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军部要求研制更轻的欧文冲锋枪时,莱萨特公司在1942年10月研制了这支Mk II原型,其减重措施包括改用重量较轻的枪托,枪托是用一个螺杆固定在机匣底部,与板机座分开,因此新的扳机座尺寸较小,此外又取消了枪管后段的散热片。扳机座右方的金属板上的铭文为“XP OWEN MKII 43 9MMAUSTRALIA PAT PENDING”及生产序号。这支枪、弹匣和刺刀的皮鞘上都涂有黄绿色迷彩,两个握把为混斑点的褐色塑料。刺刀用两件式木制刀柄,刃长6英寸。Mk II大约只生产了200支供军队试验。
9mm口径的欧文冲锋枪在1941年11月20日正式被澳大利亚陆军采用,1942年开始正式由莱萨特的纽卡斯尔工厂生产,在生产高峰期每个星期生产800支,到1945年停产时共生产了大约45,000支。而澳司登冲锋枪也有生产,一共造了大约20,000支。
至于欧文本人,他最后擭升为中尉,在1942年从军队退役,后来又在1943年离开莱萨特公司。他后来供职于一家木材厂,死于1949年,当时33岁。
欧文冲锋枪可选择单、连发射击,自由式枪机,开膛待击。固定式击针是枪机面的整体部分。欧文冲锋枪外形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有一个33发的双排弹匣装在管状机匣的顶端,弹壳向下抛出,自从意大利的维勒·帕洛沙(Villar Perosa)M1915冲锋枪后在很少有冲锋枪采用这种结构。对于采用从上往下的供弹设计,据说是为了利用地心引力帮助装填而提高可靠性,而且防沙效果也很好。由于弹匣装在正上方,因此片状准星和觇孔式照门都向右偏置,瞄准具不可调整,射程装定为100码(约91.5m)。觇孔很大,偏右的位置在瞄准时也很不方便,所以多数人都是用腰际射击的姿势。
欧文冲锋枪的抛壳挺相当独特,是安装在弹匣背面的一个突齿。欧文认为在早期冲锋枪设计中抛壳挺是一个薄弱零件,如果把抛壳挺作为弹匣上的一个零件的话,一旦抛壳挺损坏,只要换一个弹匣就可解决问题,而原来的弹匣可以拿去修理。
此外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让枪机能够从机匣前方取出,而不会被抛壳挺妨碍这个分解动作。因为欧文冲锋枪在机匣中部内有一个约1/2英寸厚的金属环,把机匣内部分成前后两个室。前室内容纳枪机和复进簧,复进簧导杆穿过金属环中央的孔,在后室与拉机柄连接在一起,而拉机柄槽在机匣后部。这样就把枪机在机匣内的活动范围密封起来,防止泥污或其他外来物通过拉机柄槽渗入枪机内,因此这个封闭式的机匣是正是欧文冲锋枪在对比试验中远胜其他对手的主要原因,而澳司登/司登冲锋枪在污泥或沙子通过拉机柄槽渗入枪内时就很容易出故障。
弹壳虽然是靠自重向下抛壳,但即使侧着打,或倒着打,抛壳也没有问题。虽然倒打时弹壳不会向上抛出,但弹匣上的抛壳挺会利用弹匣内的后一发弹(或打完最后一发时利用托弹板)把空弹壳向上顶抛壳口,然后从左边或右边掉到地上。双排双进的弹匣很容易装填,比双排单进的司登弹匣轻松,所以这个设计也应用在澳司登弹匣上。欧文冲锋枪没有空枪挂机功能。
击发机座与枪托支座为同一个部件,安装在机匣后下方,支座有两种形式,大约有12,000支欧文冲锋枪用实心支座,33,000支左右为了减重而用镂空的支座。但这两种支座和枪托都可以互换,而且这两种枪上都打上“Mk1”的标记。大部份实心支座的枪在1942年生产,而大部份镂空支座的枪在1943年和1944年生产。在“Mk1”的标记后还印有制造年份的最后两个数字。另外还试生产了210支Mk2型冲锋枪,与Mk1型的区别是枪托连接的方式和击发机构的设计,还配有刺刀座和一种据说并不实用的刺刀。
枪托也有几种,都用在Mk1型冲锋枪上。有些是钢制的框架形结构,有些则是木制实心形。木制枪托也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实心,另一种是有贮存室,可存放一个油壶。
快慢机操纵杆在击发机座的左侧。当枪处于保险状态时,板机不能活动;在半自动状态时扳机的行程只有一半;在全自动状态时必须把扳机压到底才能进行全自动射击,如果只压下一半的扳机行程,则只能半自动射击。板机机构中有三根弹簧,如果断了一根也能够全自动射击,如果有一根弹簧装错了,则也只能全自动射击。
枪上的所有主要部件都打上生产序号的最后三位数字,而完整的序号则印在枪管、机匣和枪机框上,有时击发机座上也有完整的序号。几乎所有的欧文冲锋枪的握把都是用酚醛树脂做的,但莱萨特公司也生产了少量木制握把的型号。
当欧文冲锋枪在1941年被澳大利亚军队采用时还不能安装刺刀,到了1944年,澳大利亚陆军才决定让欧文冲锋枪也能装上刺刀。事实上早在1942年,欧文冲锋枪的生产商莱萨特公司就已经研制了配有刺刀座的Mk2欧文冲锋枪,这个刺刀座设计在枪口制退器上,但不能通用当时澳军使用的SMLE步枪的刺刀,而这种型号的专用刺刀只试产了200把。
在1944年,利特高轻武器工厂效仿英国的No.5丛林卡宾枪也试制了100支缩短的SMLE步枪,并配套生产了100把缩短的M1907刺刀,因为当时前线的反馈认为SMLE步枪装上刺刀后太长,在丛林战里面极不方便。这种短步枪最终没有被采用,但澳大利亚陆军决定把它的刺刀选作为欧文冲锋枪的配件。这种短刺刀被命名为No.1 Mk1刺刀,刃长10英寸,出血槽长5英寸。随后又设计了刃长17英寸、出血槽长12英寸的No.1 Mk2刺刀。这两种刺刀在1944年7月31日正式定型,然后提交给军队试用,在1945年4月澳大利亚军队决定采用较短的No.1 Mk1刺刀。
由于除了莱萨特公司试制的Mk2枪外,只有极少的Mk1枪在生产时配有刺刀座,因此二战结束后所有的欧文冲锋枪都要转交给兵工厂检修,并顺便在枪口上增加刺刀座。由于欧文冲锋枪的刺刀座与恩菲尔德步枪的刺刀座相同,因此这两种武器的刺刀是可以互换的。配刺刀的欧文冲锋枪在朝鲜战争中首次使用。
所有的欧文冲锋枪出厂时都作了烤蓝,但为了适应丛林作战的需要,有许多枪的金属部件外涂上了绿色伪装油漆(也有一些是沙黄色的)。在战后澳大利亚为了不浪费这些枪,都交由利特高轻武器工厂翻修,并清除伪装漆和重新进行磷酸盐处理。同时还增加了一个滑动式保险块,滑到拉机柄的前面或后面时,能阻止拉机柄活动。
欧文冲锋枪的设计是很容易分解的,野战分解时不需要专门工具,而且很少容易丢失的小零件。在弹匣座前方有一个弹簧塞是枪管卡扣,只要把这个枪管卡扣向上拉起,就能把枪管取出,然后拉起拉机柄上的黄铜卡扣并转动90°后,枪机和复进簧就可从机匣前方倒出来。如果只是一般的维护作业,就不需要再作进一步的分解,但如果要继续分解也很容易。机匣的尾盖可以拆卸,并可从机匣后方把拉机柄取出。要从机匣上拆出板机欧文冲锋枪的野战分解非常简单,而且不需要拆出容易丢失的小零件。
欧文冲锋枪的整体结构坚固耐用,但尺寸和重量都显得过大。不过欧文冲锋枪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非常高。虽然欧文冲锋枪外表看起来很粗糙,但与同时代的冲锋枪相比,还算是比较准确的,而且枪口上跳非常小,一口气打光一整个弹匣也能轻易控制。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枪的重量比较大,此外也和欧文冲锋枪的前握把易于控制枪口上跳有关。座先要把板机座底下的螺丝钉旋出。取出固定销,就可以滑动打开板机座右侧的支承板,进一步分解扳机组件。快慢机可以从板机座左侧推出来。阻铁轴和扳机的固定销也是从左边推出,阻铁和弹簧可从板机座上方取出。板机仍通过板机簧保留在底座上,握把通过另一端的一个螺丝钉固定。卸去这个螺丝就可以拆出来。除了为了修理一个损坏的弹簧外不要这样做,会很难重新组合的。拉壳钩和拉壳簧由一根销固定在枪机上。复进簧引导杆也是通过一根销连接在枪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