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宜昌扫校:442
三、伦敦接受挑战
没完没了的浓雾笼罩着英格兰的京城,一百码内,就辨不出泰晤士河上的船桅和大笨钟的尖顶。许许多多的小轿车、卡车和红色双层公共汽车都亮着黄灯,鸣着喇叭,在古老的建筑物和一堆堆残垣败壁间穿行。
过去两年里,伦敦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许多有名的建筑化为瓦砾,居民死伤,财富变为灰烬。然而,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对严峻挑战的强烈回应。伦敦已经动员起来了。当道丁勋爵的战斗机把戈林元帅的轰炸机
从伦敦的天空赶走之后,这座由罗马人建立起来的古堡又恢复了它往日的勃勃生机。
英国情报局局长斯图尔特·孟席斯爵士挥着手杖,走过议会广场上比康斯费尔德和林肯铜像,进入乔治大街上一个很窄的门口。门前堆着沙袋工事,一名戴钢盔的士兵支着一挺白朗宁机枪,门牌是2号。
孟席斯先生有少将的军衔。他身材高大,皮肤苍白,淡黄色的头发中布满了银丝,双眼闪烁着一种阴沉狡酷的光芒。他似乎有无穷的精力,却守口如瓶,谁也请不出他在想什么,打算干什么,甚至也无需叫出他的真名,而只使用他在那个圈子里的代号“C”。
C爵士走过一道道包着铁皮的厚重的橡木门,走廊里支撑着上个世纪的粗大圆木柱。他穿过指挥部、地图室,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室内挂着国王像和伦敦桥平面图,还有一只刻有“维多利亚女王王国公共工程部——1889年”字样的旧
挂钟。桌上立着一个半神半人的小雕像,它是希腊罗马神话中在森林中作怪的精灵,也是情报局的纹章,代表着它的文化传统。
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都起立向他致敬,其中有些是穿着帝国总参谋部军装的妇女。C爵士含笑向他们打个招呼,向一些人询问了工作进展,又向一些女士催要了重要的文件。
他很快离开了办公室,又穿过了一道钢门和两条阴湿的走廊,在一扇门前向一名卫兵递交了自己的局长证件,最后迈入一间富于神秘色彩的房子。房间里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只坐了一个头发蓬松、不修边幅的怪人和一台古怪的机器。他回头看看C爵士,发出一阵咯咯峋笑声,那声音如同一把钢锉划着搪瓷面盆。
这个“囚犯”样的人就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数学奇才、英国逻辑数学之王阿兰·图林博士。
图林先生是密码界的泰斗。
“你好,图林先生,有什么好消息吗?”
“你好,斯图尔特。”图林是伦敦很少几个不称孟席斯为“C先生”的人。他从他前面桌子上的一大堆乱统里挑出一张纸条,漫不经心地说:“喏,在这里。”
图林是一个数学怪才,当年曾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院当过爱因斯坦教授的学生。他没有一丝英国人的绅士派头,却有着孩提式的天真。他还真地每天按时收听英国广播公司的儿童节目“玩偶之乡”。如果不是误入旁门,他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的莱布尼兹。
这个旁门就是破译密码,当今世界上最消耗智力的数学领域。
图林叼上一支雪茄,使原本就烟味很重的房间里更加雾气腾腾。他看到孟席斯将军的面部表情起了变化,就问:“怎么样,还有意思吗?”
“提尔匹茨在特隆赫姆。”孟席斯有些激动。
“是一条船吗?”
“世界上最可怕的船。”
“咯咯!”图林又怪笑起来,用他丰厚的手掌摸着那台构造复杂的机械,“看来,‘炸弹’还挺有用咧。”
所谓“炸弹”是地板上一座八英尺高,直径八英尺的钥匙孔形机械,里面的电气线路和复杂的齿轮转动装置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是英国的“国宝”,专门破译德军密码的图林式破译机。
C爵士双眉做皱,深感事态严重。虽然他的前任是一位海军上将,他却不是海军出身。这位英格兰贵族吃不准一艘巨型战列舰在挪威沿海出现意味着什么,但无论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久前击沉“俾斯麦”号在英国朝野引起的狂
欢情绪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艘和“俾斯麦”号同样强大的战列舰,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任何英国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C爵士谢过了数学家,重新在地下长廊中钻行,不一会就来到大街上,天空中已经飘零起雨丝,天真冷。
他的汽车汇入黄昏时分拥挤的车流中。他不明白为什么实行汽油配给后还有这么多私家汽车在运行。他灵活地绕开弹坑和瓦砾堆,来到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
温斯顿·丘吉尔懒散地躺在长沙发上。雪茄烟快烧到他的手指了。他早年还喜欢骑马、马球和板球,现在,他已与运动无缘了。他正按自己那句“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的名言,头枕在沙发上思考问题。六十八岁的首相大腹便便,下巴松弛,一副老态。但他性格急躁,既固执己见又冷酷无情,使旁观者难于捉摸。他的大半生都在追求领导大不列颠的权力,今朝这个权力已经到手,他已经无需追求、恳求、取悦、效劳于任何人了。他只对上帝负责就行了。这个上帝就是他自己的思维。
温斯顿·丘吉尔先生在一九四二年一月里的思想负荷还是挺重的。虽然日本迫使美国投入了大战,伟大的同盟已经形成,但胜利还远在天边。法西斯的狂潮正在铺天盖地。
美国暂时被日本打懵了头,盟军在东南亚节节败退,“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战列舰被日本飞机炸沉,使他感到新加坡也危如累卵。苏德前线的前景并不美妙,尽管朱可夫将军的红军击退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入侵,但大肆宣扬的苏军冬季反攻并没有实质性的战果。
俄国是个头痛的国家,俄国的事是头痛的事。希特勒矛锋东指,大大缓和了对英伦三岛的压力,然而布尔什维克究竟能挺多久,他心里没有底。他很想见见斯大林,看看这位苏维埃之魂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伟人。关于斯大林的传说太多了,非亲眼所见,并且同他谈上几句,丘吉尔是不随便下结论的。
他面前的大写字台上就放着几封苏联总理的信,还有已经迁到了古比雪夫的英国驻苏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的电报,电报评述了战局和俄国国内形势,结论很悲观。斯大林在信中要求英国立即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迫切希望英国能向苏联提供大量物质援助,首先是武器。俄国毕竟是英国最早的盟国,也是最有用的盟国。
他当然要援助俄国。每一吨援助苏联的物资就会挽救一个英国青年的生命。希特勒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对付英国了。
其实,他早就开始援助俄国了,这种情形使他联想拿破仑时代英国和俄国结盟反对法国。
他是世界上最最顽固的反共斗士,二十五年如同一日。当苏维埃政权刚刚诞生时,他亲自鼓吹并组织颠覆这个政权,他那些污秽的反苏言论人们音犹在耳。然而他毕竟是丘吉尔,只要对英国有利,他可以同魔鬼结盟,昨天那些腥臭的语言今天就换成了英语中最动听的词汇。他在纳粹入侵苏联当天,就发表了激情洋溢、气势不凡的亲苏演说:
“…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它的悲剧,都已成云烟。我面前浮现的是,俄国的士兵站在他们故乡的门旁,在保卫他们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我看到俄国上万的村庄……那里少女欢笑,儿童嬉闹。纳粹的战争机器以疯狂的袭击,向他们扑去;跟在军队背后的是戎装笔挺、佩刀和马靴叮当响的普鲁士军官,和镇压过十几个国家的职业特务。我还看到大批头脑迟钝、训练有素、服从命令但是凶暴残忍的德军士兵,仿佛成群的蝗虫在俄国蹒跚爬行……在这个突然袭击背后,我留到了那一小撮计划、组织和发动这场造成人类极大恐怖的恶棍们。
“我必须宣布英王陛下政府的决定…我们决不和希特勒及其党羽会谈。我们将在陆地上和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上和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中和他作战,直到借上帝之力,
把他的影子从地球上消灭干净,把世人从他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和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任何追随希特勒的个人和国家,都是我们的敌入……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根据以上理由,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援助。我们将向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朋友和盟国呼吁,请他们采取同一方针,并且同我们一样,忠诚不渝地坚持到底。
“俄国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让我们团结一心地打击敌人吧。”
丘吉尔对苏联政府所做的种种诅咒,谩骂,什么“残暴的大猩猩”,“很快会把俄国拖到野蛮的动物时代”,以及当阿斯奎斯的女儿问到英国对苏联的国策时,一句干脆的“消灭!”如此等等,都被他忘得干干净净了。
整整三个月,他已经对苏联说了满天的好话,大地上却没有留下一个真正的脚印。开战一个月后,英国和苏联就签订了对德战争的共同协定。然而,首相并不打算去兑现它。
丘吉尔的军事顾问们一致认为:俄国人不会再撑下去了。
斯大林最早的几封信语言激烈,毫不客气,就象是一个满身血污、军装撕成了一条条的前线军官,在坍塌的战壕中声嘶力竭地在电话上呼救一样。温斯顿·丘吉尔参加过南非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熟悉那些前线军官们的形象。
斯大林急切地需要第二战场,以减轻俄国人身上的压力:“德国人认为西部的危险只不过是(英国的)一种虚张声势。他们深信,西方现在没有打算,将来也不会开辟‘第二战场’,所以正在毫无顾忌地把所有的军队调到东方来。德
国人打算把他们的敌人各个击破:先是俄国,后是英国……
“我认为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本年内在巴尔干或法国某地开辟第二战场,从而使德国从东线调走三十到四十个师;与此同时,保证在今年十月初运交苏联三万吨铝,平均每月至少援助四百架飞机和五百架坦克。
“没有这两种方式的援助,苏联将不是被战败,就是被大大削弱,以致无法以它长期的实际军事行动,反击希特勒,援助它的盟国。”
丘吉尔什么也没有做。他顶住了斯大林的要求,然而,斯大林却顶住了希特勒在欧州所向无敌的狂潮。俄国损失了那么多土地、工厂、兵力和装备,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垮掉的残废人,却仍然象狮子一般作战,俄国永远是迷中之谜。
丘吉尔知道:人血不是水。早晚得给俄国人真正的支援,而不是连篇累续的空话。如果俄国之墙真正倒塌,希特勒腾出手来,再次把大兵云集海峡,英伦就不会再次化险为夷了。
一九四一年十月,英国代表比弗布鲁克勋爵和美国代表哈里曼前往战火纷飞的莫斯科,与苏联人签订了一系列的援助协定。确定了援苏的内容和方法。
接苏物资的路线有三条:伊朗铁路;太平洋航线;北极航线。
伊朗铁路从港口城市阿巴丹,经过风沙弥漫的高原和酷日如焚的戈壁,通往苏联土耳克斯坦边境城市阿什哈巴德,全长约一干五百英里,是一条美国人在本世纪初修的窄轨铁路。它的许多路段荒无人烟,整条铁路管理糟糕透顶,许多
设备失修,车站破败不堪,每天最多能对开四列火车。英国物资要用船经好望角绕整个非洲才能到伊朗港口阿巴丹。在苏联,这些军火还要经过高加索山区和顿河草原,才能抵达前线,同苏德战线的巨大消耗相比,它实在是杯水车薪,聊胜于无。丘吉尔计划把它改成双轨,把一些老掉牙的蒸汽机车换上马力大的内燃机车,再补充一些新车皮,使它的通过能力达到每天对开十二列车的水平。
希望不等于现实,整个了程最快也要在一九四二年秋天才能完工,他怀疑俄国人是否能挺到那时候。
太平洋航线是一条微妙的政治水道。苏联和日本有一个中立条约。两国又都是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的主要成员。日本同美英打仗,苏联与德国火拼。然而苏联船却从美国西海
岸装上军火,经太平洋战区,甚至穿过日本的宗谷海峡——这条海峡已经布了雷,到海参岚卸货,去打日本的盟友德国人。
它微妙之处在于双方心照不宜。但货运量很有限,而且要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才能投入前线。
只有北极航线最短,货运量最大,离苏联战线最近。
然而,这也是一条世界上风险最大的航线。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在绝密的帷幕下,一支代号为“德文郡”的特遣护航队,沿着险象环生的北极航线出发了。皇家海军航空母舰“胜利”号、“阿格斯”号、重巡洋舰“德文郡”号、“萨福克”号和六艘驱逐舰进行了强有力的护航。一路上居然平安无事。十天后,船队在苏联白海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卸货。六艘货船满载着吉普车、装甲车、反坦克炮和铝锭。苏联的起重机吊下了装有英国“旋风”式战斗机的条板箱。从“阿格斯”号上起飞的皇家空军151战斗机中队全部在摩尔曼斯克班卡机场着陆,英军飞行员把飞机移交给他们的俄国同行后,搭船返回英国。英国政府和
军界高度评价了“德文郡”行动的政治意义。但是,烽火连天的俄国战场每月要消耗五千辆坦克、一万门大炮和几千架飞机,这点“礼品”是没有实质作用的。
“‘德文郡’护航队披露出北方航线上最可怕的情景:从冰岛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二千二百海里水路上,流冰四伏,冰山绵延。海雾迷茫,敌情危险。任何失误都会招致沉船,而
遇难者在冰海中难以幸存,不出十分钟,他便会冻僵,半小时后,连上帝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了。
丘吉尔很谨慎地派出了一支又一支护航队,然而间隔时间既长,船数也很少,他怀疑斯大林的抵抗能力。丘吉尔想象得出:在俄罗斯辽阔无边的大地上,广表的森林,遍地的积雪,沼泽上结着冰,一支征服了整个欧洲的久经贯战的机械化纳粹军队,同一支共产党人指挥的红军浴血苦战。究竟谁胜谁负呢?
斯大林对丘吉尔这种坐山观虎斗的消极态度非常恼火:
“……我完全了解这方面的困难,也了解英国在这方面做出的牺牲,”斯大林的信中说,“但是,我有责任向你提出要求,请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物资及时运到苏联,这是我们前线极为需要的。”
够了。俄国的事够他伤神的了。他从心底里想看到德国和俄国两败俱伤,但表面上还得给斯大林军火让他继续打下去,而运军火就要损失英国的人、英国的船,而人和船是英国在战争赌博中最重要的筹码。现在,连罗斯福总统也催他援助苏联,并表示愿意提供美国水手和美国船。这个年轻的美国总统爱感情用事,他难道不知道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消灭资本家吗!
丘吉尔坐上扶手挎,把斯大林的信扎丢到抽屉里,开始随意翻阅着书桌上的大堆文件。一会儿,他就觉得看腻了, 因为几乎全是一连串失败的消息,远东也好,北非也好,大西洋上也好,都是敌人得手,盟军损失。他推开文件,从书
架上找了一本历史书,信手翻到马尔巴罗战争一章。马尔巴罗是英国历史上功勋最显赫的公爵,百战百胜,声震欧洲,他还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先祖呢!丘吉尔撰写过六卷本的“马尔巴罗传”,他处处以马尔巴罗为楷模,对这位伟人熟悉极了。每每读到他同法王路易十四的战争,丘吉尔总是激动不已。
这时候,首相秘书伊斯梅将军推门进来,告诉丘吉尔情报局长孟席斯爵士有要事来找。丘吉尔非常信赖孟席斯,立即接见了他。
“你好,斯图尔特将军,有什么消息吗?”
“丘吉尔首相,这里是刚从‘超级机密’机上破译的德国海军电报。”孟席斯爵士把一条很窄的电文放到首相的办公桌上,垂下双手,在一旁等待。
丘吉尔迅速看了一遍电文,凡是有关海军的事情,总是会引起前海军部长的浓厚兴趣。
“这么说,‘提尔匹茨’号已经到挪威了。为什么我们的情报人员没有及时发现这次调动?”
首相抬起他下垂的眼皮,在老人混浊的眼底里闪过一丝不安。
“它可能经过威廉一凯撒运河,而没有取道大贝尔特海峡,因此,我们在瑞典的特工没有发来报告。”
丘吉尔点上一支粗雪茄烟,陷入思考之中.他拿烟的手微微发抖,盂席斯将军熟悉温斯顿,知道他此刻非常激动。
当初围剿“俾斯麦”号时,他几乎用尽了全部心智。关于“提尔匹茨”号的电报,如同一支降亮的号角,将点燃温斯顿对海战的激情,他渴望家他的先祖马尔巴罗公爵那样,建立令世人瞻仰的功勋。
“谢谢你,斯图尔特将军。你的珍贵电报将拯救许多我们水手的生命。”
丘吉尔站起来,握了握孟席斯的手。在情报局长和首相长期打交道中,这种表示感激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要消灭这只孤独的狼。”丘吉尔补充道。
“如果我能为您做点什么的话,我将全力效劳。”孟席斯也为丘吉尔的决心所鼓舞。
“谢谢。我会去找你的。替我谢谢图林,给他一笔奖金。告诉这个怪人,为了他的思想和他的机器,英王陛下政府将愿意支付一切代价。”
孟席斯走后,丘吉尔又点燃一支雪茄。他开始用他敏感的思维,去猜度敌手的思维。希特勒把那么贵重的,德国唯一的超级战列舰派到远离德国领水的北极,其用心何在呢?
如果他坐在威廉街上那座大理石总理府中,选择了这么一个冒险的方案,会有什么动机呢?
他想,一定是北极航线被德国人发现了,希特勒打算切断这支越来越粗的海上血管。
这样,准备大大扩充的PQ护航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联想起德国海军不惜血本,把被英国困在法国布勒斯特港的“沙思霍斯特”号和“格柰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开出港口,一举突破英法海峡,调到北方,这两项行动不正是一个协调一致的海军计划吗?
北冰洋千古永恒的宁静被打破了。皇家海军必须和德国舰队主力在北极海决一死战。
关于挪威的知识,他很缺乏。他不了解那个领土狭长、人烟稀少、以海为生的北极国度。但是,为了盟国的利益,为了PQ护航队,为了最终打败希特勒,他必须把挪威重新当做一个重要的战场,两年前皇家海军曾在那里同德国海军作战一样,把舰队、把飞机、把情报人员派到挪威去。
他听到了冥冥之中战.神的召唤,他的决心变得异常坚定: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提尔匹茨”号消灭在挪威。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