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 关东军在诺门罕(四)——日苏两军的对攻战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0-1-14 13:12 编辑
/ e, T6 q, n- Z* o5 j2 R- w7 p
; Q7 H! l) f) y        8月初,苏军的侦察机发现,日本人在将军庙一带的帐篷绵延将近70余公里。从海拉尔到将军庙的路上挤满了日军的补给大车,而通向海拉尔的火车线更是日夜不停,源源不断。
8 b0 K; h. n7 |  |! u    同时,日军在人事上也进行了变动。炮打友军造成伤亡无数的关东军炮兵司令内山少将被奉命召回,前往旅顺去“休养”。炮兵部队由炮兵旅团长畑勇少将负责指挥。屡战屡败的小松原中将也被解除了总指挥的职务,重新回到
23师团指挥部队。关东军为了统筹指挥诺门罕地区的所有日军,在84成立了以13师团长荻川中将为司令的第6军,专门负责下一阶段作战。
$ z7 {9 p' v$ J2 r/ d/ G    尽管关东军司令部的决心很大,但一线的指战员对于接下去的战斗已经失去了信心。在经历了与苏军的数次交锋之后,上至高级将领,下到普通一兵,对于日本陆军与苏军的巨大差距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原先狂妄骄横,渴望与俄国人大干一场的关东军如今只希望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早早结束这场自己挑起的武装冲突。
! c2 X. y- j- F, X3 A  H  M$ ^' ^    同样,面对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苏联也巴不得立即和日本人停战,重新把战略重点移回欧洲。不过,在实现停战之前,必须给日本人一个难忘的教训,彻底稳定住远东的情况。为此,朱可夫中将制定了一个反攻作战的计划,准备使用装甲部队从两翼进行包抄,合围全歼哈拉哈河东岸的全部日军。为了准备这次进攻,苏军的后勤部门克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为前线输送了
6万多吨的补给物资——与之相对,同样排除万难的关东军后勤部门也给前线补充了1500多吨补给品——保障了反攻作战的顺利实施。/ v% E3 w) X. Z: k: K- m$ f
    为了掩盖自己的进攻企图,苏军还实施了一系列伪装措施,摆出一幅准备在诺门罕长期防御的架势。苏军的飞机在较低的高度上不断盘旋,掩盖装甲部队集结、机动的声音。在晚间,苏军的坦克在自己的阵地上开进开出,发出巨大的噪音,使得日军对于苏军的这种活动失去了警惕的心理。诺门罕之战,即将上演最精彩的高潮部分。
5 t3 C1 b) F9 m; s  M) e% i
       729,关东军司令植田第一次上前线视察。在机场上,他受到了日本参战部队各级指挥官、参谋近百人余人的欢迎。植田只觉得他在不断的还礼,握手,根本无法一一记住这些人的名字。在去指挥所的路上,植田大将就纳这股子闷,关东军出动了那么人马,怎么还是打不了胜仗。0 _! J3 g* W0 S
; z  g: k. y* Z! x' @2 a
   1 Z4 A; V% `3 E$ J$ _4 l8 W9 I6 G
关东军司令——植田大将
% s4 I/ J4 j9 C
2 H9 l- c- n+ m; B) S3 r* g% E   
回去之后,植田就设立了第6军司令部,委派荻川中将负责指挥在诺门罕的所有日军。同时,第7师团的最后一个联队也被增援上前线。尽管荻川中将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援军,但是后勤部门冷冰冰地通知他,日军已经无法维持比这更加多的部队的补给了!
! z# a# v3 c! h: Q7 b
     上任之后,荻川将军马上视察了整个前线,判断苏军已经转入防御准备过冬(诺门罕的冬天于其他地区相比来得格外的早)他的“判断”也得到了包括小松原在内的前线指挥官们的认同。根据这种情况,荻川建议关东军司令部同样构置长期阵地,与苏军对峙过冬,在来年春天再与苏军决一死战。
6 B: ~. h2 T& T8 e( M
      8月中旬,担任日军侧翼掩护的伪满洲兴安骑兵师发生大规模逃亡事件,朱可夫据此认为反击时机已到,遂定于820(周日)早上6时发起进攻。由于是周末,大批日军军官离开一线回后方度假,前线日军中有40%的军官都不在岗位,连第6军司令官荻川中将也在距前方200公里外的海拉尔休假。20日凌晨2时半,进攻命令下达到了苏军前线官兵的手中。一时之间,苏军阵地内坦克开动,步兵集结,一场大规模反击战即将开始。3 {! G# G7 u+ A& \
    重组后不久的第
23师团骑兵联队及其配属的炮兵部队(联队长井置中佐,808人)防守的721高地在这次攻击中成为苏军重点的关照对象。在密集的炮火之后,苏军在坦克的掩护下,使用五个营的兵力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0 Y2 C2 m% P8 C
    没有退路的井置联队官兵进行了疯狂的抵抗。他们使用自杀式肉弹打退了苏军多次的进攻,勉强守住了阵地。苏军付出惨重伤亡,依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井置的部队一直坚守到
23日夜,没有让苏军攻占整个阵地。不过,808人的队伍伤亡殆尽,只剩下100多名轻重伤员还留在阵地上等待命运的安排。
. y/ V3 X  H; _7 Z    已经被围在战线后方的井置联队长知道,他是无法指望援军来解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他和自己的部队要么全军覆没,要么拼死突围,否则就别无出路。
9 V+ T+ s, I! y
       724上午,井置将师团长“死守到底”的命令传达给了幸存下来的军官。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叫大家去死的命令,所有人都沉默无语。井置联队长考虑良久,觉得不值得为已经失去任何意义的阵地把100多幸存者的命都给搭上,所以,他擅自下达了突围的命令。
. O1 i; ?. q( B% V* M4 H4 `# U
       725凌晨,井置带领部下告别700多具战友的尸体,跌跌撞撞地乘着夜色突围。整个突围过程异常艰难,很多日本兵已经累得连路都不了了。不过,大家齐心协力,还是安全、顺利地突破了苏军的封锁线,基本成“建制”回到了后方。这也是日军唯一一支算是比较“完整”撤下来的联队。2 r7 E" n; h. j2 z* s
    率领部下逃出地狱的井置,很快就在医院里被小松原中将派出的“劝诫”人员面前举枪自尽了。因为,他的逃跑有损于“皇军”的尊严和面子。9 @& a0 I( _1 m- A
   
+ A& Y9 g, [0 L
    相比井置联队的命运,酒井联队的下场就比较悲惨了。/ N2 ]5 Q0 r8 G# c$ N/ |
      820上午,酒井联队在733高地上受到苏军优势兵力的猛烈进攻。酒井联队浴血奋战,战至黄昏,基本守住了主要阵地。但是,酒井联队突然接到撤出阵地的命令,并在21日晨以前撤退完毕。. F" w& q& N' a, y8 h* ]& v
    原来,关东军制定了一个在敌后反攻的计划,决定抽调出损失较小的部队,在
23日向苏蒙军队的后方进行猛烈的反突击,争取一鼓作气切断苏军的后路,再给敌人来个反包围。小松原对于这次反击异常重视,决定亲自上前线指挥。随同他一起上阵督战的,还有新成立不久的第6军参谋长藤本少将。
5 F/ B% k/ D% G5 I4 ~! C5 j: S
      23日夜,酒井联队趁着大雾潜伏到了苏蒙军阵地前附近。24日上午九时三十分,酒井联队按计划发起了进攻。他们受到了苏军炮兵、坦克兵、步兵的联合火力梳理,伤亡惨不忍睹,副联队长阵亡。即便如此,酒井联队还是坚持进攻了三个小时,总算前进了2公里,并来到了苏军阵地的前沿。但是,已经遍体鳞伤的酒井联队实在是没有力量继续前进了。他们的攻势陷于停顿。
5 t# z, _/ P9 n# I4 O    日军的进攻刚刚停止,苏军就在坦克的掩护下反冲击上来。酒井联队再次血肉横飞,被打得稀里哗啦。下午
2时许,后方指挥部与酒井联队的联系中断了。
5 r( O. J9 H9 J# X+ l( M/ k    直到当天黄昏,小松原才接到了酒井联队的消息。日军的右翼指挥官小林少将失踪(双腿被炸断,最后被收容),酒井联队长重伤,第一大队长重伤,第二大队长重伤,第三大队长失踪。中队长以下更是死伤无数。第
72联队至此彻底退出战斗,失去进攻防御能力。
+ E: n2 ]2 J4 `1 [$ z
       24日下午四时,日本飞机来到战场,不分青红皂白往第23师团指挥部扔下了炸弹。把自己人又搞死了不少。黄昏,日本士兵如如同雪崩一般垮下来。已经失去了指挥系统的酒井联队出现了日军陆军史上前所未用的肆意溃退现象。按中国的古语来说,这就叫兵败如山倒。
! H- V# i: h# U; h0 B( |2 S
      24日当天,酒井联队参加战斗的2295名官兵中,战死1823人(其中军官31人),战伤377人(其中军官21人),伤亡率95%。(其中军官的伤亡率66%)——有一个中队打到只剩下4个人,且全都是重伤员。" G8 Z4 n+ B* S0 W$ }! }
    除了人员的伤亡以外,配属联队的所有重中装备全部损耗殆尽。整个联队已经只剩下两个手持轻武器的小队,可谓是全军尽没。酒井美意雄大佐深感责任重大,于
912在齐齐哈尔陆军医院内自杀。
5 k! V& _" r+ j- D5 W    一个齐装满员的
步兵联队应该是4000人的话,在伤亡了将近50%的人员之后,居然还算是参战部队中损失比较“轻微”的。而一天时间内就能把剩下的部队全部拼光,可见日军打得之艰苦,损失之巨大。
" \6 T, e( b+ j! M% [    从开始阶段就参加了诺门罕战斗的山县联队(第
64联队)和从满洲抽调上来的独立野炮13联队(伊势联队)一直坚守在巴尔夏嘎尔高地直到827下午三时。不过,部队的伤亡率已经逼近了90%,而且陷入重围,马上就要被吹灯拔蜡了。
  H- E5 }2 o& t$ V: ^2 I1 \8 W    此时,
10余辆苏军坦克、500多名红军步兵正在密集的炮火之中步步逼近。山县联队的幸存者使出最后一点力气,与越来越近的苏军展开激战。火力占有明显优势的苏军眼看就要席卷日军整个阵地的时候,却因为太阳落山的原因,如潮水般退了下去(整个战斗期间,苏军一直没有解决夜战能力远远不及日军的问题,即便是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在夜间与日本人纠缠)。山县联队的残兵败将终于又“坚持”了一天。
# u& }4 N1 p8 Y9 k- i' F$ o    当天,小松原集中起
23师团所有还能够上前线的部队(1140人)组成救援队,试图前去支援正固守在最后一块阵地上的山县联队。- g6 {# y' C! F) @0 V
      28日上午,苏军的炮击一直持续到11点。山县联队的阵地被打得千疮百孔,阵地上日军的尸体东倒西歪,山县联队已经到达崩溃的边缘。
6 a$ p2 y+ O  q- r    下午
4时,山县联队与后方的联系中断。
! `- E, }1 W# ]6 i* v' a    下午
6时,伊势联队的最后一门野炮被毁。9 T, L  c4 n9 u% e
    山穷水尽的山县在和伊势商量之后,决定于当晚携带伤员后撤。撤退原本定于晚上
11时开始,但是由于准备工作比想象当中耗费的时间更多,山县的残部一直拖到29日凌晨三时才开始后撤。
/ S! S! G5 C0 M1 ?  }    当晚
9时,小松原派出的救援部队在路上与苏军相遇,携带的卡车全部被毁。掩护部队费尽八力,才杀出一条血路,于29日黎明冲上733高地。可来到了阵地之后,日军的救援队却发现阵地已经空无一人,山县联队的已经在数小时前从阵地上撤走了。等到救援队缓过神来,准备拔腿开溜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在诺门罕草原上,苏军的炮火顿时铺天盖地扫向了733高地。' h1 }' C: j! F0 Y
    当了替死鬼的救援队叫苦不迭,不得已坚守阵地至夜间才又偷偷摸摸地逃了回来。
+ [" n4 C5 {; g  Z( D    而山县联队的撤退也不顺利,由于后撤时间太晚,结果导致行动了没多久就在日出的光芒之中被苏联人看了个清楚。苏军立即出动坦克、步兵围了上来,将原本就已经半身不遂的山县联队冲得七零八落。山县联队长和伊势联队长只带了几个受伤的随从,扛着军旗脱出险境。不过,他们在下午四时许还是被苏军再次包围,山穷水尽。山县和伊势不得已焚烧了军旗,与副联队长、军旗手先后开枪自杀。最后,只有一个士官和一个士兵趁着天黑,逃了出去,将山县联队全军覆没的消息带了回去。
0 k, N9 |# {0 S: W3 _3 b6 H    除此以外,原先把守日军侧翼的伪满洲国的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在苏军的攻势开始后不久,就全体当了逃兵,擅自脱离了战场。负责指挥旅团的几十个日本军官,成了光杆司令,带着有名无实的混成旅团狼狈地逃了回去。
4 J: y1 J8 E! A/ a
      苏军的反攻仅仅进行了一天,就在两翼打垮了日军的抵抗,并派出一部分空降兵夺取了日军的后勤基地,基本完成了对河东岸的日军的包围。虽然日军主力依然在负隅顽抗,但是合围之势已成,日军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 X1 i; S9 ]. Z" ~5 A0 [) T% J
      即便如此,关东军司令部内还在幻想着反攻,重新夺回战场的主动。植田大将绝不允许关东军的“一世威名”毁在自己手中。他一边电令其他部队火速驰援诺门罕地区(机动能力极差的日本步兵需要近两周的时间才能抵达前线),一边命令荻川的第6军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反击,为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 N+ f6 c8 A4 ^  e* M
      对于这道反击的命令,已经焦头烂额的一线部队普遍感到不解。在阵地上都已经支持不住的日军,居然想跳出战壕,来到开阔地与苏军对攻。这不是自杀是什么?第71联队继任联队长森田彻大佐(前任联队长长野已在7月的战斗中阵亡)忧心忡忡向师团参谋长冈本诉苦,“我联队只剩伤兵员1800余人,大队长以下军官全体伤亡,已经没有能力进行任何反击作战”。但是冈本的回答却是,“为了皇军的光荣传统,你部务必奋勇前进,即便全体玉碎也要进行反击,哪怕前进几米也是胜利。”硬着头皮出发的71联队在24日攻击开始后不久就全线转入防御,结果使得右翼的第72联队(酒井联队)单独冲上去迎接苏联人的炮火(72联队的具体反击情况见上文),而71联队苟且偷生,一直坚持到26日,终于全线溃败。森田大佐(一个顽固的法西斯军人,卢沟桥事变的参与者)在烧掉军旗、密码本之后,手拿一把军刀跳出战壕作了苏军坦克下的牺牲品。
* ^7 f0 u5 {/ ~8 E, v' d0 V

2 ?# H- I% k7 e1 m" g8 d      24
日的反击作战开始不到多久,小松原就和反击部队失去了联系。战至中午,苏军的坦克装甲车辆居然出现在了23师团指挥部附近。预感形势不妙的小松原紧急呼救,召唤了一批陆航飞机前来掩护。结果这些日本飞机不顾地面日军的挥手摇旗,将炸弹一股脑地投进了日军阵地。这次误炸的直接后果是,刚刚接任23师团参谋长的冈本大佐的双腿被炸断(这之后,冈本在海拉尔的医院内被人活活砍死在病床之上)。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0-1-14 13:33 编辑 - V& U4 R+ J; q! u$ v6 x4 f/ |
' Z! U) j+ L/ w6 P5 O
24日~26日的战斗之后,第23师团已经趋于瓦解。第72联队只剩下7个军官,87名士兵,联队长酒井大佐重伤;第64联队小队长以上的军官全体伤亡,幸存者由士官带领溃退中,联队长山县在29日自杀;独立野炮13联队1199名官兵,36门火炮全部损失殆尽,联队长伊势高秀大佐在29日开枪自决;第71联队最后被苏军包围,联队长森田彻在带队反击中阵亡,代理联队长东宗见成了光杆司令之后于30日自杀,第71联队自此从地球上消失;独立第8旅团长谷部大佐在战斗中被苏军狙击手击毙,所部所剩无几;穆陵重炮第1联队联队长三鸠大佐一条腿被炸飞,代理联队长梅田在销毁了所有大炮之后,切腹自尽。独立野炮第7联队鹰司大佐在部队覆灭之后孤身逃出,战后被剥夺贵族爵位强制退役;井置骑兵联队虽然拖出100余人,但是井置联队长最后在后方被劝自杀;$ E$ \; [. W8 N5 `' e
      8月30日,苏军的反击停止,稳稳占据了苏联主张的国境线一侧。至此,关东军9个联队(含4个炮兵联队的所有装备)全部填了这块荒漠。步兵第23师团只剩下400余人,部队伤亡98%,师团长小松原被迫退役,并在一年后病死家中(属于慢性自杀)。步兵第7师团伤亡70%以上,彻底失去战斗能力。其他特种兵联队平均损失器材80%以上(这还不包括第一战车团的巨大损失)。全军大佐以上军衔的人员伤亡26人,含少将两人,中将一人。第6军已经名存实亡。9 K2 O* K" o% g, T- O# ?/ J- {6 D
      遭受如此大败的消息震动了日本陆军部,当初鼓吹“北进”的团体从此鸦雀无声,主张“南进”的一派占据了上风。不过,为了挽回“无敌皇军”的面子,关东军决定继续增派2、4师团和所有的汽车联队补充上前线。此外,正在关内作战的第5、14师团和两个重炮联队也得到命令迅速驰援关外。
& }$ K7 @: \$ p      这一回,日军采用白天挖壕固守,夜晚发动进攻的“新战术”一点一点将阵线往前蹭。在蒙古军队身上讨了不少便宜,而且也使得步兵不足的苏军感到比较吃力。一时之间,呼伦贝尔草原被日本人挖得到处是坑,成了鼬鼠窝。关东军已经不顾一切,只要能挽回一丝颜面就算死多少人也不计较了。
1 p( z/ ^, X6 S  _     不过,事态在9月初急转直下。1939年8月23日,日本的“盟邦”纳粹德国突然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此举在背后给正在与苏联博命的日本捅了一刀。作为反共反苏先锋的德国居然连招呼也不打,就和斯大林握手言欢,单把个日本晾在外面做傻瓜。迫于国内压力的平沼内阁被迫总辞职。在这种形势下,陆军部急令关东军停火,与苏联人讲和。原本就打肿了脸充作胖子的关东军这回不抗“上命”了,迫不及待地向苏联转达了休战的意愿。9月15日,苏、蒙、日、满代表在莫斯科签署了停火协议,并决定成立新的四方委员会商讨边境线的划定问题。
( C% w- |9 `& m& K7 a      9月16日,停火协议生效。历时三个多月的诺门罕事件画上了句号。日本陆军参谋次长、作战部长、课长等一批中高级军官受到降级、撤换、退役的处分。关东军司令植田大将、参谋长矶谷辞职,先后被转入预备役。
. i# d. }  G- u$ J9 d- _; Q     上窜下跳的关东军自作自受,自己吞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从此,日本陆军对于苏联红军产生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畏惧心理,并最终改变了他们的侵略政策。国际社会也对于这次日军的惨败表示了震惊,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有了一个新的认识。0 U# |4 A) a  p' O/ p& I  u6 G
9 M6 x4 i: f& a2 W) Z+ m
     诺门罕之战,虽然规模不小,影响很大,但长期被淹没在二战浩瀚的史海之中,很少有人问津。0 K! r6 g. v) a9 y, N! C
     战后,日方第6军军医部制作的损失一览表中如此记载,日军战死7720名(含24名军属),负伤8664人(含17名军属),病号2363人(含军属13人),总计1万8979人。这个数据时至今日也没有进行过大的的修正,被认为是最终的数字。(这当中不包含因病死亡的数字)' e+ j, R) \4 f/ d- c
      前苏联在诺门罕战后不久公布的数字为,阵亡四百人,负伤九百人。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80年代,前苏联将数字修正为战死3200余人,负伤失踪15400余人。这个数字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但没想到1993年俄罗斯公布的最终数字更加惊人。) [. T9 f& K) H. R+ F
      在整个诺门罕战斗中,苏军官兵实际战死7974人,病伤失踪15925人,总计23899人。$ {6 ^2 Y( ~) D
      如果这个数字是事实的话,那么苏军的实际伤亡就已经超过日军近五千人了。这场胜利对于苏军来说要算是“惨胜”了。所以,最近日本国内掀起一股,“日军获得诺门罕之战胜利”的言论,并反复提到“日军面对火力优势明显,装甲部队远胜日本的对手,广大官兵浴血奋战,用可歌可泣的英勇战斗重创了对手”云云。$ A" }# H* I0 V  b
      在这种奇怪的言论面前,笔者感到异常莫名。众所周知,战斗乃至战争的胜负不是靠伤亡数字的多少来品评的。试图用这种数据来说明胜负关系的人,只能表明其对战争的无知。否则,当年的硫磺岛战役应该也算是日本人的“胜利”了。) Z5 M/ Q% r2 W
     从诺门罕之战以后日苏关系来看,日本已经彻底失去了与苏联一决雌雄的勇气。哪怕是在苏德战争打得如火如荼,苏联远东地区空虚的时候,日本内部指导层也对“北进”的战略毫无兴趣。哪怕从这一点来看,苏联在诺门罕与日军大规模冲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5 c+ s" j1 l) Y  u; _% j
      而且,战斗结束之后,无论是日本陆军部还是关东军,都认为苏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甚至在战争结束以后几十年都没有任何异议。这说明了什么?笔者认为,这说明,日本陆军自己默认,在诺门罕被苏联人打惨了,打怕了,打蔫了。
, v4 g- Y4 E: j      最后,日本战胜论的基础就在于,日本第6军宣布的这个明显有水分的数字。事实上,在1966年靖国神社的追悼会上,突然出现过一个18000人的阵亡数字。要知道,靖国神社对于阵亡数字一向是比较谨慎的,不会不经考证随便宣布一个什么数字出来耸人听闻。而且,这个数字基本上可以具体到每个阵亡或是失踪人员的名字。所以,即便这个数字不真实,我觉得也是大致接近日军实际阵亡人数的。而且,凡是对诺门罕战斗有过比较深入研究的外国学者,也把日军的阵亡人数大致设定为1.5万至2万人之间。整个战斗期间,日本人的伤亡数字最终可能为3万左右,其中死亡的应该为一半左右。7 e( j* b) Z0 s5 I

( S' ^0 ]/ _& F7 p: |. q      关于空战的问题。3 U' }# H, K( q! q8 V6 q
      日本史学界里,至今还有人大肆鼓吹日本陆航大获全胜,击落击毁苏联飞机1200余架的奇谈怪论,但实际上,苏军参战的飞机一共才550余架,日本人消灭的敌机比敌人拥有的数量还多。
+ `- R  }2 c0 R& Z* a2 I+ H- i      当然,对于二战日本战史稍有研究的人就会发现,虚报、假报数字的现象一直存在。最有名气的就是那个“台湾冲大海战”的结果,日本宣布击沉的美国航母比实际数量还要多。这个至今还是后世笑柄的事件也可以用来诠释什么消灭苏军飞机1200余架的梦话。
1 Q  e' _+ ^  K" U6 `      不过,我在一个日本研究诺门罕战斗的网站上,找到了一篇非常客观的文章。文章的内容我不一一引述,但总体将整个空战分成了三个阶段。
/ y+ J$ s! K% t1 g" h- t+ z$ _' o. `2 I! ]      初期,日军全面占优;中期,双方在空战中开始拉锯;最后,苏联空军占据天空。, @/ H1 h, l' i: v
      此外,那个网站根据多种分析,得出在诺门罕战斗中,日本损失飞机192架,苏联毁损205架的结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客观、可信的数字。
& _8 Y2 n6 r4 _" x7 n4 \5 L, s( @( b. C# Q% z

$ h4 v# }; I& r     / u9 Y" Y( J5 u8 f5 z
                 九七式战斗机
2 C4 r( p9 p# ~* V1 b7 t% f8 j& n6 w7 {4 A! H& T9 Y: t/ A6 ?
+ {) `/ Q+ X4 a+ y/ a2 w+ X
       关于日本人的反坦克作战
" C" q4 Z  ?1 U5 X" Y* b# s       翻阅各种日本资料,居然有日军一口气打掉苏军坦克近千辆的纪录。尤其是在7月3日河西岸的战斗,笔者看到过什么消灭“苏军坦克两百辆”的惊人成绩。
* d) {2 C) b3 @4 Y* C" `; w       确实,由于苏军参战的主力坦克为BT系列,虽然速度很快,但是装甲较薄,而且使用汽油的发动机易燃,在战斗中被日本人击毁了不少确实是事实。
' u( R1 \" f& l$ W1 n8 K       但综观整场战斗,根据记录显示,苏军损毁的装甲车辆可能为300多辆,这个比例也还是蛮高的。
0 Z4 Q% u1 }: G2 a  y. `0 }9 [% ~/ p) F3 T  Y- s+ E0 Q6 y  Z' \
       战训以及经验  O, Z& O8 a/ y2 H" k/ P
       由于苏联的保密制度,所以过去的史学家认为诺门罕的战斗是以苏方一边倒的胜利结束的。但实际上,综上所述,苏军的这次胜利可谓是“惨胜”。
" F; s5 x3 ^8 G4 E      俄国军队自古以来就不注重伤亡的传统。为了达到战役目的,苏俄军队可以付出超出常人想象的代价取得进展或是突破。朱可夫本人也是这样一位持此观点的指挥人员。在战后他与西方的将领的交流来看,他对盟军小心谨慎,对某些军事行动可能导致重大伤亡从而异常敏感的行为嗤之以鼻。因为在朱可夫看来,只要损失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为了争取时间乃至迅速掌握主动从而致使较大牺牲的行为是值得的。7 q) ]' w" C  H1 _/ b2 ]( W! U
      这种用兵上面的不同对于西方来说是比较难于理解的。但并不是错误的。  h- C: J+ [0 H/ M# V, w
      另外,苏军官兵在战斗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就直接开始了苏芬战争以及卫国战争。为此,苏联红军又一次付出了巨大的的代价才将其克服。这确实是不应该以及必须批评的地方。
% Y( @* ^' Q8 a( m$ Z) U      同时,BT型坦克已经证明开始落后于时代,急需开发出一款装甲较厚、火力较强的坦克重新取得技术上的优势。空军的I-16、I-15都需要赶紧升级换代。尤其是后者,应该迅速将它们从一线撤下来。9 L+ K9 A! G; X! [- h7 j
      不过,苏军的很多弱点都是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造成的。这在空军飞行员的素质较低以及一线指挥人员的某些“业余”上都有体现。苏联红军直到两三年之后才逐渐恢复过来,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段弯路对苏联人来说异常刻骨铭心,也值得我们深思并从中反省。
5 \" N* @2 q/ L# J" J& v4 I# j6 j3 j( U& f
, r7 x. M8 }$ L* C5 h& K/ a7 t
      说过了苏联,我们再来讲日本。! O9 F7 G- I3 U: ]. o& p9 d+ |
      在此次诺门罕战斗之中,日本陆军暴露出许多问题。但这些用血换来的教训却在战后无一得到解决,并在两年以后的开始的太平洋战争中被重演了无数次。
4 C: [) w! l6 g4 G, O
9 M. S6 [4 [! w4 L( ~4 h      一、对于情报工作的忽视
: T, U) f5 L* Q: w0 n# K) ~      日本陆军(包括海军)长期以来缺乏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尤其在战斗中,对于敌情的及时把握和判断可以用低能两字来形容。一厢情愿的乐观估计往往是高级将领制订下一阶段作战规划的基础。这种主观臆测下进行的战斗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了前线官兵巨大牺牲。
( j/ x3 ?$ {5 @. `6 D     不过,日本陆军一直以来是以“皇军天下无敌”的精神基础发动的侵略战争。所以,只要依靠顽强的战斗意志,即便情报工作稍许有些差错,也可以用“无敌”的皇军士卒进行弥补。所以,乐观、主观的估计往往成为了日本陆军情报工作的最终表现形式。0 F  _. h9 }: u# E  s
6 a, K1 ^5 Q1 t/ K! j
     二、作战目的的不明确5 x, X; {7 D' f
     俗话说,没有战略,哪来战术。如果没有明确的作战目标,那还打什么仗呢?可是,大家觉得关东军在诺门罕的作战目标是什么呢。一开始的时候,似乎是为了将苏、蒙军队赶回哈拉哈河的西岸,并顺便教训一下苏联红军,窥探一下苏军在大清洗之后的战斗力。
6 j# Z6 x6 C" X! b( [     但是随着战斗的推进,日军接连失利,原来的作战目标已经难以达成。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适时地进行撤退,然后在日军选定的战场(也就是日本的后勤部门能够提供充足补给的地域)再把场子给找回来。可日本人却选择了一条最差的道路走下去,那就是添油战术。一次不行再来两次,两次不行就来三次。人员和装备就这样被不断地、毫无目的地扔进了那个无底洞。而这一切的牺牲,仅仅是为了不想承认自己的战败。/ \- O, ^# M9 P
      在日本陆军的字典里面,“失败”这个词是没有的。为了证明皇军的战无不胜,高人一等,所以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挽回败局。+ h  a6 l' y! ?& D
      没有意义的牺牲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愚蠢的。而日本陆海军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个真理。不管是诺门罕,还是以后的瓜岛,乃至日后的神风自杀机,日本人用无数年轻人的生命去验证了自身的愚昧和无知。; D* S" k" t2 b- P1 U7 V- Z3 ~+ v
; \1 I+ X9 v; {/ i
      三、作战手段的单一% e! O$ [+ f8 _- e* u
      日本陆军自从日俄战争取得胜利以来,就将当时的战法战策奉为经典。首先被称为“百战必胜”的战法,就是正面牵制,侧后迂回的战术。
( s# A4 h* H; ]      说实话,这是一个不错的战术。但是,必须要分场合执行才能有效果。如果不管客观条件,只会机械地照搬执行的话,那无论什么好的战法也终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可惜,日本人就属于后者。只要研究一下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战例,基本上都会发现“分兵两路、两面出击”的情况。即便是在瓜岛之战,日军在兵力、兵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日军还是分出两路,分别出击(结果被人家各个击破)  m. w7 m$ j6 J! G' \( H9 n. V
      除了“百战必胜的两路夹击”,日本陆军还有个“精神必杀”的“光荣传统”。这个战法也很厉害,其中心思想就是强调士兵们用刺刀进行近身白刃拼杀,依靠“顽强的的意志和娴熟的刺杀技巧”,在精神上击垮对手。确实,在那个年代还如此强调白刃战的,除了日本陆军以外还真是没有他案。
+ n. z/ z' W- h* J" `$ [     这套战法用来对付火力较弱或是意志薄弱、士气低落的对手之时,可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在面对火力占优势,作风顽强的敌人的时候,那只能称之为“送死”。
. ~9 ?4 v# ?% Q8 r     我想,世界上哪一国的军队都会教育自己的士兵不怕死。但是,不怕死和送死是两种概念,日本陆军的不怕死的理解逐渐演变为用自己的死来争取胜利,这就有问题了。而过分强调“意志品质”的行为又最终导致了军队对于武器更新换代的迟钝。: ^# |" [/ J7 V+ p9 B
      也许,从日本陆军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出,在硬件上差距较大的一方,想在软件方面进行弥补是较为困难的结论。
: m5 s/ M# s# f" f
& }  B) p* G) V3 k* V+ I' t      四、不顾一切的进攻精神
8 e' p/ b, G. E      这个也是日本陆海军的通病。因为日本军方一直相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所以无论是陆海军,都在作战中强调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是形势不利于己方,应该采取守势的情况下,日本人还是会跑出来反击。
  d6 L! L6 _: _/ B: q      翻开太平洋战史,我们可以发现,美军对于日本人依托有利地形,深藏不出,拼死防守这个战术异常头痛,但对于日本人从隐蔽的阵地里冲出来进行“万岁”冲锋则非常欢迎。毫无疑问,战斗中,一味的消极防御是不对的。但是,不顾客观条件,把有生力量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的自杀式突击更加是犯罪。& w6 t/ c. x# N( _' f
      在诺门罕,面对苏军8•20总攻,关东军如果在战壕内固守的话,那说不定可以坚守的长一些,给苏军造成的困难更大一些。但是,在8月24日~25日愚蠢的反击之后,日军的主力彻底瓦解,日本人自己加速了自我毁灭的速度。
" t: ^  u# \; d2 o' A; O+ i, V) n- c0 H9 R9 |6 j1 y& {6 W) f
      五、补给手段的落后) o0 z- p4 i0 l7 r
      日本陆军的补给方式可谓是二战各国陆军中比较落后的。由于缺乏伴半履带式装甲车、卡车、运输机等输送工具,所以日本陆军一直使用一战时期的运输模式,使用骡马为主要的运输手段,进行物资的输送。这种方式的弊端不言而喻,它根本无法满足大兵团联合作战的巨大消耗。/ d" Q4 j4 E. \0 d
      这次诺门罕之战,日本的后勤部门超负荷运转,但也无法满足数万部队在远离补给基地将近200公里的地域作战。前线官兵普遍缺乏饮用水、辅助器材等重要物资(日本老兵对于在战斗中饥渴难耐的文字至今读起来仍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海拉尔的车站上补给品堆积如山,但是真正能够到达前线的,只有一小部分而已。9 h! c. O2 b9 ]5 v
      在太平洋战争之中,日本陆军由于缺乏补给被饿死、病死的人数,有时候比战场上被打死的人还要多。缺水、缺粮成了日本人在战场上的一块心病,并最大程度地影响了了战斗的结局。
9 x0 A. J" @% N# C5 D" _1 F+ J' ?" u! w! v) j! A, f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是否都可以得出下面这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公式。8 k' s" |. `" L* @8 Q9 c

, R2 E! B1 L2 z1 q! G      因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所以往往造成了对敌人的轻视;$ z- T5 W/ o' d4 G) A( r& S
      而由于轻视敌人,所以对于敌人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也不关心);1 @( A! b& I: u0 ]. v  {4 h
      于是对敌人的缺乏了解,又使得日军产生盲目的自信;9 G% G5 T& V3 p, z# j$ I9 ~
      在这种盲目的自信和乐观情绪之下,制订出的作战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 s5 \, [' E1 i/ E6 x% Q8 U- I
      再加上单一机械的战法战策,使得原本虚幻的作战目标达成起来变得更加困难;4 u+ d2 E+ R5 K4 C! v" d. C
      所以,战斗在只要朝着日军不利的方向(也就是日军没有预期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变为消耗战的话,日本的后勤部门干脆举手投降,眼看着前线部队越打越弱,并最终走向灭亡。
, |4 w# F6 k% j' W      除此以外,日本陆军在诺门罕战斗中还暴露出,野外通讯保障差、没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武器系统落后等许多问题。" j+ V( a" Y. I1 g8 ~& T
      在两年之后,日本陆军就扛着这些问题开始了太平洋战争。日本人一次次重复着这些错误,直到这个“太阳帝国”走向灭亡。
俄方第6、第11轻坦克旅在反击作战当中的损失数字晚上查给你! i! ]: j& R" a9 L) k; l
3 t% X$ I2 F. ~5 \' v
/ d/ U( i7 e& U! F: Q) q

2 }* {( W- ^$ T
) i/ z8 E6 C* Q* ~9 e资料来源同前: N% \# m) s: k3 j; r2 B
俄军损失1 L) s6 ~7 Q* X
死6831,伤15251,失踪1143
, D# @4 H: ~  j蒙骑6师
1 w* @5 N3 H( Q# ]死165,伤400  B  A: m( f' J2 R" V

4 u4 f4 {/ S  r$ J. ][ 本帖最后由 oldcat 于 2008-9-16 13:51 编辑 ]
在关于日本的死亡数字的问题上,要说第六军军医部和关东军统计的第一手数字,比靖国神社几十年后突然统计出来的,或者某某安魂碑上的数字没有说明力,似乎要有比“日军向来喜欢隐瞒伤亡”“外国学者都是这么看的”多一些的证据才好,起码要让观者在除了你说的很有“道理”以外更多感觉到你很有证据

回复 4楼 xuanyuan 的帖子

按理说,参战的第23师团基本全军覆没,第7师团损失过半,4个炮兵联队全部丢光,所以伤亡3万人左右是毫无悬念的。而日本人所举的那个伤亡1.9万人的数字,估计只是第23师团及其附属部队的损失,感觉缩水不少。
; U/ M' g& s9 g  w7 j同时,一个美国学者在《NOMONHAN》一书中就认为日军在战斗中一共阵亡了1.5万人。
7 @( S6 k/ z' @+ G最后,日本人虚报损失的传统历来就有。我看过一篇日人所书的平型关大捷战役详解,里面说到,整个战斗日本军不过阵亡250人,根本不是中国所书的1000余人。对此,萨苏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见国破山何在》一书),论证歼敌1000,并没有故意夸大。日本人有意无意,遗漏了很多部队的损失情况。- o/ l% E& g0 Z( H! r2 D
还有,日本战史至今只承认七七事变之后,在中国大陆阵亡的日本官兵不过40万人(不含东北地区),可是,随着近年的发现,推算出日本在我国大陆有70万以上的阵亡军人。1 w) W% Q7 w6 n! K
日本人虚报瞒报伤亡数字的历史,可见一斑
我还是希望看到比“日本经常有意遗漏,所以这次也是有意遗漏”或者“一人说谎,全国说谎”更有实际感的东西,有关历史的争论中,道理和推理都往往好说,但证据却很难求
我觉得,研究战史(尤其是陆战史),仅仅照搬当事者的记录的话,恐怕与事实差之千里。
- `8 v7 O/ V5 j6 B$ `6 D综合双方的记载,参考其他的数据,得出更接近于事实的结果才是关键。& U' Y" y# X+ b+ r9 m
查阅日本二战陆军战史,苦战、血战,激战数日的记载比比皆是,蝗军官兵如何英勇无畏,以寡击众,斗志顽强的词句令人作呕(无论事实与否,对于我说)但到统计伤亡的时候,就变成十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了。: O6 z+ x1 Q% |  i4 i3 F, s/ Y
是确实如此,还是写历史的人在说谎,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所谓其他数字的缺乏有力根据,甚至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它而否定第一手记录,恐怕体现不出尊重事实的精神,研究战史会面临很多资料,不考虑来源,不追究出处,而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进行“一视同仁”的处理,然后再加以综合,一般都是只能得出合自己胃口的结果
/ q$ l! ]- f( W! n' h* j用个体证明整体,再反推个体的证明方式应该算史学大忌,但也确实是个高效且容易出结果的办法,在这种诱惑勉强保持一些清醒,大概真就能做到见仁见智了
那么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又是如何认定的呢?8 b' V* w1 y( Y" W+ M2 B3 C/ \
如果所谓的第一手资料根本就是满嘴谎言的话,又如何能以此为标准呢?
既然你始终愿意用“日本经常有意遗漏,所以这次也是有意遗漏”或者“一人说谎,全国说谎”做为依据来证明所谓一手资料是满嘴谎言,那咱们还是见仁见智吧,也许几十年后某民间组织神社的自发“考证”真就比参战部队的统计来的真实) F7 W$ P+ V3 F7 d

# i! q1 J, U: T[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 于 2008-9-16 16:23 编辑 ]
我想,在这个问题不需要情绪化。只要你能举出诺门罕战役日方资料中关于伤亡数字的统计是非常真实可信的证据,那完全可以推翻我的说法。
) j, ]7 y6 F3 {' }9 t否则,死抱着日方资料当真理,宁可忽视其他数据的参考价值,我到觉得很不解
莫斯科STRATEGIYA出版社1999年出版《哈拉哈河战役》,书号ISBN 5-901266-01-3 , e6 L' ^, T  q2 k
Командование 1-й армейской группы оценивало общие потери японцев на Халхин Голе в 52-55 тысяч человек,из них не менее 22-23 тысяч убитыми.На самом деле,по официальному докладу штаба Квантунской армии потери японцев составиди 8632 убитых и 9087 раненых из 75736 человек,принимавших участие в конфликте.Больше всего потеряла 23-я пехотная дивизия(5224 убитых и 5561 раненый из 14137 человек) и 7-я пехотная дивизия (1505 убитых и 1851 раненый из 10308 человек).  
0 t2 ~' V: A6 |5 P4 K$ C0 q# c+ W! O
В докладе Г.Жуков об итогах операции потери советских частей оценены в 3279 убитых,и 15265 ранеых.Однако по самым последним данным,потери советских войск составили 9703 человека убитых, пропавшйх без вести и умерших от ран и 15952 человека раненых.Части Монгольской Народно-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й Армии за все время конфликта потеряли 556 человек,из них 165 убитых.  
7 u+ X2 ~9 b- P" d! Y+ n) I; x( x; ^, r, W/ P
第一集团军司令部估计哈拉欣河战役中日军伤亡人数在5.2-5.5万人之间,其中阵亡不少于2.2-2.3万人。在关东军司令部的官方报告中,参战的75736日军中8632人被击毙,9087人受伤。实际上,这回避了日军伤亡最大的第23师团(14137人中阵亡5524人、伤5561人)和第7师团(10308人中阵亡1505人、伤1851人)  
2 W+ n" R! B1 {: g$ O
* f5 @3 q* T; K$ Q在朱可夫总结的苏军作战损失报告中,苏军阵亡3279人、伤15265人。但是根据最近的资料,苏联军队阵亡9703人,受伤人数与原先差不多为15952人。蒙古人民革命军在全部战斗中人员损失为556人,其中阵亡165人。  3 V0 Q6 m9 R7 V
2 Y% e- F. F0 \
这样算来日军阵亡15661人,伤16499人,苏军阵亡9703人,伤15952人
, S$ z/ t% r% I, l+ X) T  \% X" z+ M: l
http://tieba.baidu.com/f?kz=475290721
避免非白即黑的逻辑观,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注意的,不过似乎在偶提醒应该注意资料的来源和证明力,不要轻易用难以考究的资料和想当然推理的去彻底否定当事人的原始记录的,有争议处存争议,而不要强出一个结果的同时,似乎潜移默化的就变成了忽视其它资料的日军资料真理论者,说的差不多了再多就真有情绪化的倾向了,就此打住,偶保留意见吧
我尊重阁下的观点,但很遗憾并没有说服我。
8 [' Q5 A- r& j4 u! k我想,这就是论坛的特点吧,各种观点意见交流碰撞的场所
资料来源同前" G  l4 n2 C/ B3 @' A
; J1 A2 j4 e! N: F& J
俄军损失
" o/ c" v) L4 W* w+ ]死6831,伤15251,失踪1143
4 Y  ?: C* }6 [' a$ V蒙骑6师
7 `( p; G7 K* v5 k死165,伤400
' h* N5 a& r8 P9 H; g第6坦克旅报告
, M6 a. \  e; y, T3 o6 h1 f2 y在对日方14步兵连队攻击中损失坦克2台,损伤6台
( o/ w7 l. f( v+ B4 u/ Y/ @7 f在之前的战斗中总损失15台左右(资料不完全)9 Q! M" X" _, n+ L. G
第11坦克旅
: T( q: S" B* S8 c  u, }1 u两次大战斗总共投入185台8 j( P6 `! @# C. W: o- _+ [
累计损失124台,其中损毁22损伤102
% i7 |1 P) a( R& U8 l但只有37可修复9 m2 W, s. ~- w1 l  \8 h
8 @: ~) _2 w# G; B. `
4 k) R) `( R6 \" N, l2 e# ~

1 o  r6 B% P9 k6 m8 T日方损失(第6军报告)
7 ]6 R- d$ S* p4 b3 @7 Z& K- V死8529,伤9087
/ U0 a; ^9 |3 D0 i( \损失坦克40辆、飞机200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