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敦克尔克之谜---德军坦克部队停止前进是对是错

下文是摘自《闪击战破谜——二战德国战略战术新论》" T. g- J) a) D  a2 F
1.丘吉尔的两种看法 # S' |) U# ]- ?; G% C1 @
失之于实 & v+ T! B) @0 n) r3 o
1940年5月24日,即法国战役开始的第15天,德军已将荷兰军队歼灭,重创了比利 时军队。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已驶抵英吉利海峡,会同“B”集群将法军18个师、英军10个师 、比军12个师的庞大兵力包围于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德军以第18、6集团军从东面 和东南面进攻,辖装甲兵主力的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军从西和西南面进攻,距敦刻尔克不到 40公里。德军集团共计有43个师,坦克、飞机占绝对优势,英、法、比军面临被歼的厄运。  & h* I% t/ _% f7 O# d
然而,正在这时,德军统帅部突然下达了命令,要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原地等命。26日夜, 这道命令被撤销,德军恢复了进攻,但27日再次被下令停止前进,28、29日两天,德军又被 允许进攻。不过,在29日,德军装甲部队撤回,由步兵负责进攻。这样,由于德军的一再停 顿,使英法海军有时间组织大规模的营救。英法海军动用了850多艘舰船,在5月27日—6 月4日计8天的时间内共撤出约34万人,这支侥幸保存下来的军队成为英国后来反攻的骨干力 量。 ! F' x, U0 ^8 X# y9 _* _8 S
对德军统帅部在敦刻尔克战役中为何下停止进攻的命令而没有及时实施进攻,历来众说纷纭 ,至今仍无定论,这就形成世界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敦刻尔克之谜。
3 H% d& q/ D( R0 T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有些德国将军们建议希特勒,将坦克部队停留在敦 刻尔 克外围,这样可以使英国人有一个求和的机会,或是增加德国谈判成功的希望。并说,停止 装甲兵进攻的命令来自于“A”集群司令伦斯德。
  \! r# C, q- ~3 i1 W丘吉尔的说法难免有凭空捏造之嫌。据德军第2装甲军军长、负责向敦刻尔克进攻的古德里 安说,并没有人向希特勒提出这样的建议,命令也不是出自于伦斯德的主张。古德里安是向 敦刻尔克进攻的最重要人物,他的话最具权威性,理应相信。丘吉尔说提这些建议的是 一些“ 德国将军们”,按照常理,做为将军,想到的或建议的只能是迅速歼灭这支联军,以取得德 军开 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歼灭战胜利,而提出所谓“谈和”、“谈判”之类完全属于政治范畴的建 议 是不合逻辑的。能够涉及政治的将军决非普通的高级将领,即令是伦斯德也是如此。而且, 这 道命令上还说,敦刻尔克完全留给空军去对付,若是加来的占领也感到困难的话,也可以交 给 空军去处置。显然,能够涉及政治并使空军出动的“德国将军”只有可能是三军统帅希特勒 和三军参谋总长哈尔德等很少的几个最高统帅部的高级将领。然而哈尔德等人非但没有提出 这类建议,也没有说有人提出这类建议,反而极力要求撤销停止进攻的命令。因此,这道命 令只可能来自希特勒本人。
) v9 ~- M2 D" e  I- R军事本身就不是“仁义”的,在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中,希特勒不可能突然大发 善 心,想使联军“有一个求和的机会”,而且仅仅是模糊的“增加……希望”,而不是确实的 保 证成功。事实上,德国同英国谈判的希望是根本不存在的。此时的英国首相是一向持坚定反 德立场的丘吉尔,而不是此前执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德国海军从5月27日开始建造第一艘 登陆艇的行动证明德国根本就没有指望英国的谈和或投降,而是准备武力征服。以此足见丘 吉尔此说为虚。 , V( B( \, b1 B
丘吉尔的第二种看法是,希特勒和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都相信德国的空中优势足以阻止英法 军 队从海面上撤退,而事实上却没有这个能力。这一看法是比较权威的,许多军事评论家也认 为德军统帅部过高估计了德空军的实力。 6 i0 x4 ]4 }# y2 m1 g3 A' D$ I
然而,实际上,德空军的实力却是被丘吉尔和评论家们低估了。德空军在战役开始前有38 24架飞机参战,并在最初的进攻中重创了英、法、荷、比空军,袭击纵深达400公里,到进 攻的第二天即击毁联军飞机1000余架。荷兰空军在5月10日当天就仅剩12架飞机,比利时空 军 也有一半飞机被炸毁在机场上。法国空军虽有数千架飞机,但多数陈旧,在第7天就只剩 1/4了,到5月24日更是寥寥无几。英国空军将主力驻扎于本土,用于支援法国的大部分 是过时 的老式飞机,而且数量并不多,在最初的作战中,也遭受了巨大损失,根本不能对德空军有 严重威胁。在5月24日,荷、比两国领土已基本被德国占领,其空军已不复存在。即在此之 前 ,德空军的损失并不严重(即使在整个法国战役中,德军损失飞机也不过1200余架,不及总 数的1/3)。在敦刻尔克上空作战的英国空军虽然是从英国本土派来的,但由于保卫本土 的需要,能够派到敦刻尔克地区的飞机很少。5月24日—6月4日,在敦刻尔克地区作战的 英国空军共出动了2739架次,平均每天不过230架次。倘若强大的德空军对付这样一支“过 河小卒”也会是力量不足,那又怎么敢在一个月后攻击数量达1000多架飞机的英国空军主力 呢?而且,德空军在这一战斗中投入的飞机有800架之多,已经大大超过了英国每天能派到敦 刻尔克的飞机数目。   G- X: y$ z: Y" n( o1 t
据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的日记记载,德空军一段时间是因为天气影响而不能出动,其余时间 则 是由于英国空军的袭击而损失惨重。假定这一记载属实,也难释其疑。因为仅就德空军投入 的800架飞机而言,在数量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夺取制空权理应不成问题。德空军在5月27 日向敦刻尔克投下了1.5万枚高爆炸弹(大部分是500磅的)和3万枚燃烧弹。仅以投弹数量估 算,实施空袭的飞机也是很多的。6月 1日,德空军又全面出击,击沉31艘、重创11艘英法舰船,这是英法海军于这次战役中损失 最惨重的一天,相当于前7天损失的总和。之后,英法将撤退改在夜间进行,以避德国空军 锋 芒。这间隔并不长的两次空袭有力的证明,德空军完全有能力夺得敦刻尔克地区的制空权, 更何况,如果空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水雷,则仅凭德空军也完全可以阻止英法军队的撤退 。
5 N# T3 N. E0 p这样看来,所谓德空军实力缺乏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6 \; s: w( y) D( d" x4 L: E/ o; F
2.最权威的说法 . l/ |6 R7 A" [# r. d
难以立脚 ( G0 }. l) B& b
对于德军统帅部的这道命令,许多西方评论家分析,德国是想保存坦克部队实力 ,以便迅速南下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这一说法要算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说法了 ,其主要是根据德军进攻西线的战役目的得出的。 : x* b" |. {! ~! m& ~9 \& U
当时,德军的任务就是迅速击败法国,并使其退出战争。因此,德国方面打算保留富有战斗 力的坦克师,用于将与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进行的战斗。随着法国的失败,德英间就能在 划分世界势力范围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并为德国侵犯苏联解除后顾之忧。 www.6park.com 然而,这一说法同样不能释疑解谜。在5月24日前,法军已阵亡、失踪、被俘37万人,主要 是法军第1集群的,被围的英法军队也是这个集群的。可以说,法军最强大的第1集群已近覆 灭。这个集群辖有英法军队装甲部队的大部分,而在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兵力虽达70多 个师,但坦克却仅有1200辆,如果除去被围于敦刻尔克的700辆英法坦克,同开战之初相比 ,法军已经损失了2100辆坦克,装甲主力已经覆灭,而且,兵无斗志,失败情绪笼罩全军, 又无构筑好的坚固工事可阻挡德军。而德军装甲部队主力尚存,损失轻微,歼灭被围于敦刻 尔克的英法军队并不会影响与法军主力的作战,况且,被围联军一片混乱,又缺乏食品、 药品,难以组织背水决战。德军距敦刻尔克只有40公里,仅仅因为少推进40公里就能达到“ 保存 坦克部队实力、迅速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等目的根本是不着边际。十分明显,这 40公里的“和平化”是丧失战机之举,这是除了傻子谁都懂得的道理。 6 `- N, O5 C1 `7 x
许多史学家都赞成这样一条理由,德军害怕在沼泽地损失坦克。这也属于保存坦克部队实力 ,故成为上述说法的“添加剂”。而这一理由也正是出自亲自下令的希特勒本人之口,他说 是看到弗兰德平原(西欧平原)河川纵横,所以才命令装甲军不要冒险前进。 ( N+ d, @3 _3 {) ]
要证明这条理由能否成立,关键要看敦刻尔克地区的地形是否会对坦克的前进构成严重障碍 。英国记者亨利•莫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中提到,加来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水 闸均已打开,大水淹没了周围的低地,德军由阿布维尔北上的装甲部队被一片洪水挡住了 去路。照亨利•莫尔的描述,坦克的前进是根本不可能了。然而,事实上,德军坦克第1师 在5月24日却毫无障碍地推进到加来和敦刻尔克距离几乎正中间的阿运河,并渡河建立了几 个桥 头阵地。此外,倘若英军退守的地区果真是泥沼遍地,那么,英法军队显然不可能在短短的 两、三天内将700余辆坦克、2400门火炮、6.3万余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和弹药运入敦刻 尔克海滩阵地的。这一切足以说明泥沼并不能阻碍坦克前进。 5 J3 L4 L9 S. [5 j: O3 R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列举的理由是后来才公布的,而且是因地形因素。而装甲部队如 果遇到无法通过的地形 ,如一条河流,一处陡崖,其指挥官完全可以自行裁决,没有一个指挥官会命令坦克开进河 里或撞上陡崖。因此,希特勒如果是因为地形原因的话,他是没有必要下这道命令的。而且 ,希特勒的行为本身就否定了他公布的理由。因为河川纵横是长久的,而希特勒却在26日夜 撤 销了命令,27日又进行阻止,28、29日则又允许前进,莫非在24日、27日就“河川纵横”, 而在26日夜、28、29日则会“一马平川”?这实在是荒谬至极的理由。
5 b, m; T' @7 Y. Q3.其他几种观点
1 f- C" P6 S+ G% O$ b1 d6 U& ^/ K似是而非
- S/ Y' }6 Y7 ]) W$ p亨利•莫尔还提到,德军停止前进的命令是伦斯德下的,原因是英军在阿腊斯实 施的反击使德国军官们不得不谨慎小心,而且,德军也不愿让装甲部队在没有步兵、炮兵 支援的情况下进攻这样顽强的对手。 & {( U3 p) U/ E. F4 i' x3 E
阿腊斯反击战是英军试图突破德军包围而于5月21日在阿腊斯地区发起的进攻行动。这支英 军由2个师组成,它也的确使德军受到一定的震动。但是,英军的反击行动应该说是在意料 之中 。因为德军是于5月20日夜抵达英吉利海峡的,英军在第二天就发起反击,显然是想乘德军 的包围圈尚未巩固之时实施突破。英军反击部队仅有2个师,而遭到攻击的德军也不过是一 个从未经过战斗的党卫军师,引起恐怖心理也是在所难免。更何况,同一天,德军的2个装 甲师将英军击退,并于第二天向北进攻。这说明德军的行动丝毫没有受到英军反击的影响, 自然不可能因为想起三天前英军的反击而驻足不前。德军进攻主要是靠装甲兵,而并非步、 炮兵。阿腊斯战斗中是德军装甲兵解救了步兵,而不是步兵支援了装甲兵。而且,在24日时 ,德军装甲兵进展十分顺利,如果为了等待步、炮兵不仅不会对攻击有帮助,反而会丧失战 机,给联军以加强防御的时间。伦斯德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将,这个道理他是懂得的。
+ |/ S7 W$ \" r4 v9 H对于德军的停止进攻命令,又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德军统帅部的迟疑不决。虽然德军走走停停 ,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德军进攻法国的第一阶段战役的目的就是歼灭法军第1集群 ,在明确的战役目的之下,德军是不可能有所迟疑的。 ( d9 n" g& p& r1 L4 W' f3 p* k& d1 e
还有一种说法,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思想使他对英法军队刀下留情。毫无疑问,这一说法也是 站不住脚的。希特勒虽是一个顽固的民族主义者,英、德、法等国也都同属于日耳曼语族, 希特勒本人也说过他从不愿与英国为敌的话,但是,他决不会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突然挂起 念珠,把自己变成一只不吃腥的猫。
% X7 L( `) F' c8 ^1 X, D8 A因此,上述诸种说法都是难以立足,都不能解释德军统帅部下停止进攻命令的真正原因。
4.真正的原因 3 S! g3 n" m1 s" I- q, |
石油危机并苏联威胁 / S" t/ H  z3 J' T
以上各种说法基本上都是单纯解释了5月24日—26日夜德军的停顿,而没有将24、 27、29日这三次停止前进联系起来,很明显,它们是有联系的。而且,德军统帅部在下达 命 令的当时没有公布理由,所以连辩论也不可能。这同此前的命令是大不相同的。在5月15日 ,希特勒也曾下过一道要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原因是德军前锋已经深入法国境内10 0多公里,而尾巴则还拖在德国境内的莱茵河,左翼由于步兵跟不上而过于暴露,缺乏掩护 , 待加强侧翼后方可前进。当时说明的这道命令的理由曾引起战地军官们的激烈辩论,直至19 日,在陆军总司令的坚决要求下,希特勒才准许做威力搜索后伺机前进。虽然德军装甲军并 没有遵照执行而是抗命前进,但在5月16日,法军第4装甲师即在索姆河南岸活动,一直牵制 德军第2装甲军,在19日甚至突入距德军前线指挥所不到2公里的地区,只是又调转了方向而 已, 同时,在巴黎附近,集结着一个8个师的法军预备军团。虽然法军没有对德军侧翼进行突击 ,但却有这个能力。   v8 s! a5 j& @, `
5月24日的情形则完全不同,德军的侧翼已有步兵、炮兵掩护,被围联军的突围企图也被打 破,其他各个地段也毫无危险,但德军却下了一道停止前进的死命令,而且不允许进行辩论 。这说明,这道命令很可能是出于战略全局的考虑,不便交由战地军官辩论,而且原因很可 能 是不能公布的。对于这一点,上述任何说法,包括希特勒本人后来公布的理由都不能同它 符合,足见这些都不是希特勒的本意。 ; B; C2 I$ x' o& X) x
起初,笔者也对希特勒的这道命令持否定态度,但经过多方面分析后,终于发现,德军之 所以下这道命令主要是由于本国的石油危机和苏联的威胁造成的。
; \* p9 x) T% A# u上文已说过,波兰战役开始后,英法对德实行经济封锁,大批商船被扣,德国原料进口下降 了一半左右,结果,造成了德国原料的紧缺,尤其是石油。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时,德 国石油储存量为240万吨,但德国的石油主要来源国——罗马尼亚在英法的压力下很快实行 了 石油输出管制,在1940年1月,德国从罗马尼亚仅输入1万吨石油,到1940年5月,西线战役 开 始时,德国的石油库存仅剩160万吨。而且,这个数目还包括1939年9月1日—1940年5月从 罗马尼亚、爱沙尼亚、苏联等国进口的石油。也就是说,德军仅因为波兰、挪威两个规模 较 小的战役就耗去了100多万吨石油,而英、法、荷、比的实力要远比波兰和挪威强。此次法 国战役要耗去的石油将会更多,很可能导致燃料枯竭。 * X- Q/ b; \0 \9 h$ Z  n! \
事实也确实如此。德军在对西线展开攻击时,虽然动用了2800辆装甲车,但其中除去装甲侦 察车外,真正开始攻击时只有2200辆。本来德国已生产出许多马克Ⅲ型、Ⅳ型坦克可以用来 加强德军装甲兵实力,但却被储存起来不用。这不单单是德军想保留做后备之用,更有节约 燃料的考虑。德国空军由于石油的缺乏,也不得不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消了对英法的空战 。在西线战役前共8个月的时间里,强大的德空军没有同英法空军展开空中战斗或发动进攻 。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石油库存仅够从西线发动一场陆地进攻,没有进行大规模空中交战的 后备能力。1939年11月《德国空军参谋研究》也指出:“对这种进攻(无限制轰炸)还会引起 英国报复,可能使我们无法集中必要力量,采取一次大规模的陆上行动。” # ?4 p( `4 Q& G9 J0 r0 o4 u
在5月24日前,德军大批装甲车、摩托车、汽车、飞机等都隆隆开动,耗去的燃料更加剧了 德国的石油危机。当然,打败了英法,罗马尼亚就会解除对德国的石油输出管制,因此,德 国 为了打败英法可以耗尽最后一滴汽油。然而,只是石油问题并不会使德国因此而丧失打一场 大歼灭战的能力和机会。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 a. a8 B4 r* w$ i1 W+ x; _+ M1 Q
5月23日,即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前一天,东方的苏联却在罗马尼亚边境集结军 队, 以示威胁,并对德国说:“比萨拉比亚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如果罗马尼亚政府拒绝接受,苏 联决心使用武力。”虽然德苏秘密协定中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但苏联在 此关键时刻趁德军无暇东顾而“顺手牵羊”吞并整个罗马尼亚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德国于此 则鞭长莫及。当德国向苏联说,德国非常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时,苏联人的回答竟是:“德 国想要的石油苏联可以提供!”苏联吞并整个罗马尼亚的意图已是十分显然。 % O) R1 P6 q8 |* i8 _( _# o% K7 [, X
也许有人认为,德国在西线战役前如果采取先夺取罗马尼亚的策略就不会丧失这一战机了。 其实不然。因为英法的封锁不仅仅限于 石油,而且,进攻罗马尼亚意味着同时进攻匈牙利或南斯拉夫,这不仅会大大分散德军兵力 ,使西线进攻推迟,还会因活动范围超出德苏秘密协定而使苏联不满,于东线安全更为不利 。因此,德国在西线进攻中面临石油危机也是出于迫不得已。
# B+ f+ V1 b3 D6 E由于德国正陷于同英法的大战中,在东部边境用于防范苏联庞大兵力的仅有绵薄的5个师(东 线苏联的兵力是130多个师、1万辆坦克、5000架飞机),几乎是呈“真空”状态,远不足以 同苏联对抗。因此,德国对苏联不能翻脸,只能以哑谜的方式来对抗苏联。德军禁止装甲部 队渡过阿运河不仅是为了避免同英法军队发生激烈战斗而使装甲部队能够争分夺秒的及时东 调,凭依残存的石油打一场两线战争,而且也是为了使步兵在装甲部队一旦东调后能够凭依 运河阻止英法军队的突围。何况,在没有确定苏军的意图是只占领比萨拉比亚还是整个罗马 尼亚之前,德军装甲部队也不能轻举妄动,以免打草惊蛇,徒劳地跑到东线白白浪费本已十 分缺乏的油料,而且还有被英法乘机杀一个回马枪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最大的实际可能 是,德动苏动,德不动则苏不动,因此,德军装甲部队只能原地待命,保持随时可调动的 状态,静观局势的进一步发展(德军坦克时速达40公里,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抵达德国本土 东部边境)。这就是希特勒在5月24日下令的真正原因。
) {1 A# y- v+ t* H后来,希特勒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所发表的公告中说:“……当我们的士兵从1940年5月5日起 在西方击破着英法力量的同时,俄国的军事部署日益发展到威胁人的程度……”。
& [$ P" ^/ T  T, N4 ~# O$ |希特勒的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德国进攻英法时的东线威胁,在德国有兵东调时,东线威胁是不 存在的。1940年6月15日,苏联吞并了立陶宛,这一天正是苏联开始扩张的第一天,但德国 陆军总数已达160个师,除去挪威的驻守兵力和西线战役滞尾的军队,尚有30多个师的兵力 可调至东线,而且,更为甚者,希特勒在这一天已下令,准备裁减陆军40个师。可见,苏 军在此 之后对德国本身并无威胁,而且,苏联吞并立陶宛应该是“军事行动”,而并非“部署”。 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部署日益发展到威胁人的程度”的时候只有5月23日苏军在罗马尼 亚边境集结一件事。这实际上是希特勒在向世人暗示敦刻尔克放走英法军队的真正原因。 - [3 {1 J# m, o7 O1 n
这道命令的理由也确是不能公布的。其它说法在当时都可以交给德国将军们去辨论,以便确 定这道命令是对是错,但唯有东线存在威胁是不能对德国将军们说的,如果对正在西线拼死 作战的德军提及背后有柄闪着寒光的利刃时,谁也无法安心作战。而对于从一战中出来的、 对两线作战的危险有刻骨铭心教训的众多德国军官来讲更是如此。因此,希特勒只有在这一 威胁变成事实时,才能把这道命令交给战地军官讨论。在德国没有结束西线战役(包括对 英 作战)时不能提及此事,而且在德国进攻苏联后也不能提及,因为这又会使德军担心脱逃的 英军 从背后的抄袭。只有当英国或苏联被打败,德国只面对一个对手——苏联或英国的时候,这 个真正的理由才能公布。然而,德国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使希特勒下这道命令的原因成为一 个令人费解的谜。
希特勒的这段话一语道破了德国进攻英法时的东线威胁,在德国有兵东调时,东线威胁是不 存在的。1940年6月15日,苏联吞并了立陶宛,这一天正是苏联开始扩张的第一天,但德国 陆军总数已达160个师,除去挪威的驻守兵力和西线战役滞尾的军队,尚有30多个师的兵力 可调至东线,而且,更为甚者,希特勒在这一天已下令,准备裁减陆军40个师。可见,苏 军在此 之后对德国本身并无威胁,而且,苏联吞并立陶宛应该是“军事行动”,而并非“部署”。 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部署日益发展到威胁人的程度”的时候只有5月23日苏军在罗马尼 亚边境集结一件事。这实际上是希特勒在向世人暗示敦刻尔克放走英法军队的真正原因。
( \6 f, I; S9 t: [- F) I这道命令的理由也确是不能公布的。其它说法在当时都可以交给德国将军们去辨论,以便确 定这道命令是对是错,但唯有东线存在威胁是不能对德国将军们说的,如果对正在西线拼死 作战的德军提及背后有柄闪着寒光的利刃时,谁也无法安心作战。而对于从一战中出来的、 对两线作战的危险有刻骨铭心教训的众多德国军官来讲更是如此。因此,希特勒只有在这一 威胁变成事实时,才能把这道命令交给战地军官讨论。在德国没有结束西线战役(包括对 英 作战)时不能提及此事,而且在德国进攻苏联后也不能提及,因为这又会使德军担心脱逃的 英军 从背后的抄袭。只有当英国或苏联被打败,德国只面对一个对手——苏联或英国的时候,这 个真正的理由才能公布。然而,德国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使希特勒下这道命令的原因成为一 个令人费解的谜。 1 u7 f9 ]6 W3 H5 z% c8 [+ V9 @
那么,德军在装甲部队不能进攻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凭借强大的空军,并辅以海军封锁歼灭这 支被围联军呢?他们不是完全有这个能力吗?
! z# h0 y8 y+ D; ], }; Y7 J上文的确说过,德国拥有足以歼灭这支联军的空军实力,海军水面舰艇虽然在挪威海战中损 失惨重,但仍存在大批鱼雷艇、布雷艇、潜艇等中、小型水上、水下舰艇可供封锁之用。英 法比 军达40个师之多,又被困于敦刻尔克弹丸之地,口粮十分紧张,如果德军以飞机、舰艇布设 大 量水雷封锁港区,这支联军就无法坚持很长时间。但是,一旦德空军对英法军队的撤退构成 严重 威胁时,英法方面很可能放弃营救,而命令这支被围部队突围,从而使德军主力和装甲部队 陷于同英法军队的大战中而无法抽身,这不利于德军在东线有危时及时东调。而且德军由于 东线威胁,不仅要保存一支强大而又随时可调的装甲部队,也需要保存空军。被围联军中有 英国陆军的全部精锐,对保卫英国本土至关重要,英国必然会尽一切可能援救这支军队,这 无疑会使德空军在同英国空军的大战中受损。在德军投入该战斗的800架飞机中,500架就是 战斗机。德空军往往是在英国空军撤离或加油的间隙里进攻,很少同英国空军展开正面对抗 ,证明德军确有保存空军实力的意图。保存空军主力可以用于同数量占优势的苏联空军决战 ,并迟滞苏军的推进,同时,这也是为了最大可能的节约燃料。而没有空军夺取制空权,仅 凭力量弱小的德国小型舰艇是根本不可能有封锁港口的希望的,反而会遭英国海军的重创。  % r* S/ O  v  H+ a/ C' p% {4 N
需要指出的是,敦刻尔克不仅是德军歼灭英国陆军主力的最有利战场,而且也是诱歼英国海 、空军的一大战机。这一战役对以后德国消除两线作战威胁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切希特勒 完全清楚,迫使他放弃这一重大胜利的原因不是出于神经质,而是眼前就面临两线作战的致 命威胁。与其耗尽燃料而被苏联灭亡,不如回师向东同它拼个鱼死网破,或许还有生存 的希望。这是希特勒下令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唯一选择。
1 K# t' j' d% O1 }6 B# y苏军在罗马尼亚边境的集结活动不仅使德军装甲部队、空军停止前进,而且也决定了德军不 得不将这支面临被歼的英法军队放回英国。 7 @1 C  e* S3 B& P1 p8 D
如果德军投入歼灭被围联军的大战中,苏联就很可能吞并整个罗马尼亚,而凭德国的实力和 残存 的燃料,根本不可能同时对抗苏联和法国两个对手,等待德国的只有灭亡的命运;如果德 军攻占敦刻尔克,完全包围英法军队,在四面被围的情况下,英法军队必然会全力向南突击 ,以期与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主力会合,虽然德军完全有能力予以阻止,但这支40个师的联军 的大规模反击远不是能和阿腊斯之战同日而语的,这将使处于被围英法军队和法军主力之间 的德军装甲兵主力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英法军队的大战而不能脱身;如果德军等待英法军队大 部分 已撤出、余部不能拖住德军装甲部队的时候再行围歼,则其价值就很小了。而德军如果放走 这支英法军队,就可以对西线残余法军占60多个师的优势,这本身就是震慑苏联的无形的军 队,到那时德军就可以集中全力打败法国,即使德军装甲兵东调,凭德军占优势的步、炮 兵打败残余法军也是有获胜希望的。虽然德军会因此而丧失打败英国的最大战机,使以后攻 英十分困难,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时保证自己的生存更实惠。这样,希特勒也只能在 想哭的时候 还得满脸堆笑的为这支联军“饯行”了。正是出于这些考虑,德军才在5月24日—26日下 午、英国海军尚未开始撤退的一段时间内毫无所动,目的是使英法对从海上撤退抱有希望而 不致于南下突围。当英法军队从26日夜开始从海上撤退时,德军也恢复了进攻,而且,德军 由于在25、26日两天内已攻占了布伦和加来,增加了1个多师的装甲部队,同时,德军的这 次进攻是在消息不易传出的夜间,又仅仅进行了一天,不仅敦促了英法军队的撤退,也使 英法军 队不致于被逼急。德军的这次进攻和“B”集群日益增加的压力迫使比利时政府于27日下午 要求停战,并于28日上午4时投降了德国。这使英法军队力量大减,不得不完全放弃抵抗而 开始撤退。敦刻尔克战役中,德空军出动的飞机中仅有300架轰炸机,而且把大部分炸弹投 掷于港口和城市建筑物上,并未集中力量攻击载运大批兵员的英法舰船,其有意放走英法军 队的意图是不难看出的。自然,德军也不能放任英法军队将其重装备带走,被围英法军队有 700辆坦克、2400门火炮、8000余挺机枪、6.3万余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和弹药,数量 极为庞大。如果德军不对敦刻尔克这个法国第三大港口进行破坏,英法军队就会在短短几天 内携带全部装备撤走,并迅速再转运到法国控制区重新发挥作用,这就会使德军的努力毫无 意义 。考虑到这一点,德空军在英法军队刚刚开始撤退后的5月27日进行了猛烈轰炸,并不断加 剧,使敦刻尔克港口船坞尽遭破坏,码头成为一堆乱石,城市大部分被炸成废墟,只有一条 1300米长的东堤可供船只停靠,这条堤道是由木桩、木板搭起来的狭长建筑物,堤面的狭窄 过道仅容三个人并排通过,根本无法将重装备运上船,甚至于抢救人员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海滩。27日夜,做为“催化剂”的德国鱼雷艇、潜艇、布雷艇也从德国控制的荷、比两国港 口出发,使英法海军大为担心,只顾及运走兵员而没有运走或炸毁装备。也就是说,德军已 将这支英法军队解除了武装,暂时对德军构不成威胁,而英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补充 这样大量的装备。这就为德军迅速击败法国打下了基础,敦刻尔克一战后,德军南下几乎没 有遇到大的抵抗,并为德国在英军没有重新装备起来之前入侵英国创造了条件。
7 a2 z! m* O' S( b8 s. j在港口被毁、比利时已投降后,德军就可以在不迫急英法的限度内向前推进了,这就是德军 在28、29日又继续进攻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在步兵部队尚未赶上来的情况下的顺手牵 羊,是进一步催促英法军队撤退的举动。不过,德军已距离敦刻尔克很近,如果继续由装甲 部队进攻就会妨碍英法军队的撤退(至29日止,英法军队仅撤出约7.3万人,还有30余万尚在 敦刻尔克,仍有突围的能力),于是装甲部队的推进又一次被阻止,同时,步兵部队也终于 赶到并替下了装甲部队。这不仅限制了德军的进攻速度,使英法有更多的时间撤出自己的军 队,而且,随着英法军队的撤退,德军所占的兵力优势也日益增加,在有兵可调的情况下, 东线威胁也就逐渐减小,从而使德军装甲部队可以用于攻击索姆河南岸的法军了。由于英法 军队的装甲主力已被歼灭,缺乏反击能力,德军装甲部队即使投入同法军的大战,也随时可 以调出,这样,德军就可以争取时间彻底打败法国,从根本上解除两线作战威胁并打破英法 的封锁。   s' J- r6 A& o
因此,在比利时军队投降后的5月28日当天,希特勒就已命令古德里安成立一个装甲兵团, 辖4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29日,当步兵部队接替了装甲部队后,这一兵团正式开始建 立。正是这一决定,使德军很快做好了攻击法军主力的准备,而德军将对法军主力发动总攻 势的时间安排在6月5日,即敦刻尔克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很明显是在向苏联暗示自己已有大 批部队东调,以此保障德军向法军发动总攻时的东线安全。   D0 U) \* s  Z* \
然而,事情的实际发展毕竟是难以推测的,比如苏联终不西进,又苏联果真乘隙而断德国 石油来源,那么,这又如何评价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的这一决策呢?
  b$ K6 s2 W" W" i5 C; V  w4 D一方面,就它在后来的战争中给德军带来的严重后果来说,这一决策可以是德军的一大战役 失误,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也不能否认德军这一决策对苏军产生的震慑作用,甚至可以 说 正是它才挽救了德国。因为在德军做出这一决策后,苏军直至6月15日才又有所行动,即20 多天以后。而对罗马尼亚的再次威胁则是到了法国战役后,虽然德军放走了敦刻尔克的30多 万联军,但却因此而获得了击败法国的时间,并换来了全局的稳定。
; Y0 p* B  B& n1 U/ n& u, n( X希特勒在1939年和1940年一直禁止触动苏联,甚至连搜集苏联方面情报这样的潜在敌对行 为都不许发生,以至于后来对苏作战时,连一张苏联地形图都没有。两线作战始终是德国的 致命所在,德国对此不得不十分谨慎。而且,从后来在法国战役已结束、德军主力可回返东 线的情况下,苏联尚敢多占罗马尼亚的北布科维纳和夺占德国的梅梅尔地区的行动来看,苏 联在德国无暇东顾时是完全会有进攻德国的意图的。如果一支军队在进攻中因推进距离过长 、速度过快而使侧翼过于暴露,缺乏掩护,一旦对方从侧翼突击,而对方也确有此能力,且 富于 进攻意识,这支军队必亡无疑。假定对方不一定会向该军实施攻击,在这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又有哪一位指挥官敢于以某种肯定的方式下令,同时还是在不能两全和优先于保存自己的 时候。
& G3 ~& B7 T8 Q1 i, l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只能下令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这一点却被世人曲解了 半个多世纪,这实在是二战研究界对敦刻尔克战役浅尝辄止的一种遗憾。
我相信希特勒是有故意放走英军的意思,另外发电机行动也确实非常成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20多万英军和10万法军,消灭了这些部队岂不是对打击英国士气更有帮助,这些部队很明显将成为未来的数百万大军的精英阶层啊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小胡子也许根本不去想几年以后百万盟军的事情。
这种“战败的耻辱”“让他们早点觉悟吧”怎么看,怎么是典型的日本人思维方式,话说回来,即使希特勒是是白大和人,我也想不出他为什么会认为,让对方成功把部队成建制的撤回去,会产生比全灭他们更大的影响。会更有利于日后的征服" V& G/ G3 L' b; W& p
若武安君坑杀两百,而放四十万之众归赵,恐难有自尽之遇
我指的是希特勒也许有点这种意思。不过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发电机行动的成功。
法国不是只有敦刻尔克,更不是只有这里的最后一支部队了。德国军官团中很多人对侧翼极不放心。如果法国人能够效率更高一些,即使古德里安马不停蹄的冲到敦刻尔克德国人也未必能在法国战役中取得全胜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军只能下令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这一点却被世人曲解了 半个多世纪,这实在是二战研究界对敦刻尔克战役浅尝辄止的一种遗憾。, {1 ?# C/ ^  H% J- j
不知道本文作者是那位,怎么这么大口气........7 N" X+ }) J2 A1 X  O* z& j. n
个人觉得戈林迷信空军,并打了保票是关键
2 Z6 B' u" ?) T2 B我再看这篇文章发现作者原来是给德国人喊冤的............
全機今ヨリ発進、敵空母ヲ撃滅セントス!!!
我再补充一下,德军没有十足把握把敦柯尔克的盟军全部干掉,加之发电机计划也很成功,小胡子也就坡下驴,声称放过北欧兄弟一把
应该说,西线战事刚开之时,双方实力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关键还是高层决策的问题。号称世界第一的法国陆军基本上瞬间就被消灭了主力,原因还是在于其战役初期的防御思想就已经落后,大量的装甲部队被分散使用,无法形成有力的拳头。而战役后期,盟军的军心也已经涣散,失败的情绪已经开始出现。敦克尔克放过了大量盟军是否正确,答案就在44年6月就分晓了
BH-116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十楼的正解,肯定是那个胖子戈林,说实话,如果二战不是他作希特勒的空军总司令,第三帝国唯一的帝国元帅,也许整个人类历史都要改写。
德国空军不是胖子负责还能有多大变化?凯瑟琳同样反对发展战略空军。在战术层面就更扯了,胖子并没有什么大的失误
德国的空军将领个人比较喜欢里希特霍芬和乌德特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