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一战的起源——一个战略大师对帝国的影响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0-5-6 17:47 编辑
5 O' q0 e: }3 i2 ^" ^4 q
" [' W: ?1 v: @$ g3 `: K( f& h    普法战争之后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一跃成为了当时欧洲大陆上最为强大的国家。铁血宰相俾斯麦依靠刀剑,统一了中欧的日耳曼民族,使得欧洲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一个强权国家出现之后,往往会继续扩张下去,并不断与其他国家发生摩擦,结果使得几个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反对她,最终限于窘境。但是,在以强硬著称的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国在接连取得对奥、对法战争的胜利之后,反而马放南山,不再试图依靠武力来解决争端。对俾斯麦来说,使用刀剑的时候已经结束了,接下来,他将依靠自己的外交才干而不是军队来保持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1 |5 D* z2 |1 Q

/ T* D1 y; k, ^2 J8 V: S

    作为过去欧洲日耳曼民族的代言人,奥匈帝国的地位在普奥战争结束以后,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弗兰茨皇帝对内为国内少数民族问题挠头,对外却暴露出对巴尔干地区的司马昭之心——此举必将与以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保护人自居的俄国产生矛盾。于是,俾斯麦抓住奥匈帝国的矛盾心理,在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署了德奥共同防御协定。俾斯麦清楚地认识到,德奥之间的防御协议既拉拢了奥匈帝国做伙伴,又警告了俄国不要在德国的东方制造麻烦。3 g7 G% ^9 b) u, O/ o' o/ n
    果然,对于德奥协议惊惧不已的俄国开始主动向德国示好,并在德国的邀请下于1881年也加入了德奥防御协议。同时,俾斯麦又公开表示,“不会为巴尔干流德国人的血”,这个举动明确地向奥地利人传达了德国不会为了奥匈帝国的利益而与别的国家开战的信号。所以,奥匈帝国虽然有德国作为盟友,但又并不保险,于是他们只能谨慎小心地在巴尔干地区布局。德国的种种举动,看起来鼓励了奥匈帝国与俄国之间的竞争,但实际上仅仅是为了维护欧洲的现状。俄、奥两国都不得不都紧紧依靠德国,以免自己被孤立。德国倒是可以在两国的后面,居中调停。紧接着,俾斯麦又把意大利也拉了进来组建了威震欧洲的“三国同盟”,德国的南线和东线就这样稳固了。


- s6 b- w" b, S" I+ s    对于法国,俾斯麦一直致力于重新确立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并不断提供各种帮助,为此,法国总统格里维甚至在1883年向俾斯麦表示感谢普法战争之后十年里德国给予法国的种种恩德。不过,由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问题,德法两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俾斯麦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并没有放松对法国的警惕并拆散试图与法国结盟反德的任何企图。0 h+ M" P* ]- Z7 U  h8 J5 ]8 M* J
    1887年,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签订成为了俾斯麦的又一个外交胜利。这个条约助长了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使其向中亚和东亚发展。而这正是俾斯麦所希望的,因为此举会促使伦敦和罗马靠拢德国,并使法国疏远俄国。而且,俾斯麦还故意将协议的有关内容泄露给奥匈帝国,含蓄地警告后者不要在巴尔干地区自作主张。 ( ~! g, s$ Z! c7 i3 s* C

    对于德国力所不能及的地中海地区,俾斯麦也没有放过。在他的主导下,由英、意、奥(后来西班牙也加入)组成的地中海同盟——为期六年——大大地牵扯了法国的精力。法国人在南线没有保障,在欧洲没有盟友的情况下,已经不可能向德国发出挑战了。而且,精明的俾斯麦知道俄国人对于地中海同盟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明智地回绝了英国要求德国也加入该同盟的要求,因为这违反了德俄协议。

/ u4 W3 c9 P" P: j6 \- K

    德国就这样成功挑动着英俄之间的矛盾,但自己却置身于外,作为中立者进行调停。一时之间,英国成了“德意奥”三国同盟的海上后盾,而三国同盟则是英国的陆权。法国和俄国是“欧洲和平的绊脚石”。但是德国也不是英国的看门犬,当英国对德关系冷淡时,俾斯麦立刻宣布了新的殖民政策,在非洲吞下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得英国人对德国另眼相看,不敢小视。


' U& O- ~$ i; E    在俾斯麦的努力下,19世纪末的德国成为了欧洲的仲裁者,法国虽想报普法战争的一箭之仇,但由于在欧洲没有一个国家愿意与其联合起来反德,所以高卢鸡只好低下了它那高昂的头颅,默默经营北非的殖民地,并引起了英国的警觉;俄国则是因为担心德、奥的同盟,且受到德国的支持,所以乐于将注意力从东欧、巴尔干转到奥斯曼土耳其和远东地区,结果使得英俄关系紧张;奥匈帝国原先的主要战略目标就集中在巴尔干地区,且如今德、俄又都采取默许的态度,所以弗兰茨皇帝更是满足于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新体系之中不能自拔;最后,一向以“光荣孤立”自居,且自信英德之间的同盟可以粉碎任何的“捣乱分子”的英国,以非常满意的态度看到欧洲在德国的努力下维持着均衡。
, ~' R) {+ |7 Y' [! y3 b" P% c    以上就是俾斯麦这个一流战略家为德国所做的贡献,一个以德国为主的欧洲新秩序。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业,是德国称霸欧洲,威震世界的基础。如果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的话,那么一战这个悲剧则永远不可能发生。
+ V9 _5 T9 B% O    可是这一切,在威廉二世继位成为德皇之后嘎然而止。; H  E' Z+ D6 f! j3 @5 v

    1888年,29岁的皇太子威廉二世继位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这位浮躁肤浅的年轻人一向看不惯俾斯麦那“老迈中庸的外交政策”,决心自己来干。“外交不神秘,一切朕做主”。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俾斯麦在1890年被解职。此举除了在德国以外的全欧洲引起震动,尤其是法国人感到,风向从此大变,向德国人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 }4 B) b! r& M- N# U- n- g% p8 @


! M8 h1 X8 m- _/ i6 o1 W" U

    失去领航员的德国

+ K$ V+ T: r% @  c


: E# q& O( H$ S) M9 ^% z

8 \" z2 c- |) M2 |; t


3 k: ~9 V" h4 A. x9 v

    俾斯麦苦心搭建的欧洲安全体系在威廉二世的“努力”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崩溃。首先遭殃的就是俾斯麦在职期间拼命拉拢的俄国。在俾斯麦下台几天之后,俄国大使建议德国政府将德俄协定延长六年。但是威廉二世的军事首长瓦德西——此人对俾斯麦深恶痛绝,,认为后者是德国陆军的死敌——一心破坏德俄协议,他甚至建议德皇发动先发制人的对俄战争。所以,威廉二世犹豫不决,迟迟没有给俄国人回应。而久等没有消息的俄国大使接到政府指示,向德国政府建议,既然俾斯麦首相已经离职,续约的谈判可以缓办。这一回,反而轮到威廉二世恐慌了,他不愿意失去俄国的友谊,也不想给俄国人造成俾斯麦离职以后德国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的印象。因此他在半夜三更紧急通知俄国大使,希望在第二天早上接见他,并表示愿意续约。而对于这个答复俄国政府也很高兴,并表示可以在条约内容上再做一些让步。可令人意外的是,由于德国枢密顾问霍斯坦的暗中阻挠,一个星期之后,德国政府通知俄国大使,最后还是决定不和俄国续约了!


9 r/ ^. f/ r% M. j7 q

    这个惊人的消息把俄国大使气昏了,尤其是在俄国政府已经做出重大让步的情况下。难道一周前在深更半夜紧急通知俄国大使愿意续约的不是德皇本人吗?俄国人觉得,这个德国新的统治者既反复无常不可信任,而且明显看不起俄国。
  c* W4 [$ L5 v3 k/ n
    更为愚蠢的是,德国还把和俄国人关系搞僵以及不和俄国人续约的消息通知了维也纳,在一个诸国博弈的大牌局中提前把自己的底牌亮给了奥匈帝国。此举等于鼓励后者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在巴尔干大打出手。不仅如此,威廉二世一改之前对英国若即若离的做法,拼命讨好英国,大讲英德之间的友谊,在欧洲造成两国已经更加靠近的印象,并极大地刺激了俄国。

( D6 f6 K. R" U, L
    即便如此,正在远东拼命扩张的俄国依然不愿意在西部边境与德国和奥匈发生摩擦,所以低三下四地向德国示好,但都被德国人一一回绝。事到如今,俄国除了向法国妥协以外,也就别无他法了。
: [9 c, g, H' f6 r! R
    1891
年,法俄协议签署。两年后,双方正式签署了补充协议。于是,两国协约对三国同盟的阵营已经划清。俾斯麦25年来一直试图阻止的法俄同盟,在他下台不过三年的时间内就已经形成。欧洲的权力均衡被打破了,德国人做欧洲的杠杆支点的日子结束了。
7 c) q5 u& u. S# Y- i1 r
    不过,如果英国人还是维持中立的话,世界大战还是打不起来的,但是威廉二世那愚蠢的殖民地政策和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的计划,终于将英国人推到了俄法一边。

3 S5 t% {) x1 M& `" O/ j2 g
    俾斯麦在职期间,德国在东方奉行的是坐山观虎斗的方针,那就是不直接卷入,而坐观英俄之间的争斗,而德国两头讨好。但是威廉二世却对东方怀有浪漫主义式的好感。他直接投资修建东方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和俄国两方的利益,两国第一次和法国站在一起反对德国的铁路计划。结果,威廉二世不仅没有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小亚细亚领土上获得任何好处,反而对俾斯麦的中东政策之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直接后果就是,英国在地中海同盟失效之后,宣布不再续约。

9 U  T: B. f. \
    其实,威廉二世对英国一直有着一股子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存在。他希望得到英国人的赞赏和尊敬——这本身没有错误,但是,他的方法实在是非常奇怪,那就是醉心建立于一支庞大的远洋舰队,迫使英国人正视德国的强大并与之联盟。而且,威廉二世认为如果拥有这么一支海军以后就可以保卫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单纯的威廉二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任命铁尔皮兹为海军部长,开始实施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海军扩充计划。他信奉铁尔皮兹的风险舰队理论,即德国只要拥有一支比英国人实力稍逊的舰队,就会迫使英国害怕与德国发生战争。因为对于英国来说,舰队的丧失意味着帝国的终结,而德国人即使丧失海军依然是陆上强国。这个似是而非的理论既没有考虑到英国的激烈反应也没有想到战争爆发以后英国海军可以得到法国海军的支援,其结果就是德国海军既不能强大到击败英国,反而使得英国对德国充满了敌意。

2 z9 w; v0 l; i/ C" w+ v

    实际上,俾斯麦在担任首相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如果仅仅是德法开战的话,那英国是不会为了法国的利益而封锁欧洲大陆的。而法国海军也没有那个能力,所以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与本土的联系可以得到充分保证。相反。拥有一支实力超群的远洋舰队的做法必然会引起英国的警觉和敌视,也必将使英国倾向于法国一边,到时候,德国海外殖民地只会变得更加危险而不是安全。因为俾斯麦充分懂得,海军是英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和底线,英国绝不会为了任何一个国家而放弃这几个世纪以来保护英国不受侵略以及维护其全球利益的战略力量而与别国妥协。德国在与英国的海军竞赛不仅会消耗相当大的资源而且必然失败,更不要说,由此引起英国的政策从亲德转为反德的可怕后果了。于是,俾斯麦时代德国没有大海军却取得了不少殖民地,而威廉二世在位时期德国的殖民地与公海舰队的增长速递呈奇怪的反比。


! _+ b+ B4 z9 f/ M9 P0 u

4 N; X4 b6 n$ e1 F4 T% m# a4 s9 G' G

    纵观19世纪末,威廉二世即位之后的欧洲的局势本来是空前有利于德国的。当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加深了与英国的矛盾。而法国正陷在北非并在埃及危机上差点与英国兵戎相见。所以,每个国家都试图靠拢德国并期望得到她的支持。而威廉二世却将这么一盘好棋变成了输棋。

8 J$ z* W1 i! o: l

    1896年,威廉二世首先在布尔问题上莫名其妙地与英国唱起了反调并引起了后者的反感。


6 D2 K# [6 t# d/ z/ f

    1897年,铁尔皮兹上任德国海军部长开始扩充海军。同年,德国在中国强占胶州湾并获得了远东地区一块优良的海军基地但遭到了欧洲各国的警觉。

2 ]2 x% g& `$ ~

    1898年,德国宣布将海军扩充一倍并得到了议会的拨款。同年,陷入南非问题而正焦头烂额的英国暗示愿意与德国达成双边协议但没有得到威廉二世的积极响应。


3 ^. J2 h+ s2 \& e1 j

    1901年,即将结束布尔战争的英国强硬地向德国表示如果英德谈判破裂那就与法俄结盟,但威廉二世对此置之一笑没有当真。


1 ^: j. i7 E# E

    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此举表示英国正在抛弃“光荣孤立”的传统政策并与德国越走越远。同年,在法国的推动下,意大利秘密与法国达成中立协议,德、奥、意三国同盟名存实亡。


2 o6 v% n' i) \- V+ V" U

    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历访欧洲诸国,英法关系趋于缓和;

, Z/ ^# l$ O+ r- M4 G& u, I

    1904年,英法两国达成了关于摩洛哥、埃及地位问题的协议,困扰英法两国关系的问题就此解决。英法两国从此走向联合。


; c% y: K9 U) W" S3 h

    很快,德国在欧洲大陆上就只剩下奥匈帝国这么一个朋友了。而后者还是因为德国向弗兰茨皇帝保证他们将在巴尔干问题上无条件支持维也纳之后才留下来的伙伴。1908年,奥匈帝国以这个保证为后盾,宣布1878年以来一直由该国代管的波黑两省(名义上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正式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此举使得原本就很复杂的巴尔干局势更加扑朔迷离,而德皇那个轻率的承诺也最终成为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5 ?3 E7 e0 }8 V* G! N* R

    在20世纪以前,虽然欧洲也有过数次差点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存在,但是由于总有那么一两个强国以中立调停人的身份进行斡旋,所以战争每每得以避免。但是从1906年开始,随着两大军事集团划分日益明确,战争的危机也更加频繁地到来,几乎每两年爆发一次。德国也许无意战争,但她在一切国际会议之中却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公开叫嚣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最终使得与会的各方联合起来反对她。德国逐渐成了欧洲的公敌和麻烦制造者。回想俾斯麦下台初期,威廉二世自信满满地全世界宣布,“航向不变,全速前进”之时,就注定了德国的悲剧。因为他不知道,俾斯麦担任首相期间,德国从来不是“全速前进”的。而正是这个“全速前进”,最终使得霍亨索伦、哈布斯堡、罗曼诺夫和土耳其苏丹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俾斯麦下台之后开始的。


6 A' ~" E0 G! c  x0 f


6 E. l1 n3 j* W) Y* O7 v* B* h# f

    1898年,当俾斯麦即将离开人世之际,他在弥留之际说下了这么几个字,“阿,德意志阿,德意志”。是啊,尽管这个德意志伟人已经看到了帝国前途的危机四伏,而他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无尽的黑暗。也许,唯一值得俾斯麦欣慰的就是抱憾辞世的他总算没有看到整出悲剧的最高潮,他为之奋斗,流血流汗的帝国的灭亡。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想想1697年山塔之战和主力一起阵亡了的奥斯曼宰相,在家里自然挂了的俾斯麦是该幸福还是痛苦啊。。。
德意志帝国的权利过于集中在皇帝的手中,缺乏制衡。而且俾斯麦这样的外交奇才,也是百年难遇啊。想问问人猿兄,如果1914时威廉二世遇到的鼎盛时期的俾斯麦,是否能把战争化解呢?
本帖最后由 人猿 于 2010-8-2 14:32 编辑
+ X( L0 F- ]' ?( S3 L# V1 p2 E) q7 Z; S, Q% b( N
3# jiez83 - Y# z6 v7 e5 b8 o  J

$ b; G1 w& D% @8 _* a/ B0 ^- e如果1914年时,还是俾斯麦在主政的话,一战估计不会爆发,至少不会那么快。
0 i) \$ ^$ E) S! G仔细看看一战爆发的原因,从危机到来之后德、奥、俄、英四国的外交官之业余和各国领导者之愚蠢实乃触发战争之罪魁祸首也。! Q/ ?& `* B0 X7 b* k8 ]0 t
过去认为威廉二世那句“德国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的话是挑起战争的元凶,但其实不然。一个本来可以回避的危机居然引发成了世界大战,真是可以引起几代人的反思
从危机到来之后德、奥、俄、英四国的外交官之业余和各国领导者之愚蠢实乃触发战争之罪魁祸首也。这句话说的太好了。不过这引起这一切竟然是一个愤青,这是不是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发酵的民族主义的可怕之处?
萨拉热窝的刺杀仅仅是一个考验诸国应对危机能力的试金石,很遗憾的是,大家把这出戏唱砸了。. m5 d- Z" x3 j, H' f: Z# q8 J, y/ y
不过,从当时的各国关系的紧张程度来看,即便那一次危机安然度过,也很难保证在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的欧洲在下一次危机来临时不会引发战争。
关键是老百姓都急切盼望着战争,工会、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最后都不得不屈从于这种潮流,只剩下列宁把世界大战变国内革命的变通了。而它的实现,却是以几千万人生命为代价的。
在下以为即使俾斯麦在世,一战照样爆发。只不过假如俾斯麦在的话,德国就不会同时跟英、法、俄开战;德国也会多几个可靠的盟友,少几个强大的敌人。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
我说“不想发财的人不是好人”。
关键是老百姓都急切盼望着战争,工会、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最后都不得不屈从于这种潮流,只剩下列宁把世界大战变国内革命的变通了。而它的实现,却是以几千万人生命为代价的。
  T* R  y3 g9 X+ p3 [# u: n21271173 发表于 2010-8-8 00:19
5 `! n' J, T- k, M# Y3 I& v" {5 B: }( D; Y( d$ _7 F0 l
所以那个时候,各个国家可以为全面战争的爆发而胆子大得不得了;
1 J# J- ~3 \2 H4 h而几十年后,英法为避免在欧洲区域出手而过分地缩手缩脚
在下以为即使俾斯麦在世,一战照样爆发。只不过假如俾斯麦在的话,德国就不会同时跟英、法、俄开战;德国也会多几个可靠的盟友,少几个强大的敌人。# s& ~# Y- K# U$ T
越骑校尉 发表于 2010-8-8 19:54
2 @7 t& I! {5 |$ T1 U8 q% m0 @; @! V% u$ I7 r( `# Z
我不这么认为。0 Q9 D' t: d) I# l( S
俾斯麦在世的话,即便俄国最后和法国人走到了一起,但英国绝不会成为德国的敌人。而德国也绝不会为了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而下空头的支票给弗兰茨皇帝随意挥霍。
年迈的俾斯麦有着数十年的大国间走钢丝的政治经验和人生阅历,自然不是30出头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所能相比。/ e# D5 T/ }' H+ o  e- g6 |
而且,俾斯麦有耐性在各个大国之间周旋,隐忍而不去触动其他大国的核心利益,威廉二世迷信实力,渴望功业,内心的老谋深算也不是俾斯麦的对手。
0 m9 E7 J% P# F3 @' N所以本朝的准禅让制还是比较科学,未来天子有着长期在地方和中央参政执政的经历经验,有着长期隐忍而瞬间爆发的耐力和定力,又能在正式走上天子岗位前于储君位置上干4-8年熟悉国内外军政大事,跟各个强国混个脸熟,还能确保没有明显且有威胁的竞争者,实在是我朝之一大创新啊。2 v( L5 r+ L# r0 ^2 H2 R
反观奥巴马之流,虽然资质绝顶,但年不过半百,在核心权力层不过五年,突然一个全球大统领的重担扔下来,即便有许多幕后人士在操纵,仍然怀疑其可能一着错满盘输。。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