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豹啸库尔斯克

来点陆战的,.* k4 b5 V$ ^1 U3 Q! v
提起库尔斯克中的黑豹我想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第39坦克团
1 `& l/ x1 ]% q5 k一,第39坦克团的组建
$ M2 _9 d/ j8 U/ q# p1 }2 S: F德军中第一支被指定接收“黑豹”坦克的队伍是原第9坦克师33坦克团的2营。该部队在1942年秋季的战斗中损失惨重,离开前线在德国本土格拉芬威尔陆军训练场休整待命,2营于1943年1月19日改为第51独立坦克营,成为评价武器的试验性部队,原部队编制番号的4-6连也改为1-3连并新组建了4连。7 W' b3 @- [- E$ D1 C
“黑豹”坦克营按1943年1月十日下达的《战斗装备编制令》编制如下:$ u; k" w, P& l  z, k8 n
全营坦克:96辆
# I6 b7 u' I! e, Z5 H/ |' J, c指挥部:3辆(2辆指挥型)
2 K& ]: g1 E: `7 y2 b直属侦察通讯排:5辆
% f$ ]1 u7 p  }3 X; p6 c% `3 q) G1连连部:2辆
- b: I$ S# b' O- \/ w1排:5辆$ [8 r+ n) y1 y; q! S( L$ S
2排:5辆
; a3 L( j9 P9 n3 v3排:5辆! o0 s3 i9 b0 ~9 T+ V0 u7 c
4排:5辆/ Z  _* ~; e) o
2连连部:2辆# y* ?: h$ Y! ?2 r2 P$ s5 A
1排:5辆9 I; L  D! E! O& f4 Q0 Z8 S
2排:5辆
; c; T( o- o0 t/ D: v3排:5辆
) c3 b5 h& D4 J1 ^# v  B4排:5辆
' a' h; Z( X0 C3连连部:2辆
" U) T5 e1 Q; s! ~) K3 q1排:5辆
) Y: {2 h, D( G8 K8 d2排:5辆2 c: ^- x5 q- ^  E
3排:5辆
2 y0 A7 m, C! A4排:5辆9 s" l/ s2 h! R) M
4连连部:2辆8 i& w# W! y. J' P. ^  a+ F
1排:5辆
  @' H+ |& h* e- p& D: F: `. d8 r: s: c! k2排:5辆6 a* t  i4 x3 d! F2 c: _" Y. N
3排:5辆( ?3 B$ ^) T0 l/ U6 @9 f% _0 T; ~: R
4排:5辆% X3 @% B2 L; x
维修排:18吨重型半履带牵引车(数目25?)
' ?* \# x1 z4 B( G2 I5 u& T$ z            “黑豹”抢修车:2辆, ]6 ?8 W/ r6 o, W# I. c
1月24日,51营接收首批量产型“黑豹”D型用于成员训练,但是车辆不足,所以原先用于装备验证试验的3,4号“黑豹”原型车也被送至训练基地。! K' k% D$ k- K
1943年2月6日,以原第11坦克师第15坦克团1营的人员为基础组建了独立第52坦克营,从3月1日起换装“黑豹”坦克,编制与51营相同。
$ ?1 o# h% r+ B) I+ ~$ f6 W9 o4 @尽管第9装甲师及第11装甲师均在东线长期作战,各战斗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51、52营的人员大部分均是从坦克训练营抽调上来的新兵,从未上过战场,对苏军的装甲战术知之甚少。同时在前线作战过的基层指挥官的比例又低,大部分参谋军官也没有接受过东线战火的洗礼,这使得坦克营在日后战场上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
6 D! u& I/ g! j* B( C  ~此时,对新式武器寄予厚望的元首与德军统帅部坚持要等“黑豹”数量足够了才发动“堡垒”攻势,战役从5月12日大幅度推迟至6月25日,后来又推迟到7月5日。顺便说一句,有许多书中都认为“堡垒”计划的失败在于“黑豹”“费迪南”等新式武器,本人认为,这个说法并不是很准确,因为即使德军提前发动攻势也不一定能获胜,苏军毕已经不是1941年那不堪一击的苏联军队了,而且库尔斯克突出部在一开始苏军也意识到此处存在危险,也在修筑工事。扯远了,回到正题~~~   然而,“黑豹”坦克从设计测试到量产化之间的转化非常紧迫,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检验测试,这一系列问题就给日后战场使用埋下了隐患。同时生产线及配套加工设备远未达到产量条件,生产数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
6 G, \" i& d, O$ d由于“堡垒”计划迫在眉睫,各项准备工作匆忙展开,原本已经滞后的“黑豹”坦克训练课程又一再压缩,使得成员没有接受完好的训练,也对日后参战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对于这群从未上过战场的新兵来说,能装备如此优秀的坦克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E2 l! j8 i; v& B  X1 D5 T
附:“黑豹”坦克训练注意事项:
* R3 U( g; p0 R1.各成员不得在授课范围以外提及受训坦克名称和具体型号。
7 S8 ~9 _: t1 n# T" ~5 r$ E5 b2. 不准以私人收藏形式给坦克拍照。; h& D4 A: x+ t
3. 不准以任何形式与坦克合影。. {- j' I1 [" Q
4.教学时不得用纸笔做笔记,所有内容必须记在脑子里。; o0 H7 i5 X+ z" C
5.教官在授课时不得借助笔记,与学员仅用语言完成交流。
7 }" a4 U$ w  J: R9 `3 | 大家可以想象,这种形式怎么能完整地完成教学啊~~~
& A6 e3 b0 J7 F# O" E1943年6月,第51、52坦克营满员,德军统帅部设置了这两个独立装甲营的上级指挥机构——第39坦克团。团长为 冯.劳希尔特,1营营长为梅耶少校,2营长为冯.齐格菲埃尔斯少校。第39坦克团的基层军官中不乏战功卓著的人物,其中第4连连长伦格海默中尉更具传奇色彩。1940年5月25日在法国的战斗中当时的伦格海默是一名IV号C型坦克的车长,他的坦克在普罗奈港与英国皇家海军的一艘驱逐舰一阵互射后成功将该舰击沉,自己与坦克成员均毫发无伤!
% C& Q; H) {9 |9 j) y2 |根据“堡垒”作战计划,第39坦克团被编入“大德意志”装甲师
二,战前情况7 s5 j) `" ~" x
1943年6六月24日-25日,第39坦克团1营将96辆“黑豹”D型和3辆“维修豹”装上军列驶向库尔斯克草原去参加那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决战,坦克营还装备有众多辅助车辆,如SD。KFZ 251半履带装甲运兵车3辆,各型摩托40辆,人员乘用车63辆,运输卡车116辆,1-6吨牵引车11辆,8-18吨牵引车11辆。其中半履带装甲车主要给通讯排使用,其他车辆为营部和维修单位使用。“维修豹”均为MAN公司用D型底盘在短时间内改造的样车,安装了40吨绞盘和助锄,但未安装1.5吨起重机及吊车滑轮,故无法完成坦克在战地情况下的发动机及火炮更换工作。1 T5 g6 J6 @2 a8 e! X
6月28日-29日2营也完成了装车工作团长劳希尔特带着团部和先头部队提前出发,于7月1日抵达克尔斯克后方车站——托玛洛夫卡。
2 p& B  Z$ Y4 T1 k1 i5 h3 D: A在进攻前,2营传来噩耗,2辆坦克在驶往前线中发动机起火。在结集地,几辆“黑豹“的油箱中发现被人塞进了螺帽螺栓,还有几辆的变速箱发出怪声,坦克兵在维修时从里面发现了随钢片,还有一辆万向轴被缠上了钢丝!毫无疑问,这些地方坦克兵是从不去碰的,如果是故障也不可能漏过检查,肯定是有人蓄意破坏,一些在坦克营服务的苏军战俘立刻就被集中起来送走,军官们怀疑他们可能已经通过某种渠道将消息泄露给苏军。这一切都给即将发动的进攻蒙上了一层阴影。
, b0 L  J0 x$ [' Z/ ]; T  w9 n" M三,豹啸库尔斯克
! T/ s+ o) p: f6 g7月5日4时因受苏军火炮反准备影响,德军进攻被迫推迟3小时。虽然受挫,但德军依然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掩护下发动了强大的进攻。, _' W5 u8 d; W2 j' v9 }5 `4 e
第48装甲军沿铁道线展开攻击阵形,进攻分为3路,第三装甲师90辆坦克居左,第11装甲师86辆坦克居右,中路是“大德意志”装甲师。在当日进攻该师共投入268辆坦克,其中2号坦克4辆,3号坦克12辆,4号坦克51辆、3号喷火坦克12辆、“黑豹”坦克180辆,“虎”式9辆。在工兵的积极配合下,5:30“大德意志”师成功穿越了苏军铺设的数层布雷区域到达距格尔措夫卡以东3千米处的沼泽地带,由于战前绘制的地图于实际地貌相差较大,部队不得不就地休息,派出侦察兵寻找可供装甲部队通过的路。$ o4 x6 Z! b- Q2 n6 D
8:50,第39坦克团补充了燃油,车辆陆续分辆个方向绕过沼泽。部队重新结集后即遭到苏军T-34坦克的攻击,39坦克团的第一场坦克战由此展开。战斗中苏军显然对“黑豹”坦克不了解,从正面发动进攻,炮弹打在“黑豹”前装甲板上瞬间弹开。德军坦克纷纷调转炮塔向苏军坦克开炮,“黑豹”的75毫米长身管反坦克炮威力巨大,苏军坦克纷纷中弹,起火爆炸。很快,所有的T-34都瘫在地上,燃起大火,不动了。在解决了这支轻敌冒进的苏军坦克分队后,德军终于接触到苏军主防御阵地上猛烈的炮火以及高密度的雷场,由此演变为一场蛮干的强攻。“大德意志”装甲师以直属坦克团的4号坦克和“虎”式坦克排成攻击阵形,“黑豹”坦克后续跟进,试图从苏军阵地上闯出一条路来。在前进了3千米后陷入苏军精心布置的雷场动弹不得,苏军乘机用各种火炮向德军猛烈开火。德军至少花了4个小时才通过雷场,在此期间至少损失了36辆坦克和突击火炮。
$ j: ^3 o. T( j9 J9 a“大德意志”装甲师在当日下午战斗中依然进展缓慢,但终于在苏军近卫71和67步兵师中打开一个突破口,突入苏军防线5千米。苏军随即用71近卫步兵师和第245独立重型坦克团(主要是KV重型坦克)发动数次反冲击,都被德军击退并遭受重大损失。傍晚,德军终于夺下了当日进攻目标——契尔卡斯科埃村。48装甲军虽突破了苏军第1道防线但未给苏军造成重大损失,苏军后撤,增强了第2道防线的防御力量。
  j/ q" s- v; V! @1 b: F0 u" i第39坦克团当日损失“黑豹”18辆,因故障趴窝的更多,1营还维持战斗状态的“黑豹”仅剩下22辆。我之前介绍的第4连连长伦格海默中尉在这次战役中表现并不出色,当天即身受重伤,退下前线,指挥权不得不转交他人。
- [5 u. G+ W4 t' ]& n7月6日上午,经过一夜休整的48装甲军再度发动进攻,“大德意志”师的进攻路线偏向东北方向。因第1天进展较为顺利,德军计划是突破苏军第2道防线,并在佩那河对岸建立桥头堡。: |1 e* f2 b0 d. J- g' N/ ~
经过90分钟的猛烈炮击,10:40中路的“大德意志”装甲师沿道路左侧开始攻击。第10坦克旅当日发起进攻时的坦克包括2号4辆、3号9辆、4号21辆、“虎”式3辆、“黑豹”166辆。攻击阵形中39坦克团居左,“大德意志”坦克团居右。没开出多远又陷入了反坦克壕和雷场的包围。德军工兵试图填平241.1高地西南方向的壕沟时遭到苏军大口径火炮轰击,装甲部队不得不暂时后撤。14:00德军以第39坦克团的“黑豹”坦克为骨干再次发动进攻,激战后夺取该地,一路上德军逐步逼退苏军第67、52近卫步兵师,逼近苏军第2道防线要点244.5高地,此处已经非常接近当日进攻目标——洛赫尼诺村。然而坚守这里的苏军依靠反坦克炮和半埋入土层的T-34和KV坦克击退了装备有“黑豹”坦克的德军8次攻势,一直到晚上还守着阵地。! n3 U7 F; I) O& }- s5 z7 h2 T
在“堡垒”作战发动2天后,第10坦克旅和师直属坦克团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指挥官从属关系不明确导致互相不信任,直属坦克团指挥官冯.施特拉维茨上校拒不服从第10坦克旅旅长德卡上校的命令。德卡上校于6日晚接到命令,返回48装甲军司令部汇报战斗情况,第10坦克旅由冯.施特拉维茨上校代理指挥,本属平行关系的39坦克团团长劳希尔特因军衔比冯.施特拉维茨上校低,不得不服从命令。冯.施特拉维茨也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按照自己的那套命令指挥。
% x6 a" ]% F! \( [: B3 g7 o: m! h3 z7月7日,8:45第48装甲军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掩护下猛烈攻击苏军第1、3机械化旅阵地,苏军的反坦克炮使德军第10坦克旅和伴随前进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团遭受较大损失,德坦克集群移动至247.2高地借地形保护部队右翼。稍晚,“大德意志”师发动了一次钳形攻击,左翼继续保持对苏第1机械化旅的正面压力,右翼则寻找第1机械化旅和第3机械化旅间的防御薄弱点,绕过苏鲁措夫村。两路装甲部队重新回合后经过一整天激战击退了苏军第10机械化旅和第200坦克旅的反冲击沿奥博扬公路前进5千米。突入防线最深的第10坦克旅和“大德意志”装甲师在当日傍晚占领了克雷姆赤农场,因其左翼遭到苏军第6坦克军112坦克旅的打击而停止攻势。第39坦克团战斗日志显示:当日战斗中“黑豹”至少击毁6辆苏军坦克,3门反坦克炮和1架飞机。傍晚战斗结束时还有20辆坦克维持着战斗力,而当日战斗开始前发动机起火损失的“黑豹”达6辆,令坦克兵们心痛不已。
' b4 H) I! ?- S: t# y6 [2 B0 R7月8日,“大德意志”装甲师继续攻势,沿苏鲁捷沃至维尔肖佩涅镇,遇到苏军阵地上反坦克炮和半埋坦克的强大火力网。德军在镇子东南侧就地布防过夜。在此期间有一辆“黑豹”遭苏军JSU-152重型突击炮攻击被毁,大口径炮弹直接贯穿了“黑豹”正面装甲。还遭遇到一批美制M3A1中型坦克,但他们显然不是“黑豹”的对手,一炮未开就被“黑豹”在2000米的距离上摧毁了。
6 L  ^5 [9 a4 k7 }6 Y# j至8日夜间,48装甲军虽然达成了战役初期预计目标,但攻击正面的宽度被压缩到原来的1/3。在接下来一系列的战斗中,德军装甲兵虽凭借自身极高的战斗素养歼灭了大量苏军部队,但这一切都无法挽回整个战场局势的恶化,随着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决战的失败,“堡垒”计划宣告破产。第39坦克团也在一场场战斗中消耗巨大,于7月19日曲终人散。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正像希特勒本人在写给当时德军将领的一封信中所说的:“这次对苏战争的成败可能将取决于库尔斯克会战的结果。”   
2 L9 u& B+ c* m7 ~4 P7 D. {1 T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 些史学家不久前根据最新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德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相反,德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两军对峙   8 P0 [' J& K' T- f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 p3 I: t5 j/ X; g" @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 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 步兵师, 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 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P" Y- n! R4 t  {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 的兵力, 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3600辆 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1943年7月,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时,苏军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8 ~- l1 G) t& M! `; s0 q# I
   1943年7月5 日凌晨2时,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面对这一形势,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德国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苏军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 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苏军同德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 他们凭 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德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经过两天激战,苏德两军均遭到重创。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德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对苏军进行合围的目的。7月11日, 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目前众多二战 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 i1 W/ I3 A$ v# C  A" p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曼施泰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 (即党卫队装甲军) 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 队,由希特勒近卫师(又译警卫元首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 甲师 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泰因手中的一张王牌。  
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战。这一天,苏军出动约850辆坦克,德军则投入了约650 辆坦克,双方在15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
德军SS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虎”式重型坦克在前,马克—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150辆坦克的密度向苏军展开了冲锋。尽管虎式坦克攻击力极强,但其行驶速度每小时不过20公里,加之德军战线狭长, 500至700辆德军坦克拥挤在一起,难以发挥优势。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 克的灵 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
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 顿时阵脚大乱。最终,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遭到重创,战场上 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其中包括70至100辆“虎”式 坦克。 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德SS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库尔斯克南线 战局, 使南线德军的进攻计划以失败告终。
重写历史# b* O! |5 _' K; H1 ^+ i
  然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 示,首 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 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 军 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 斗的坦 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另据 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 需要大 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 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些苏联时 期的原 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 约650辆 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3 K4 F. m& m- x5 M" C: k$ E+ C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55年前的战斗进行 了重新 描述:7月12日凌晨,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 早晨5点钟左右,数百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 坦克 和T-70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德军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 地中 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 向敌 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在远距离无法击中德军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德“虎”式坦克击毁。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 阵亡。
; a) D$ I$ [0 _5 }- M* ]; \( j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东线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 7月12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战役的分水岭,更不是 德军 南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实上,12日的战斗后,德军依然拥有较 强的 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 几个 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 德军 最终在南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德军溃败的 原因 恰恰是希特勒本人。
4 H0 @! Z1 o5 n$ y2 ~- D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放弃苏德战场的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为防御做准备。德军南线指挥官曼施泰因对希特勒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德军将有可能包围苏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主力,并最终占领战 略要地 普罗霍洛夫卡。然而,刚愎自用的希特勒并没有采用曼施泰因的建议,而是将SS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离了普罗霍洛夫卡地区。7月17日至18日, 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此后,德SS装甲军希特勒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 ) I- _/ K, M3 q  C
   德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希特勒丧失了继续同苏 联红军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希特勒这一决定的做出,德军在东线战场上 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 A0 m0 g* }3 q4 v
     史学家们指出,最新披露的档案使人们对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役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但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德国法西斯在二次 大战中注定失败的命运。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这场会战后,苏军完全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转入了战略进攻。斯大林在评价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时说:“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覆灭的边缘。”
晕了  ....那有还么多和谐啊,,,一段话,被分成N段,,,
4 \. i2 l( N4 y, \! f, o详情见2004年兵器增刊
其实库尔斯克的空战比起坦克大战规模更大,仅德军在整个会战中总共损失飞机3000多架,苏联航空兵共出动飞机28265架次,你想象一下是什么规模吧。参见【库尔斯克空中大决战】
很想知道【库尔斯克空中大决战】的详情,请不吝赐教一二
1943年复,苏德战争的重心已经转到战线的中央地段。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将战线向西推进了600余公里,在库尔斯克附近形成一个很大的深入德军配置地域的突出部。 8 E, A( K" `7 y* C! h% B# z, [
  苏军占领了这样一个突出部,就可以对德军奥廖尔集团和别尔哥罗德集团的侧翼进行深远突击,进而解放乌克兰、顿巴斯和白俄罗斯。反之,如果德军从南北突击库尔斯克方向上苏军的侧翼和后方,就可以向莫斯科方向发展,夺取战略上的主动权。这种情况决定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因而成为德军1943年复季攻势作战的一个很诱人的目标。
% z8 ]* J0 ]* \4 P+ e  m, i2 ]- O  希特勒为了夺回地面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制定了代号为“堡垒"的进攻计划,决定在库尔斯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其战役企图是:由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两地域向库尔斯克实施强大的相向突击,合围并消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为此德军集中了50个师约90万人的兵力。 + }& W& L; s7 A# A4 z
  苏军统帅部通过其情报部门了解到德军的企图后,决定先以防御削弱和疲惫敌军突击集团,然后实施反攻。防守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是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共130万人的部队。统一编入草原方面军的强大的战略预备队集结在这两个方面军的后方。
! a3 d3 r: D, K* c+ d  德军统帅部在准备"堡垒"战役时,曾试图加强迫航空兵的战斗力,以重新夺回逐渐转入苏联空军方面的空中主动权。仅从3月15日至7月1日,德军就从德国、法国和挪威向苏德战场调集了13个航空大队,加强在库尔斯克地区活动的第4和第6航空队,使其在库尔斯克附近总共拥有2050架飞机,几乎占当时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德空军飞机总数的70%。
2 c6 S" D0 x8 B  苏军由中央方面军空军第16集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空军第2集团军、邻近的西南方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和远程航空兵基本兵力编成的航空兵集团,集中支援和掩护防御部队。到会战开始时,又调来了预备队航空兵兵团加强各空军集团军。苏联航空兵共有飞机2900架,与德军航空兵的兵力对比大约是1∶5∶1。
, ^4 K( M, e4 ]+ g- U; X; t  库尔斯克会战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但它也是一次规模很大的空中战役。在会战前夕和会战过程中,就争夺制空权斗争的范围、参战航空兵的数量、激烈程度和作战成果来说,它超过了以往历次战役。作战双方投入的飞机总共约5000架。
"战略间隙"战绩辉煌 9 O) i3 g: ~% d  l  \

& i/ l2 ^+ v! m2 Z  在库尔斯克会战前的3个月,双方都在作全面的准备,因此人们常把这个阶段称为"战略间隙"。然而空中并不寂静,由于地面忙于调集兵力,主要作战活动是在空中进行的。 3 }# Z$ I( ]3 c( g. p
  苏军为了扭转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空中作战的被动局面,夺得空中作战的主动权,以便为库尔斯克会战中夺取制空权扫清障碍,因此在库尔斯克会战的准备阶段首先从空中对德军发起了进攻,于1943年5月和6月进行了两次旨在削弱德军航空兵力量的空中进攻战役,力求把德军航空兵消灭在机场上。这一手还是德国人在1941年教会他们的。
: Z) c: q* c8 @- s! W# b' B  1943年5月,苏联空军根据最高统帅部的指示,制定了战役作战计划。其战役企图是:出岂不意地对德军各机场进行突袭,重创德军部署在布良斯克、奥廖尔和哈尔科夫地区的航空兵集群主力。根据这一作战企图,苏军集中了第1、2、8、15、16、17共6个空军集团军,拟攻击德军26个机场。在这26个机场上驻有德军第6航空队和第4航空队约60%的飞机。
- h- s' S% k" `: E1 C" O0 \  第1次空中战役是在5月6日至8日进行的。5月6日5时30分,苏军以112架轰炸机、156架强击机和166架歼击机,在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对德军17个机场实施了第1次密集突击,并从空中封锁了驻有德军战斗机的部分机场。德军被搞得措手不及,未能进行有组织的抵抗,结果在机场上损失飞机194架,空战中损失了21架。苏军损失飞机21架。 % E0 }" H' _* `% p# q4 R' }2 u) |& j
  5月6日15时,苏军又发起第2次突击,共出动飞机372架,突击了德军20个机场。在这次突击中,德军进行了猛烈的抵抗。德军所有防空兵器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战斗机在空中进行巡逻,高炮在机场区实施拦阻射击。苏军统帅部预见到了这一点,于是增派了对付防空兵器和封锁驻有战斗机机场的兵力和兵器。苏军飞行员克服了德军的猛烈抗击之后,击毁击伤机场上的134架敌机,在空中击落德军飞机24架。苏军损失飞机46架。 2 \& L/ }+ q) E4 y# ~# o( [5 c& v/ U
  5月7日凌晨,苏军又对德军机场发动了第3次突击,共出动飞机405架,突击了德军22个机场,击毁机场上的德军飞机93架,空战中击落德军飞机29架。苏军损失飞机48架。5月8日,德军把大量航空兵部队转移到后方。留在战线附近的飞机都进行了疏散和伪装,并调来大量战斗机准备同苏军航空兵作战。为了对苏军飞机进行远程警戒和给自己的航空兵部队报知险情,德军不仅使用了雷达站,而且还使用小型战斗机狙击队沿前线一带进行巡逻。 ' w' x  t$ Q$ l
  苏军空军首脑机关一直注视着各空军集团军在战役进程中遂行任务的情况。5月8日, 空军司令员下达了训令,其中指出:"5月6日我方对敌机场的攻击,由于达成了突然性而得以奏效。5月7日情况就不同了。敌战斗机部队已开始警觉,加强了战备并靠近战线......在此情况下,只能对侦察清楚的机场进行攻击,并应增加掩护突击队的歼击机数量。强击机编队须经常保持强大的力量,以便做到不仅能突击机场上的飞机,而且确实能压制防空兵器......目前,应该把实力和机智作为袭击战术的基本原则, 因为活动的突然性已经不能指望。"此话说得一点不错。这天,苏军空军用181架飞机进行了第4次突击。这次突击毫无效果,总共才消灭了6架德军飞机,自己却损失8架。由于失掉了最初的突然性,苏军统帅部便发出暂时停止突击机场的号令。
- L4 }4 p. g, O) V4 `  5月13日,苏军空军司令员就5月6日至8日的空中进攻战役情况向斯大林作了如下汇报: "3天中我空军出动飞机1392架次,击毁敌机场上的飞机373架,击伤51架,空战中击落敌机67架,击伤10架。敌人共损失了501架飞机。这些数字来源于飞行员的口述、游击队的情报和所摄照片。我方损失了122架飞机,其中空战中被击落21架,被高炮击落8架,执行战斗任务未返航93架。"
; D5 q; i  H' m  苏军为了确保在即将到来的库尔斯克会战中能够夺得制空权,从1943年6月8日到10日,又进行了第2次空中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有空军第1、第2、第15集团军和远程航空兵兵团。战役的目的是粉碎曾对苏联重要工业中心进行过夜袭的德军轰炸航空兵集团。当时特别重视击毁布良斯克、卡拉齐夫、奥廖尔、哈尔科夫、斯大林诺、扎波罗热的机场上的敌机,因为通过空中侦察,发现这些机场上集中的轰炸机最多。
( Z+ B, N0 b% L$ o5 J" q# u* X  为了避免德军掌握苏军的进攻规律,苏军将进攻发平时间改为傍晚。6月8日天黑前,苏军发起首次攻击。由于德军防空力量已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因而苏军加强了突击编队的掩护兵力,每个突击编队中歼击机兵力都在60%以上。6月8日,苏军击毁击伤了141架德军飞机,6月9日击毁击伤了92架,6月10日击毁击伤了16架。在这次空中战役过程中,苏军共出动飞机3360架次,击毁德军机场上的飞机168架,在空战中击落德军飞机81架,苏军损失各种飞机106架。
8 m& ?' Q& v8 Q9 [* O, k9 g  经过5月和6月两次空中战役,苏军沉重打击了德军航空兵力量,改善了空中斗争态势,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夺取战役制空权,以及夺取整个苏德战场的战略制空权创造了良好条件。
. w7 R- f% s1 {6 F  在对德军机场实施突击的同时,苏军航空兵还抗击了德军对苏军机场和铁路设施的袭击。6月2日,在抗击德军对库尔斯克铁路枢纽的密集袭击时进行了特大规模的空战。这天,德军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分几批飞向库尔斯克城。苏军386架歼击机升空截击。在迎击德军编有轰炸机137架、战斗机30架的第1梯队的战斗中,苏军击落敌轰炸机58架。然而,苏军同德军后续机群的战斗进行得不太顺利,德军的287架轰炸机中约有160架突进了库尔斯克,它们的轰炸使铁路枢纽运输中断12小时。但在这天的袭击中,德军共损失飞机145架。   ?' r4 M6 e0 N7 L% F: m
  在库尔斯克会战准备过程中,苏军航空兵特别注意了破坏敌铁路和公路运输,宽大正面和距前线200-250公里纵深的敌主要交通线在3个月的时间里几乎一直遭到苏军航空兵的突击。苏联空军对集中地域的德军部队司令部、通信枢纽和仓库也采取了行动。5月初,50架佩-2轰炸机组成的编队对布拉索沃车站和洛科季新村的突击炸毁了一座大弹药库,消灭许多坦克和装甲车,还炸毁一列刚装满军用物资的列车。
, T) x- q2 M  L2 z% s* _  可见,库尔斯克会战前夕的"战略间隙"完全是相对而言的,苏军在实施大规模的空中战役和其他空中作战行动中,共消灭德军飞机上千架,可谓战绩辉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