速
水下航程:9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100 米(最大250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x 20 mm 机枪;1 x 88mm 火炮
VIIB型U艇在VIIA型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航程增大,可以深入大西洋更远的海域。航速提高,增加了艇尾鱼雷舱,提高了储弹量。VIIB型U艇的甲板上有4个水密仓,用于储备鱼雷,使得鱼雷总数达到14枚。VIIB型U艇弥补了VIIA型的许多缺陷,为尔后大规模建造的VIIC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整个战争期间,该型U艇一共建造了24艘。最为成功的是U-47号、U-99号、U-100号、U-48号等。
德国海狼--VIIC型潜艇(二战中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
乘员:44-52 人
艇长:67.1 米
水上排水量:769 吨
水下排水量:871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7 节
水下最高航速:7.6 节
水上航程:8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8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2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挺20mm机枪
VIIC型潜艇是由极为成功的VIIB型潜艇改进而来,两者具有相同的引擎设计和马力,但比后者更大的体积和排水量使得VIIC型艇的航速不及VIIB型。除了几艘后来的潜艇以外所有的VIIC型艇都装备有5个鱼雷发射管(4个位于艇首,1个位于艇尾),而诸如U-72、U78、U-80、U-554和U-555号都只在艇首装有2具鱼雷发射管,U-203、U-331、U-351、U-401、U-431、U-651号则没有艇尾鱼雷发射管。
VIIC型潜艇自1941年以来就是二战中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在整个大战期间它的建造工作就一直没有终止过。第一艘服役的VIIC型潜艇是1940年的U-69号。VIIC型潜艇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战斗机器,几乎在所有有德国潜艇活动的海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VIIC型潜艇投入使用时正是“快乐日”即将结束的时候,1943年底到1944年,它不得不面临盟军即将发动的反潜总攻势。
也许最为成功的VIIC型潜艇是U-96号,它在许多有关德国潜艇的影片中都出现过,还有一些防空潜艇。1944到1945年间,这些潜艇大多安装了通气管,VIIC/41型潜艇甚至做了更大改进,而大型布雷潜艇VIID则是由VIIC直接改装而来。
德国海狼--VIIC/41型潜艇
乘员:44-52 人
艇长:67.1 米
水上排水量:769 吨
水下排水量:871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7 节
水下最高航速:7.6 节
水上航程:8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80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门105mm炮,备弹220发
VIIC/41型艇是由极为成功的VIIC型艇作轻微改进而来,武器装备基本一致,主要的变化在于艇内布局与动力系统上。而二者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具有更坚固的耐压壳体,使得该型艇下潜深度更大。同时VIIC/41型艇较VIIC型的最大排水量也稍小。该型艇共完成并服役88艘。
德国海狼--VIID型潜艇
乘员:46-52 人
艇长:76.9 米
水上排水量:965 吨
水下排水量:1080 吨
水面最高航速:16.7 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12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9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0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鱼雷总数:14枚
武备:1 门88mm炮,备弹220发;15枚SMA水雷或39枚TMB水雷
VIID型艇于1939年至1940年间设计完成,可谓是VIIC型艇的放大版。主要的改动在于指挥塔后方设计安装了附加的水雷舱,用于执行布雷任务。这个水雷舱里安装有5个水雷布放管,每个布放管中最多可装载5枚SMA水雷。艇上装有水下通气管,从VIID型艇上依稀可见现代战略导弹核潜艇的雏形。VIID型艇设计有容积更大的鞍状水柜,还可装载更多的燃油。VIID型艇可携带14枚鱼雷和39枚TMB水雷,88毫米甲板炮仍然保留,备弹220发。战争后期还在指挥塔后方的平台上安装了2门20毫米防空炮。VIIC型艇的另一改型是VIIF艇,该艇主要用于鱼雷运输和补给。
德国海狼--VIIF型潜艇(海上乳牛)
乘员:45人
艇长:77.6米
水上排水量:1,084吨
水下排水量:1,181 吨
水面最高航速:17.6节
水下最高航速:7.9节
水上航程:147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75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150-200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5具
鱼雷总数:运载39枚
武备:1 门37mm炮;1门双联20毫米机枪
随着德国潜艇战在各大洋上全面展开,各艘潜艇返航时都是一艘无作战能力的潜艇,每艘潜艇不是用光鱼雷和炮弹,就是用尽燃料,被迫返回基地补给。对当时的德国潜艇部队来说,回基地补给来回需要一个星期到几个星期,影响潜艇在各大洋战区的展开,为节约兵力,减少潜艇往返基地的时间,邓尼茨所指挥的潜艇设计部门专门建造了为战区潜艇运输的鱼雷运输潜艇——VIIF型。
运输潜艇支援了在几千里外大洋上的潜艇作战,增加了海上作战潜艇的数量,以猎取更多的战绩。在当时的条件下,运输潜艇对作战潜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被潜艇艇长称为“海上乳牛”的美称。VIIF型潜艇采用大量生产的VIIC型艇身,保留了与VIIC型一样的其作战能力,运输的鱼雷是装在指挥室后部专门结构的固壳里。VIIF型潜艇一共可运送39条鱼雷,能为2~4艘潜艇提供补给。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IX型潜艇
乘员:48 人

艇长:76.8 米

水上排水量:1120 吨

水下排水量: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18 节

水下最高航速:7 节

水上航程:1345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3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15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22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 到4挺20mm机枪

这种艇型是在1935-1936年作为一种远洋潜艇设计建造的,同时又是从IA级艇改进而来,其作战下潜深度为100米,最大下潜深度为200米,并在吃水线以下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共可携带鱼雷22枚。该型艇具有与VIIC型艇类似的水上飞机和方向舵,艇内的控制室和指挥塔围壳内则分别安装有1部和2部潜望镜,但从IXC型艇开始取消了上述设计。

IX型艇具有5个外部鱼雷舱(其中2个位于艇首,3个位于艇尾),可额外存储10枚鱼雷。执行布雷任务时,该艇可携带TMA型水雷44枚或TMB型水雷66枚,但实际上多数IXC型艇并不适合执行布雷任务。该艇装备一门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10发,其防空武器的配置在大战期间则不尽相同。

德国海狼--IXB型潜艇
乘员:48-56 人

艇长:76.5 米

水面最高航速:18.2 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200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4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22枚(或44枚水雷)

武备: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10发;20毫米机炮

排水量:1051吨(水面)/1147吨(水下)
IXB型艇是IX型艇的一种改进型艇,其排水量比后者稍大,航程也相应地增加1500海里。IXC型艇则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该型艇可以说是大战期间德军潜艇中最为成功的艇型,平均每艘该型艇都有击沉10万吨各类船只的战绩。艇上携带有23枚鱼雷,这使得潜艇指挥官能够针对同一护航船队进行夜以继日的持续攻击。IXB型潜艇中最著名的应该说是U-123号艇,正是该艇的指挥官Hardegen于1942年初揭开了美国海岸攻击行动(“鼓点”战役)的序幕。而Hessler指挥的U-107号艇则创下了战争期间攻击护航船队的最高记录,在非洲的弗里敦附近海域,该艇取得了击沉船只吨位共计10万吨的战绩。

德国海狼--IXC型潜艇
乘员:48-56人

艇长:76.76 米

水上排水量:1120 吨

水下排水量: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18.3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34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3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艇尾2)

鱼雷总数:22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门4联装37毫米防空炮;1门20毫米机枪

这种IXB型潜艇的改进型在设计上可多装载43吨额外的燃油,这使得该型潜艇在10节航速下的航程增加到13400海里。执行布雷任务时,该艇可携带44枚TMA型水雷或66枚TMB型水雷,部分IXC型潜艇如U-162到U-170号和U-505到U-550号潜艇则未按布雷任务设计。其近亲为IXC/40型潜艇。

德国海狼--IXC/40型潜艇
乘员:48-56人

艇长:76.76 米

水上排水量:1120 吨

水下排水量:1232 吨

水面最高航速:19 节

水下最高航速:7.3 节

水上航程:13850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63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艇尾2)

鱼雷总数:22枚

武备:1 门105mm炮; 1门4联装37毫米防空炮;1门20毫米机枪
IXC/40型艇是在IXC型基础上作轻微改进而来,在最大航程和最大水面航速上均有所提高。该型艇的满载排水量为1545吨,共有87艘该型艇服役。

德国海狼--IXD型潜艇
乘员:55-63人

艇长:87.6 米

水上排水量:1616 吨

水下排水量:1804 吨

水面最高航速:19.2 节

水下最高航速:6.9 节

水上航程:23700 海里/12节航速

水下航程:57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23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鱼雷总数:24枚

武备:1 门105mm炮;48枚TMA水雷

这种艇型是在1939-1940年间设计完成的,起初被命名为IXD/41型,后来又发展了IXD\IXD1\IXD2型潜艇。IXD1和IXD2型的差别在于其发动机布局和功率上。前者在设计上存在较大缺陷,而后者改进了发动机的布局。

IXD型艇比IXD/40型艇的排水量增加了约500吨,艇长也超出后者约10米。该型潜艇共可携带24枚鱼雷,艇上共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并安装有105毫米甲板炮,备弹150发。

1943年到1944年,鱼雷发射管从IXD1型艇(编号由U-180到U-195)上拆除,这类潜艇也由此改作运输用途。改装过的该型艇共可携带252吨的各类货物。
XXIII型潜艇
乘员:14-18 人

艇长:34.68 米

水面最高航速:9.7 节

水下最高航速:12.5 节

水上航程:2600海里/8节航速

水下航程:194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180 米

排水量:234吨(水上),258(水下)

鱼雷发射管数量:2具(艇首)
毕竟XXI型潜艇排水量较大,因而不适合在北海和地中海这样的浅海海区作战。XXIII型潜艇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建造一种以近海作战为目的的潜艇。1943年起,德国海军开始建造XXIII型潜艇,同XXI型艇一样,XXIII型艇也采用了分段建造的方式。为了进行快速大量的生产,XXIII型潜艇在设计之初就尽量简化结构而只保留了少量必须的艇上装备。至1945年4月止,共有61艘该型艇完成建造并全部服役。该型潜艇排水量较小,仅为258吨(水下),乘员18人。其水面航程2600英里(8节),水下航程仅为194英里(4节),水下最大航速为12。5节,最大下潜深度为180米。由于空间有限,该型艇只能携带两枚鱼雷,而且必须在出港前的干船坞上事先装填进位于潜艇首部的鱼雷舱。

尽管如此,XXIII型潜艇在实际作战中仍然取得了良好效果。1944年4月17日,首艇U-2321号于德国汉堡(Hamburg)下水;1945年1月底,XXIII型潜艇首次进行作战活动,包括U-2321号艇在内的6艘XXIII型潜艇奉命前往不列颠群岛以东海域执行战斗巡逻任务。同年5月7日,由艇长克鲁斯迈尔(Klusmeier)指挥的U-2336号潜艇在佛斯峡湾(Firth of Forth)内击沉两艘英国货船,这也是二战期间被击沉的最后两艘船。此次作战行动中,参战6艘XXIII型艇无一损失。相反的,它们总共取得击沉或击伤5艘各类盟军舰艇,总吨位共计14601吨的战果。作为一种在沿海海域执行短距离作战任务的潜艇,XXIII型潜艇在战斗中的优秀表现充分证明了该型艇设计思路成功的一面。参与上述英国东海岸作战的德军艇长一致认为:XXIII型潜艇是近海海区短期作战的理想艇型,拥有较强的机动性能和低可探测性。敌水面舰只多感觉到潜艇存在,确定潜艇的确切位置却不大可能。
XXI型潜艇
乘员:57 人

艇长:76.7 米

水面最高航速:15.6 节

水下最高航速:16.8 节

水上航程:15500 海里/10节航速

水下航程:56 海里/4节航速

设计下潜深度:500 米

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

鱼雷总数:24枚

武备:4 x 20 mm 机枪

在吸取了“沃尔特”潜艇的经验教训之后,德国海军把新型潜艇的设计重点放在了提高潜艇的水下性能上。和“沃尔特”潜艇在用尽过氧化氢燃料后只能依靠传统柴/电推进方式不同,新型电动潜艇由于可以进行反复充电因而可以反复达到水下最高航速。1943年6月底,新型潜艇的设计工作初步完成,新型潜艇被命名为XXI

XXI型潜艇被认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潜艇,其满载排水量为2100吨,将具备流线型外壳并安装有水下通气管,其水下航速将是先前安装水下通气管的潜艇的两倍以上。艇上将装备30毫米防空炮,但由于安装问题后被20毫米炮取代。

XXI型潜艇可携带12枚水雷和23枚鱼雷,由艇首的6部鱼雷发射管发射。艇上装备的半自动鱼雷水压装填系统可在12分钟内装填6枚鱼雷,而在一艘典型的VIIC型潜艇上,需要10到20分钟才能装填一枚鱼雷。

为了实现在全球任何海区进行长时间持续水下潜航,艇内安装有空调装置。同时,蓄电池组的容量是以往艇型的3倍,使得潜艇的水下最大航速提升至17.2节,但仅能维持1小时。XXI型潜艇的最大潜深为280米,在采用10节的水面航速航行时,其航程可达15500英里;采用5节的水下航速则可保证实现60个小时以上的水下静音航行,航程可达360英里以上。潜艇外壳涂敷有反雷达波涂层,并在水下通气管上安装了雷达接收机。由于水下性能极佳,XXI型潜艇在拥有强大攻击力的同时又具备了较高的生存能力。在全速航行时,其航速几乎与敌护航舰只相当,流经其流线型艇体的水流产生的气泡令盟军ASDIC反潜搜索器定位困难。为了应对反潜舰只的深弹攻击,潜艇安装了两台共轴静音电动机使得潜艇在遭受攻击时更容易逃脱,因而其实战性能远超过“沃尔特”潜艇

1943年8月,建造工作正式开始。为了提高建造速度,XXI型潜艇将采用全焊接结构并分为八段在不同的造船厂内建造然后总装。XXI型潜艇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最大优先建造权,所有早期艇型的建造都因此而停止。XXI型潜艇也有过几种补给型改型,但由于对基本型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延误,最终被陆续放弃。尽管如此,盟军对德国境内的运河及运输系统的战略轰炸还是严重阻碍了XXI型潜艇的建造。首艇U-2501号于1944年4月3日下水,6月27日正式服役

直到大战末期,仅有两艘XXI型潜艇执行过战斗巡逻任务。1945年4月30日,由艇长施内(Schnee)指挥的U-2511号潜艇被派往加勒比海执行任务。5月4日,U-2511号发现了由数艘驱逐舰护卫的英国皇家海军"诺福克"号(HMS Norfolk)巡洋舰。U-2511号采用静音深潜的方式渗透进护航编队中心并接近至距"诺福克"号500米处,而后者毫无察觉。由于数小时前该艇刚刚接到德国投降的消息,U-2511放弃了此次绝佳的攻击机会。U-2511号潜艇最终于1945年5月5日抵达挪威的卑尔根(Bergen)。此外,U-3008号艇也曾于1945年5月4日与一支盟军护航船队遭遇,因为同样的原因未作攻击。上述两支盟军水面编队都是在战后才得知自己曾与德军潜艇遭遇,当时则浑然不觉。U-2511号潜艇艇长施内这样评价自己的潜艇:该型艇噪音极低,却拥有极高的水下航速,即便被敌反潜编队发现亦无可奈何。
德国潜艇鱼雷资料
关于德国潜艇鱼雷装备术语的说明

一战和二战期间的鱼雷

德国鱼雷以其直径、长度和推进器命名,其各种改进型很多,通常都以“T”字表示。

直径: ‘F‘ = 45 cm, ‘G‘ = 50 或53.3 cm, ‘H‘ = 60 cm , ‘J‘ = 70 cm

长度: 以最接近的米数计

推进方式: ‘a‘ = 蒸汽, ‘e‘ = 电动, ‘u‘ = 过氧化氢

例如,G7e T2型鱼雷即指该鱼雷直径为53.3 cm (21‘),约7 米长,以电动机推进且为原型的第二种改型。

鱼雷发动机

二战期间,潜艇多使用电动机推进的鱼雷,因为这种鱼雷噪音很小而且基本上不受干扰。而水面舰艇则不采用电动鱼雷,种种迹象表明鱼雷入水时的冲击力会造成电池装置的破裂,故而多使用以萘烷(十氢化萘)而非煤油为燃料的蒸汽推进的鱼雷。 二战期间人们对过氧化氢燃料做了大量研究,但采用这种燃料的鱼雷并未投入作战使用。

鱼雷战斗部

一战期间的鱼雷

其标准装药为60%的TNT和40%的六硝基二苯胺混合块状填装,这种极抗冲击的装药为德国人于1907年首创,其爆炸威力比100%的TNT装药要强7%。

二战时期的鱼雷

SW18: 50% TNT, 24% HND, 15%铝

SW36: 67% TNT, 8% HND, 25%铝

SW39: 45% TNT, 5% HND, 30%硝酸铝, 20%铝

SW39a: 50% TNT, 10% HND, 5%硝酸铝, 35 %铝

HND = 六硝基二苯胺

战斗部引信

二战时期的鱼雷

德国鱼雷上的磁性引信和备用击发装置的问题世人皆知,磁性引信于1940年被停止使用,直到1943年才再次投入使用,但意大利的一种航空用磁性引信鱼雷却在整个大战期间得到了广泛使用。德国鱼雷中表现最好的是T-5鱼雷上的TZ5磁性引信,其主要部件是装有两个环绕装置的金属探测器。一种经过改进的TZ6引信则可安装到任何直径为21‘(53.3cm)的鱼雷上,但直到战争结束这种鱼雷引信都未得到使用。

多数鱼雷使用的是须状撞击引信,但这种引信不能在自导鱼雷上使用,对于自导鱼雷,其引信装置为安装在鱼雷战斗部尾部的惯性引信。

53.3 cm (21‘) G7a T1型鱼雷

使用平台 水面舰艇或潜艇

设计定型 1933年 投入使用 1938年

全重 3,369磅(1,528kg)

全长 23英尺7英寸(7.186m)

装药 661磅(320 kg)硝酸化合物

射程/航速 6,560码(6,000m)/44节 8,750码(8,000m)/40节 15,300码(14,000m)/30节

推进方式 萘烷(十氢化萘)蒸汽推进

备注:由于发现会使鱼雷引擎负荷过大,在战争初期鱼雷很少使用44节的航速,1939年使用的早期的型号则比上述鱼雷航程短约20%。

53.3 cm (21‘) G7e T2 及T3型鱼雷

使用平台 潜艇及鱼雷艇

设计定型 1935年

投入使用 1939年

全重 3,534磅(1,603kg)

全长 23英尺7英寸(7.186m)

装药 440磅(200kg)硝酸化合物

射程/航速 5,470码(5,000m)/30节

推进方式 铅-酸电池电力推进

备注:

T2: 两个电池组,每组26个93安培/小时电池。

T3: 同T2,但装有电磁感应引信。

T3a: 同T2,但电池容量更大(125安培/小时)。

T3b: Marder潜艇的推进部分,最大航速2.5节。

T3c: 为Marder潜艇设计的鱼雷,取消了前段电池组.。

全重: 2,937磅(1,332kg)

射程/航速: 4,370码(4,000m)/18.5节。

T3d: 一种超远程/低航速的型号,仅在海港或海湾水域使用。可预设为在直线航线的末段进行曲线或环行运动。

全长: 36英尺(11m)

全重: 4,885磅(2,216kg)

射程/航速: 62,300码(57,000m)/9节。

T3e: 另一种微型潜艇使用的鱼雷。

全重: 2,961磅(1,343kg)

射程/航速: 8,200码(7,500m)/20节。

自导型53.3 cm (21‘) G7e T4, T5, T10及T11型鱼雷

使用平台 潜艇

设计定型 1940年 投入使用 1943年

全重 T4: 3,080磅(1,937kg)

T5,T5a及T5b: N/A

T10: 3,571磅(1,620kg)

T11: N/A

全长 23英尺 7英寸 (7.186 m)

装药 440磅 (200 kg)硝酸化合物

射程/航速 T4: 8,200码(7,500m)/20节

T5: 6,230码(5,700m)/24-25节

T5a及T5b: 8,750码(8,000m)/22节

T10: 5,470码(5,000m)/30节

T11: 6,230码(5,700m)/24-25节

推进方式 铅-酸电池电力推进

备注:

因为担心落在苏联人手中,德国哥坦哈芬试验基地里许多关于这几种鱼雷的记录资料都因此不复存在,而关于自导鱼雷的研究早在1936年就已经开始。

T4 Falke: 第一种被动自导鱼雷,由一种简易的噪音探测装置导引寻的。这种鱼雷是针对攻击商船而设计的,故而其较低的航速仍然可以被接受。

T5 Zaunkonig 1: 英国称之为GNAT鱼雷,用于攻击护航船队中的护航舰只。

T5a: T-5型鱼雷的一种改进型,用于鱼雷艇上。

T5b: 与T-5a射程相同,但用于潜艇上。

T10 Spinne: 由标准鱼雷改装的一种线导鱼雷,其概念于1944年首次提出,但结果无法令人满意。

T11 Zaunkonig 2: T-5型鱼雷的改进型,其噪音更小。




www.6park.com

[ 本帖最后由 narita 于 2007-1-30 13:41 编辑 ]
不错的贴子,干嘛没人顶一下?
能吸引眼球的不是数据而是这张图片,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那个介绍XXI型潜艇的资料有一个解释   潜艇外壳涂敷有反雷达波涂层    这个反雷达不就更容易被发现吗?
带图片跑就完美了
图文并茂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