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5# cctvvv  
* N* A, O" \1 P8 h1 {8 \$ F0 ?. b1 `% m
即便吃人肉,啃树皮估计也坚持不了几天,赵军被围的大多数日子里肯定还是依靠粮食来解决饥饱问题的。7 y4 s# _; W% |6 X0 b0 n
按照每天每人一斤来概算,一天就是近40万斤。就算只吃了三十天,就是1200万斤,再去掉零头,凑 ...5 D3 r) n$ \. D8 m
人猿 发表于 2010-9-2 16:07
& d+ G  W- ^4 ~0 u0 q$ {. X
这个算法。。。。一天消耗40万斤固然觉得吓人,可是算起来,如果摊派到每个士兵携带个20来斤粮食,自身就可以携带800万斤的粮食了,
赵括再蠢也不会蠢到让部队空着肚子追击秦军的,那个年代盔甲是很少的,大部分部队都是轻装,随身携带个十几二十斤粮食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毕竟不是出去串门的,不带个几天干粮吃什么
奇怪,对40万军队发放粮食就真如人猿兄台想象的那么困难么?中国古代军队建制再原始,最基本的供给机构还是有的吧,显然40万人吃饭不可能都集中到一两个地方吃啊。对40万人发放十几二十斤粮食与每天发放几斤食物供给有多大区别?每天都是要吃饭的吧,只不过今天赵括大人说:把库存烧饼全发下去(原来一人发2个的,今天发20个,只要有库存)。一句话而已而已
请注意这个问题:长平之战赵军是坚守长平堡垒,既然是据守,储备个十几二十天粮食是必须的。同时40万大军每日伙食不可能是集中供应的,也不可能是都的由主将来安排这些琐碎,只要主将击鼓下令追击,自然会有相应的军官处理补给分配这些琐碎问题的。而且40万军队也不可能是同时出发的肯定也是有前有后的,先头部队急速追击补给可能不太多,但后续部队就有充足时间准备足够补给的,毕竟40万赵军大部分还是以步兵为主的
转 :铁血论坛→历史风云-温故→浏览:古中国后勤补给能力与军队人数的关系  节选如下:
& b6 }1 ^" t/ _& I2 [# n( E公元前262年赵孝成王,封冯亭为华阳君仍为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5万赵军接收上党。- X) T$ }- N" A  [- P1 ]
公元前261年,秦国派军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赵国派廉颇领兵20万救援上党。廉颇驻军长平。上党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于廉颇军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赵军战败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5 m$ j/ f1 t3 U6 h/ T1 S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
  t. e- r% k. S- |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赵军拒不出战。1 t' P; U% V+ Q* t5 D( f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3 f  B0 R$ P* d7 a+ e/ r) l: ?
白起长平城为依托,沿河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 a# u2 A7 x/ t$ Y4 ^) t9 T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
0 _* I" }4 ^" X; ?& D% M- `9 B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 N! W, {. J% _. Y; k' F" N. W! {6 j
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
# b: Y9 \. ]$ g1 c由于史记记载也不一定正确,我们逐段分析:1,廉颇带军多少? 262年平原君接受上党郡(15县)带兵5万,基本可信,那秦军攻上党,廉颇引军20万增援也是说的通的。
5 G/ C+ T7 U( l) A. o4 X2 L2,秦军兵力多少? 廉颇虽然没有白起凶悍,也算战国名将,两战失利不得不退守关隘,那秦军兵力也应该大致相当,考虑到秦军相对凶悍,估计兵力在10~30万之间。不急,都说赵括纸上谈兵,那说明在战棋推演上赵括还是很在行的(史书记载纸上谈兵上其父也不是赵括对手)这也说明至少在兵法理论上赵括还是个优等生,那为什么赵括接受兵权(此时为40万,按常里大敌当前首战失利陷入僵持,增兵是说得通的)却如此张狂的要与秦军决战呢?显然不只是个性狂妄这么简单。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由此可以看出秦军兵力应该不会多于20万。这样秦军兵力应该在10~20万之间。而驻扎在关口的秦军应该在十万以下(以赵军出击部队35万计算,这里秦军应该在7万人左右)这才能诱使赵括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决战。当然赵国在增兵秦军也应该会增兵的,这个是后话了。考虑到秦军以5K骑兵就断绝关口可以大概猜测留守赵军兵力应该不会太多,战斗兵员估计不会多于5万左右,且为步兵。
* R9 X- m0 N7 t5 \" W' A在看秦军部署,3万(25K+5K)用来断绝后路,诈败的秦军应该为秦军在故关前的驻军,也是主力(这个不太好造假,增援了赵括不敢来,减少了显然有诈,考虑到这段防御长达100里之远,关口处主力应该有秦军兵力一半多),此外还有两翼攻击部队,按其他说法,两翼部队轮番拼死进攻,将被包围赵军再次分段切割包围为三段。那这两股部队兵力也不会太低。: R; F$ n. h: I
所以我估计战争兵力分布应该是这样:
  O% }' G" t( t( U1 C  R第一阶段 秦军进攻  王龁(15万)       VS    廉颇 (20万)
* N4 @$ r& h9 s( j$ S         秦军小胜,廉颇退守- h3 T. p9 g9 N6 u7 d6 h
第二阶段 秦赵相持  王龁(15万+??)  VS    廉颇(40万)3 m& Z& g  g9 S) k: L
         秦军以8万屯扎关口 赵军约20万屯扎关口,其余部队分散在石长城防线上(秦军7万,赵军20万)
2 j; V5 v2 X( d  {第三阶段 赵军进攻  白起(30万)       VS    赵括(40万)
7 O1 E% L6 W( l8 M/ h         秦军8万诈败,退至长平防线,3万截断赵军后路,两只各约6万人的机动部队对赵军主力进行穿插切割包围,约4~5万驻扎石长城
; V: G$ {0 _' G0 V         赵军30万人追击,被秦军分割包围,5万人留守关口,为5千秦骑兵阻击,其余约5万人驻扎石长城
# n" ?* }$ R5 |& {7 X( X第四阶段 相持死磕  秦王  (60万)     VS    赵王(50万)1 g( d! b% |) p9 Y/ ^) o
         秦军发河内郡15岁以上男丁阻击赵国的援军,赵国援军数量不祥,考虑到秦军为临时抽调战力应该不会太高,赵军援军素质相对高点,估计双方都很惨,如果白起所说真的伤亡过半,那秦军这里应该贡献不少尸体。有记载称包围中赵军亡5万,相应的秦军伤亡应该也很大,特别是两翼穿插部队伤亡应该很大,估计亡3万多伤6万多。结合白起的话:伤亡过半。估算如下:秦军主力30万军队伤亡近十万,河内郡15岁以上壮丁30万,伤亡20万。赵军被包围30万,亡5万,俘25万,援军伤亡10万(伤者大抵在败退后被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