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转贴] 靖江抗英斗争史

转自北洋水师,站长与我同为老乡,此贴不转不可。
8 T! o8 c) D( l  i9 [1 s/ W0 X% ^: Y, w4 q% R3 `
靖江人民抗英斗争史
$ e3 P  y8 E$ J1 D


& P/ Q: m) Z0 V/ w' P: g0 i) x位于靖江生祠的岳王庙

靖江市位于长江下游,原是长江之中一沙洲,“孤立涛浪中”,后经江沙不断堆积,逐渐与北岸相连。因传说三国赤乌年间,有“白马负土入江而成此洲”,又名马驮沙。马驮沙本无常住民,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江淮镇抚使岳飞“渡江淮流民于阴沙(马驮沙别名)”,从此马驮沙才有居民,为感戴岳飞渡生之德,后人为岳飞设立生祠(因在岳飞生前所立,故名生祠),至今靖江还有岳王庙、生祠、思岳桥等遗迹、地名。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应天巡抚滕昭奏请在马驮沙设县治民,明廷准奏,以“抗江海门户,捍卫全吴”之意,取名为靖江。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于军事技术方面的巨大劣势,广大清军爱国将士虽对英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英国侵略军凭借其坚船利炮从广东一路北上,东南沿海重镇接连失守。1842年4月,英国舰队到达长江口外,5月,吴淞炮台失守,江南提督陈化成壮烈殉国,上海、宝山等地落入敌手。

8月初,英国舰队进入长江,扬言要直取南京,一时沿江各府县人心惶惶。英军溯江而上的同时,在沿江各要口留兵船驻扎,并负责为舰队寻找补给。留驻江阴黄田港的英军,向江阴县“大索牛酒”,并在奸民向导下,向北岸靖江探路。

靖江知县杨凤翮之前风闻英军将要来靖,曾召集属员及地方士绅商议对策,议犹未决,而小股英军已于8月13日驾船来靖,在沿江一带探测地形,掳掠财物后离去。

8月14日,大批英军驾船而来,登岸后大肆掠夺、行凶,廪生倪希贤先人去世,棺柩停放家中,英国兵以为内有财宝,劈棺戮尸,又有一名老中医,乘轿出诊,被英国兵割去双耳,流血过多而死。俟后,英军又进入靖江县城,大施淫威,杀伤居民数人,城中百姓怒不可遏,在“杀鬼”声中准备关闭城门攻击英军,英国兵见势不妙,遂返身呼啸出城,将正在关闭城门的百姓杀死多人。其中有一名英国兵,迷失道路,误走到东城根,被城头一名童子用砖石砸倒,附近居民荷锄赶来,将英国兵击死。与此同时,城外的百姓也正在追击逃跑的英军,用乱石击伤了数名“黑夷”(印度兵)。至此,英军登船遁去。

虽然逐走了英军,但众料以后必有大队英军前来报复。知县杨凤翮于当晚召集属下官员与地方士绅商议对策,典史王善翔等人认为“靖江区区小县”,和英国人争锋无异以卵击石,况且两江总督已下令沿江撤防,不予抵抗,因此主张将击毙英国兵的童子绑交英军,听凭斩杀泄愤,而以乡绅陈凤喈为首的地方绅士多主张“背城一战”,经激烈辩论,知县最终采纳地方绅士意见,下令整顿战备。

当时的靖江,正式驻军仅有城守营和水师营数百人,最高级别的军官不过是一名守备,火器只有抬枪数十支,知县杨凤翮于是下令招募乡勇丁壮,当夜募得三百余人,另外衙门中的皂隶马快也全部出动,在招募人员的同时,筹饷工作也在进行,除借用的修城余款外,以文生陈立基倡首,各界纷纷解囊输捐。战备工作忙了一夜,直至第二天凌晨才基本结束。

8月15日黎明,杨知县、城守营守备王武滔、乡绅陈凤喈等集合兵勇丁壮,“明纪律、悬赏格”,首先以钱15000文,赏给前一天杀敌有功之人,接着发给兵勇每人100文饷钱。一切安排妥当,英军果然如期而至。

上午10时左右,三艘英国船鼓帆而来,停泊在南关外。知县的侄儿杨奠山素有膂力,被命督率丁壮御敌,乡绅陈凤喈与守备王武滔赶至南门外布置军事,把总马廷栋等随往。此时杨奠山已与水师营头领何鼎勋率兵先到江边圩口,附近群众约有千人赶来助战,军民声势甚壮。英船泊定后,开始抬炮上岸,水师头领何鼎勋因敌未定,请命先出击,王守备随即下令开火,水师官兵用抬枪击敌,击毙数名英兵。英军随后开炮还击,因距离过近,仅有1颗14磅炮弹落入圩岸内,其余均射入城中,我居民齐伏圩下,无一人受伤。此时,城内居民数千人登上城头,依托女墙,为前方军民呐喊助威,声如雷动,士气益壮。敌我如此相持近2小时后,适西风大发,潮水骤落,敌船不能靠岸,恰在此时,水师营士兵肖凤书用抬枪击中1艘英船上的火药桶,顿时火起,“全船着火,尽行焚毁”,英国兵纷纷落水,当即被击毙八名,伤五名,英军大为惊恐,此时忽又大雨倾盆,守城军民士气更旺,英军幸存两船仓惶逃去。此战,中国军民未伤亡一人,获得全胜。

英军遁走后,杨知县亲赴城外抚慰军民,又将接仗情形上报为靖江军民请功,巡抚程懋褒之以“督率有方”,并拨银1000两充饷,增兵100助防。


5 V& A6 g+ ?% P2 h5 ?靖江钟楼

为防英军再来,知县与地方士绅协商,于城北斗元宫内设军局,派专员主持,以备随时应变、策划。水师营与新增官兵驻守西路,屯兵于等都天庙、朝宝庵等处,由头领何鼎勋统率;城守营扎于西路,驻防于武庙、忠义祠等处,另派乡勇驻扎天后宫,充作前哨,又将十圩炮台大炮搬来数门,列与南城。另派善于泅水者自备小船,付给粮饷,倘若英军来犯,全队上岸后,乘其对仗之时,尽覆其舟,断其退路,城外村庄,按五村为一连,一村有警,各村会剿。此外还在各处布置兵勇放哨,城内观音寺钟楼派专人值守,一旦有警,立刻鸣钟。靖江城内,巡更之梆锣、报时之钟鼓全部取消,完全处于了临战状态。

由于靖江军民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沿江昼夜巡逻,无懈可击,驻扎在江阴的英军,前后回旋数月,终不敢再来犯境。两江总督牛鉴得知靖江抗英经过后,严斥靖江人民“大胆生事”,知县杨凤翮被撤去职务,贬回四川原籍,上路之日,靖江百姓顶香跪送,城中万人空巷。十年之后,因依恋这方热土,已是一介布衣的杨凤翮再度来到靖江,执教马洲书院,为靖江培育人才。


) m4 ]8 u' ?! l马洲书院,南宋年间由孔子第51世孙孔元虔兴建,后毁于兵火,1983年重建,现仍用于教书育人

靖江抗英斗争作为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过程中的华彩篇章,闻名于中国近代史,战斗中缴获的英军军服、武器也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在抗英斗争中所有知名与无名的英雄们,也必将被后人世代传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毙伤13名英军之事英方是否有相应记载。因为关天培,陈化成这样的“正规军”都没有这么大的战果
读完之后我也在想这个问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英国鬼子干的坏事肯定不少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3-6 21:57 发表
5 ^/ N. H! y$ E/ {3 e; O3 j读完之后我也在想这个问题....
: @9 x7 G9 A6 f" E8 [+ s
: r+ c5 ~+ C3 D  e- m1 q
看来还是印了那个极端的想法:凡用简体中文写的历史和新闻都不可轻信。
任意编造和歪曲历史虽然能唬住人,但是不会永远唬住人,反而会让更多的人怀疑真实的东西。
作为一个地方性的宣传文章,偶在对其真实性不报期许之时,也丝毫不认为这有什么离谱,或者不妥的,更无论联系到其它层次8 v* S' c7 p3 s9 d4 S/ W' h
LS诸君是否也可调整心态呢,多些理智呢
那也是,别人吹牛归别人吧

回复 7楼 的帖子

有理,管他真实不真实,都素浮云,即不能当钱来花,又不能当豆油来做菜
/ x/ y! c% y% f( O6 ^( S1 z  N3 }5 I% D& Z6 ^! T, n; w
[ 本帖最后由 半日光辉 于 2008-3-15 21:00 编辑 ]
原帖由 半日光辉 于 2008-3-15 20:58 发表 * R% p  L9 N0 ?: d+ h* \9 E
有理,管他真实不真实,都素浮云,即不能当钱来花,又不能当豆油来做菜
9 o( L6 q7 U9 h: i5 Q
7 q; B# ^0 v! z; b, W8 f$ V
4 N+ r) }; _- d2 H
太假的话不适合自慰
这东西最大的疑云还是在无法从英军的战史里取得求证吧?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8-3-16 18:57 发表
2 L& E% \' a  B  t这东西最大的疑云还是在无法从英军的战史里取得求证吧?
, |0 N- U, {$ Z5 O

  W) o- m8 v8 ?6 ~" b% l4 m但是英国军史不计载也不等于这个事就一定是瞎掰的,只能说,英国的档案记录比中国可信,所以如果我们要选择还是选择相信英国的记载。
) P9 g/ f: D# V只不过作为专业人士,一定要去寻找更多的资料。
“英国的档案记录比中国可信”
) [7 i3 [! l! F( e理由?
问题是中国的档案记录散失太多
问题是中国自古以来喜欢夸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