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若德国不先手,则至少43年前无东线,而后则再等3-5年也未尝不可
原帖由 jnzx 于 2007-10-15 11:37 发表 8 F/ k0 y7 C$ z! q
其实英国在二战可以说是输家,但也可以说不是.的确,英国是丢失它的世界帝国.但这个帝国是早在两次大战之前就注定了要丢的,区别只在于丢给谁,以及英国利用这个注定要丢的帝国交换到了多大的好处.事实上从历史结果来看, ...
" ^9 X6 s- @" p
说的不错,认为英国是输家基本是站在上帝视角和标准之上的
中央集团军群在全力压上的11月获得的物资仅仅为需求的一半,夺取莫斯科差不多就意味着要放弃41年内合围苏联二线部队的打算,在比历史糟糕的多的条件下以巨大的莫斯科突出部固守至来年夏季,大概只有把攻取莫斯科就意味着战争结束的人会坚持这样做,在这个方面希特勒清醒的多,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更好的直觉
8 _& J0 g& S/ N; ~- u  m" F- W德国历来把攻取要塞作为相当重要的军功,将军们百般不满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G0 x9 T8 @: L% S' J0 ^* M

# ^- X  ?* ~, ][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 于 2007-10-24 18:44 编辑 ]
原帖由 越骑校尉 于 2007-10-28 22:23 发表 " x2 {9 P; ~1 \# I  T" @0 z0 m& c
“元首”的战略就是杀光所有的斯拉夫人,然后让日尔曼人取而代之。
6 M7 [0 C, n( l
这样说太残忍了,就现有的所谓东方征服的后续计划看,德国还是准备留一半的斯拉夫人活着,作为二等公民兼职农奴存在,当然土地的主人需要由超过1千万的日尔曼人移民组成,他们将以几百年前武装征服斯拉夫土地的条顿骑士一样,用武装村落的形式控制广袤的东方土地
" C+ E4 s1 I8 k( u" `/ ^' J6 l5 k- p
说实话,就这个计划看,德国人更准确的说是纳粹理论家们的思想还真是不能与时俱进,最后被抛弃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7-10-28 21:46 发表
! y$ u$ q* w* ?( I# d5 O, M$ q打败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最好的办法是从内外同时腐蚀它。一方面施加强大的军事压力,另外从内部扶植其反对势力,培养傀儡和代言人。德国人似乎是一根筋,这方面做得不够。法国的贝当政权也是停战后才逐渐确定,再 ...
/ P- t/ T( g& B5 y8 w( n- a
在一个民主主义大爆发的时代,对于有主体民族的且尚有有效政权统治的国家或者地区,很难设想在对方主力犹存,有能力正面对抗的情况下,能扶持出来有效的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划算的傀儡政权,而且傀儡自身的能力永远和占领军的愿望成反比关系,这一点可以在二战的历史中反复得到验证4 v& A% h  L- w: ~' a

8 y! d4 I8 X3 W8 \1 V弗拉索夫本身是相当有前途的军官,若不是被俘虏,很有可能在苏军中混到上将以上的级别,就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而言,其根本上缺少的是政治存在价值,无法提出来一个有效的政治纲领,比起GCD20年集权却也改变了俄罗斯面貌的统治,德国人的殖民地化政策怎么看也缺乏吸引力,这其实也反应了民族战争的特点,而仅仅作为雇佣军而言,与其提供武器资源给他们,不如节省下来给德军自己
仅仅建立傀儡不难,但要在对方还有足够实力对抗的时候,扶持一个有用且听话的傀儡却相当困难,就敌国军民而言,既然本国政府依然有能力对抗入侵,那么有什么必要为外来势力扶持的政权尽心服务呢?没有认同感的政权,无从谈起有效利用和组织所辖资源和人力的! K, {& V+ A- Q0 w% S4 i1 A
关于莫斯科的捣毁,还是要说一下,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大部分的部委就在莫斯科东南800多公里的古比雪夫工作,其后才陆续迁回,莫斯科地区的工业企业也类似,大部门重要生产部门均东迁,部分直到战后也未在迁回,其在战争初期的价值是有限的,而攻取莫斯科几乎肯定意味着放弃南方的迅速征服,这样不但给苏联充分利用南线3000-4000W人口和大量工业自然资源的机会,光是南线近百万战前组建的老部队,就不是短期强制征兵可以补充的,所以说相比历史进程,强攻莫斯科不但无益于消耗苏联的实力,反而会严重阻碍这一工作的达成
图哈切夫之死跟战败有什么关系?
1937年被处决的图,唯一能和战败扯上关系的也就是关于其1920年为什么被波兰人打败了,虽然这曾经在宣传中作为他早早勾结外国反苏势力的“证据”,但是今天似乎不应该再理会这些鬼话了
BBLS时在国境线配置大量部队,反映了苏军一贯的秉持的重视进攻的军事战略,其基本设想是当对方发起进攻后,在抵抗第一波打击译后或者其中,立即以强大兵力反击,把战争带到对方领土去,很容易知道,这时的苏军根本没有完成原先构想的能力,实际上相对了解军队实际情况的部分将领(包括朱可夫)是反对在一线大量部署部队的,并希望提高苏军的战备等级
9 U6 B4 _% z0 p4 E; c" _" I5 j最终,苏军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被部署在有利攻击而不是防御的位置上,而它的真正的领导者却不相信战争会很快到来,这也是苏军看起来要进攻,却被偷袭的主要原因
原来不相信还分不愿意相信和愿意相信两种
9 X/ x; ^: V/ L: R0 ?9 r2 c( ~& |% k# f: T/ i* ^( S6 p* P0 d5 |
军事从来都是政治的附属,反其道的一般没什么好下场
要说区别,斯大林和希特勒体现的是一个独裁者的自负和刚愎(前者程度更重),张伯伦则是长期和平下民选政府的典型代表,这种身份思想的不同是决定它们行动的根本原因,对一个政治人物谈什么“愿意”“不愿意”的表象,毫无疑问是不恰当的,或者说是简单粗暴的
在有人能权威的证明汉语中“不相信”和“不愿意相信”是两个不能相互包含的截然不同的概念之前,请不要在什么“愿意”“不愿意”或者“真话”“假话”上继续反复纠缠,浪费各自的精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