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我倒是觉得,豹式超越虎式的防御能力,也只是首上装甲超过。并非全面超过,也不是综合超过。更重的坦克总是有它重的道理。豹式侧面就很容易被击破。


反过来说,仅仅是采用倾斜装甲就能使整个系统有本质性的改善,我是不敢认同的。假设虎式也是倾斜装甲,如何装得下88炮,如何装得下92发炮弹?
这么和你讲吧 自从豹式坦克出现后 德国便在1944年中期匆匆结束了虎1坦克的生产 若非没有强大的后续者 恐怕不会这样吧   
原帖由 deawing 于 2008-4-29 23:28 发表 我倒是觉得,豹式超越虎式的防御能力,也只是首上装甲超过。并非全面超过,也不是综合超过。更重的坦克总是有它重的道理。豹式侧面就很容易被击破。 反过来说,仅仅是采用倾斜装甲就能使整个系统有本质性的改善 ...
虽然并不是全面的超过 但综合性能方面的全面超过还是可以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讲呢, 虎式坦克的设计过于"直线性"为了装上88炮,就简单地加大炮塔尺寸,为了加强防护,就垂直地加厚各部位的装甲,同时还要追求大载弹量和5人车组, 在这种不拐弯的指导思想下,只能造成车重直线上升,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单纯的加宽履带和增加负重轮.这样制造出来的坦克,各子系统之间无法进行合理的搭配,难免会发生超负荷工作的现象,导致磨损加重,可靠性的降低.  这种设计思想因此是落后的 也是违背"量体裁衣"原则的(坦克也是一种车辆,所以一般先确定发动机,而发动机的选择又直接限定了坦克的重量级别,这样对火力和装甲进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要根据需要相互取舍 制造出合适的坦克 这就是"量体裁衣"原则)
你想的太简单了,只想到了战场上的火力,防护和载弹量的比拼 而并没有完全意义上了解什么是综合意义上的超越,首先我上面已经讲了,虎式坦克在设计上是落后的,而豹式坦克在吸取T-34的经验后作出了相应的改进 由于和T-34那样采用了小口径长身管的高初速火炮,使炮塔相应地缩小,炮塔座圈也相应地减小,车体宽度也得到控制,在以上整体减重后,履带宽度可以变窄,负重轮可以减少.由于发动机是700马力的 使得比虎式有更强的机动性,达到了更完美的均衡.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产量 每一辆虎式的制造需要30万个工时,且构造复杂 成本昂贵 从而严重限制了产量. 而这个时间可以生产出2辆豹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产量对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你的生产数量远远大于损失数量的时后,胜负就已经确定了.
你说的有道理

[ 本帖最后由 deawing 于 2008-4-30 22:19 编辑 ]
真的明白了,我真的解释清楚了?     互相学习嘛 和你的交流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炮塔装甲的布置```还有倾斜角的问题都可以改变坦克的防御能力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坦克要如何设计?这个要系统的考虑其使用的目的。

对于战略进攻方,其装甲部队大多数时候担负着撕开对手防线,同时向纵深作快速深远突击的任务。要更好的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坦克强化以下的性能:良好以上的反步兵能力(75MM以上火炮,同时榴弹爆破能力强);中等以上的防御能力(正面对75MM以下(不含)AT火炮免疫,侧面也能有很大防御概率);优秀的战术机动性和战略机动性(必须控制全重/宽以保证铁路运输,同时采用宽履带保证通过性,越野速度要不低于对手的主要装备);最后,最重要的高可靠性。

由于作为进攻方享有选择攻击时间和地点的权利,往往可以选择对方装甲和反装甲力量薄弱的地段集中压倒数量优势进攻,因为攻击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突破的速度,因此必须要有很好的反步兵能力。为了快速的将部队集中到对方装甲和反装甲力量薄弱的地段并捕捉短暂的战机,必须有良好的战略机动性。同时优秀的战术机动性可以方便在突破后快速向纵深发展,将战术胜利发展成战役胜利,好的通过性同时也可以增加战术的选择余地。而为了保证在向对方纵使突击了几百公里后仍然能保有足够的可用坦克数量,就必须有高可靠性。

对于进攻方来说,反装甲能力反而不是非常重要。因为占有主动权,当面对对方的装甲救火队时往往有压倒的数量优势和有利的战场态势,即使正面交战不敌也可以通过侧翼迂回达成目的。所以此时反装甲能力只要保证能对对手的高级装备构成一定威胁,能有效对付对手的大量装备的型号就足够了。


反过来,对于防御方,装甲部队经常面对的情况是要快速的前往被突破的地域迎击数量占有优势的对方的装甲矛头。在这个使用环境下,坦克需要的性能是:强力的反装甲能力(要保证摧毁对手任何坦克);优秀的防御力(要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对手大量装备的型号的攻击);足够的弹药基数以及在保证以上几点后尽可能高的机动和可靠性。

由于必然处于数量劣势,要对抗对方的装甲矛头就必须具备强力的反装甲能力,反步兵能力反而不是很必要,因为进攻方的成功更取决于坦克的突破和纵深突击。然后,少数及时赶到战场的部队必须尽可能长时间的顶住对手的攻击,因此要求有优秀的防御力和足够的弹药基数。最后,由于是内线作战,机动距离一般不会非常长,同时故障装备能更好地得到修理,因此对于机动和可靠性的要求没有进攻者那么极端和迫切。


综上,处于战略进攻和防御的两方对于坦克的具体性能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东线的条件下的直接反映是:战略防御方的德国,装甲车辆越来越趋于重型化,有优秀的装甲战能力,总的来说是在向坦克歼击车的方向发展;战略进攻方的苏联,装甲车辆三大性能更追求均衡(除了用途单一的重型突破坦克外,即使是他们通常也有良好的可靠性),只要求坦克能威胁对手的坦克而不追求压倒的优势,而对打击软目标的能力要求很高,普遍采用更大口径的火炮和更大比例的榴弹装备数,防护能力的提高并不很快,机动能力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总的来说是向巡洋坦克的方向发展(当然,不是英国意义上的巡洋坦克了)。
较薄的装甲成易生产。在水平面上也可以省下一部分重量。
倾斜装甲在舰船设计中早就有了. 被老毛子用到了设计T34坦克中,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坦克设计中的第一次尝试.
如果把虎I车首上部的L型直接用一块倾斜装甲板代替(约35度),应该是减少了一块装甲,还加大了装甲的倾角。可以在图上试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