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役 酷画 战舰 战机 陆军 人物 著作 游戏 别史 链接 更新 论坛
◎本文标题:与日军比较 ◎加入时间:2000.5.22
 
 
与日军比枪
  最早装备国军的步枪是八八式毛瑟枪的改进型—汉阳造,民国二十四年,国军开始大量装备民二四步枪,也即Kar98毛瑟卡宾枪,最先是中央军,随后其他部队采用,到抗战爆发,这种枪最多。这种枪在二战中,也是德军主要装备,其性能比日军的三八枪好;日军的三八枪是阎老西子及张大帅的部队装备,当时中国还生产其他枪械,但非主要装备。从总体上看,当时日军枪械技术水平稍低于中国,如日军的南部十四年式自动手枪卡壳问题到二战最后都没解决,常导致许多日军丧命和自杀不成,大家也许注意到连八路军都不爱用,而国军的各类毛瑟自动手枪,成了各种武装力量的抢手货;日军的歪把子不如国军的民二六轻机枪好用,后来日军都改装与民二六相似的九六式轻机枪;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弹板供弹,必须两人才能射击,且易卡壳,而国军的各类马克辛除需水冷外,可靠性好得多。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国军中大量装备了柏格曼MP18,美式汤坶逊冲锋枪及芬兰,丹麦的冲锋枪,这些型号二战中,一直是德、美军队的步兵装备,而日军直到二战末期才正式装备一百年式冲锋枪,总的生产数量仅三千余枝。可见从步兵枪械看,国军是不亚于日军的。至于数量,国军也是很大的,但国军中火力配备不合理。中央军机枪数量多,而非嫡系少,有的一个五千余人的军中,机枪仅十挺,有的一个团中,只有一两挺机枪;而日军基本上每小队有一到三挺轻机枪,每中队有一到三挺重机枪,火力上差距大,只部分中央军及军阀嫡系部队可有这种火力水平,这在国军中占不到五分之二。

与日军比炮
  中国的现代后装火炮制造始于清末,当时仿德之克鲁柏型及奥匈百禄型居多,时称克式山炮或野战炮,这些型号是一战的各列强主要装备。到民国时期,改进不少,称为民式火炮,如沪厂出的民十四式七五野战炮等,那时,也开始仿制日式三八式七五野战炮和大正一五零榴弹炮等。总之,抗战前夕,中国在生产和装备德,日,美,奥,英,俄等各国火炮,其口径为七十五轻型火炮居多。当时迫击炮和轻野战炮最适合中国道路情况。如,大多野炮为木制大直径轮毂,一来越障省力,二来便于人员推拉助力时把握,当时中国的炮兵主要靠人及牲口驮载和牵引。有一种加拿大产的七五炮,本是胶轮,但到国军中,很大部分改为大径木轮或铁轮,这种炮在二战中广被美英军中使用。国军的迫击炮多为英式斯托克斯八一口径,这也是英美军的装备,二十年代开始国内产。而日军的炮也多为七五口径,抗战前期野战炮以三八式为主,尽管有大口径炮,但在作战中运动不便,只在攻坚战及阵地战中使用过。日军的迫击炮种类齐全,最多的是五零口径的单兵迫击炮,俗称掷弹筒。由于中国战场日军行动快且分散,轻装炮兵应用最广。就此类炮兵装技术备水平看,国军也不比日军差。技术水平虽相当,但炮兵运用及装备上相差很大。日军有的中队都有掷弹筒,大队一级有迫击炮达九门,联队有一野战炮中队六至八门,旅团除各联队炮兵外还直辖有较重(中间乱码)有炮兵。用炮轰掉火力点后再冲击,国军在抗战前期做不到,而日军可以,这就是日军在战斗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日军比兵
  国军的部队兵是抓来的,所以中国有抓壮丁的说词;日军士兵是招来的,殖民地籍士兵部分是抓来的。国军的兵很多不明白为何而战,为谁战,部分有爱国的狂热;日军的兵大多有为天皇卖命的狂热。国军士兵受中庸的文化的熏淘,明哲保身思想根深地固,大多各方面素质差,至今国人在歹徒面前还畏缩不前,其实国人怕死的程度可能甚于美国人;日军有武士文化的熏淘,尽管怕死,但屈辱会使生不如死,逼迫他们为免屈辱而自寻死路。国军不重训练,情急中抓来壮丁套上军装就是兵;日军士兵久经训练,而且训练极严酷。
  中国不可能练出日本兵,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没有日本那些东东,国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伤亡30%时,就会严重失去战斗力,军官伤亡达50%时,多数部队会解体,大多士兵缺少战斗主动性;日军中,多数部队伤亡达80%后,仍旧激烈顽抗,大多士兵有很强的主动战斗精神,有的日军士兵在没有任何支援和指挥下,自发的攻击。
  因此,国军要彻地战胜日军必须以火力和武器的绝对优势才有胜算,学美军的法子,而抗战前期没法做到,因此必有一败涂地的开端。

与日军比飞机
  抗战中的中国空军远远比不上日本空军,日军是为远大的战略目标设立空军,而中国还谈不上,空军在中国是摆设,从蒋夫人担任空军司令来看就知,幸亏是名誉上的。
  抗战前期,中国空军飞机来自多个国家,有俄制伊15、美制霍克III双翼战斗机,伊16是抗战前国军最好的战机,它是下单翼,且起落架可收放,飞行速度较日军当时的战斗机快,这种优势直保持到日军的中岛一式和三菱零式战斗机出现。以上三种是当时国军的主力战机,它们也是二战开始时的苏军主力战机和美海军在列战机。轰炸机有美制马丁B10和苏制斯波2,德制亨克尔111双发轰炸机,有意大利的马基尼三发轰炸机,这几种飞机都是二战前期各国的制式装备,尤其是德制亨克尔111双发轰炸机在二战中一直是德军主力轰炸机;当时国军还有美制若斯罗普2E及A12攻击机,在沪淞会战时,空军英雄沈崇海就是驾的A12;此外在国军中,还有少量的P26战斗机和老式的霍克二等战斗机。
  日军在抗战开始时的主力战斗机是中岛九七,川崎九一,三菱九六,除川崎九一外都是下单翼,且中岛九七是全封闭的座仓,可在高空活动,但它们都是固定式起落架,飞行性能与国军的伊16和霍克III相近。日军还有一些中岛和三菱产的双翼战斗机,但应用不广;日军的轰炸机主要是三菱九三式和三菱九六式陆攻机,后来很快出现了中岛式双发轰炸机。
  日军的轰炸机担负的战述和战略任务是双重的,战争中能在对地支援中看到日军的轰炸机也能在对后方城市空袭中看到。
  日军的战斗机单翼的多,性能好于国军的俄制伊15及美制霍克III双翼战斗机,但稍逊于国军的伊16;日军的战斗机装两挺7.7机枪,国军的装两挺7.62或7.9机枪;日军战斗机在飞行员背头装有少量装甲,国军的美制飞机有几大块装甲;国军轰炸机都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日军的除九三式外也都如此,九三式是日军的鸡肋,日军的爆击机天王就是驾九三式轰炸机被国军击落殒命的;国军的俄制伊16虽一时好过日军,但数量太少,大量的是霍克III双翼战斗机,日军相反,川崎九一双翼战斗机少量,性能好于霍克III的中岛九七和三菱九六数量大;抗战前期国军在日军没有集中起大量的战斗机时,还能与之抗争,战斗形式是以截击日军轰炸机为中心展开空战,因此在空战中,国军常采用游击战术,使日军战斗机防不胜防,国军常能得手击落日军轰炸机;当日军集中起大量的战斗机且零式和中岛一式出现后,日军基本上消灭了国军空军,直到能与零式战机对抗的美制P40战斗机援华和飞虎队到来后,这种情况才渐改。
  国军空军在抗战前期实际作用不大,没能多少作为,因为国军空军是摆看的,飞行员来自各处,远没有经过日军那样的严酷训练,在平时和战时常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一些有击落日机记录的飞行员就是这么殒命的,战斗中排上一字长蛇阵与敌空战的怕只有中国这一家,国军空军战果是微不足道的,但勇气可嘉,蒋夫人养的空军娇骄二气也非完全无用,若有制空权,国军可能不会败得如此狼狈。

与日军比战术
  国军的步兵战术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散兵线式战术为主,防御时,强调战线的纵深和连续,要求是部队整体的协调性好,有不可逾越的地形掩护侧翼;一般在最前沿部署步兵,很多情况下有数条散兵线,在后是预备队和炮兵,最后是督战队,因为国军士兵素质差,要防止不战而逃;一旦防线瓦解,再想组织逃散中的队伍是不可能的事;国军的火力基本是平均分布在正面,步兵要为保持战线的连续而努力战斗。进攻时,采取多层散兵队形,在己方火力掩护下攻击。日军防御时采取的是围绕保卫火力点战斗的战术,他们以远射程的火力杀伤敌方,以步兵保证火力点不受敌方直接攻击,由于日军的炮兵及机枪远多于国军,他们的防御可以很牢固,国军进攻常遭重创。
  最值得注意的是日军的进攻战术,由于日军士兵军事素质高,他们的单兵战力很强,往往能轻装透过一般认为不可逾越的险峻地形,在国军背后发动突袭,在沪凇战役,武汉会战等大战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是缅甸战场,当撤退的国军精锐通过野人山原始深林后,士兵非战斗死亡极多,部队基本瓦解,而日军同样也没有多少给养却通过了野人山还可发动攻击。在进行追击时,日军往往派出便衣人员先期混入撤退的老百姓中,伺机造成混乱,阻塞交通,破坏通讯,消灭国军殿后的爆破队等,这在最后向黔桂进攻的行动中最明显。日军在进攻国军阵地时,一般是潜到国军阵地百米左右,再突然发动冲击,有时甚至达五十米内,偷袭是日军的一大战术特点。
  国军火力弱,一旦日军近距突袭就很难压住其势头。当然国军也采取过一些有效办法,如,大量以手榴弹反击,一来可以弥补面杀伤的火力不足,二来可在前沿造成日军冲击的延误,为步枪火力赢得时间,这种手榴弹战法对日军的印象很深,但在进攻中不行,没人能扛得动那多。此外,由于日军的步兵有大量的火炮,他们常用火炮远距离摧毁国军的前沿火力点,或是用狙击手杀伤国军机枪手指挥官等,一旦国军防线失去了火力点,日军的攻击就很容易奏效。国军一般有两条以上的战壕阵地,但往往不是被日军背后逆袭,就是被前面逃下的溃兵冲垮,直到解放战争,国军都没有主动形成袋形防御阵地的习惯。

与日军比战略
  日军的战略目的很明确,就是建立在东亚的绝对势力,中俄是其最大的绊脚石。日本的对外扩张的需求是极迫切的,向南,只要守住马六甲,龙目海峡一线,就能控制大片的地区,日本明白中国无力与之竞争,而苏联主要利在欧洲,远东地区苏联要插手也不会捞到好处,因为此时的富饶的东北已是日本领地了,再有就是中原和印度支那和南洋地区,这些对苏联太远了;剩下的就是英法美了,英法可等待时机,收拾他们不难,尽管英法舰队强大,但日本帝国海军可以全力以付,远远超过英法可调动的海军力量,日本帝国海军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对日本来说唯太平洋对面美国难对付,要对付美国首先要保证维持战争的供应线畅通,这供应线就是从南洋,东南亚到日本,从东北到日本,从中国大陆到日本,这三条供应线中,两条在中国本土,一条在中国领海或邻近,可见中国对日本的地缘重要性。两条在中国本土的供应线不必当心美国直接攻击,海上那条很危险,为保障海上供应线,必须在中国沿海部署兵力,这样日本可以依托绵恒的大陆,与美军作战,摆脱孤岛地理的不便。日军作战的顺序是:将国军主力赶出中国大陆沿海重要港口,控制中国资源产地,一来获得资源,二来保障供应线,三可建立沿大陆的支持点消除由陆向海的威胁,在这点上,无论中国军民如何抗击,日军做得较成功,直到抗战后期,大陆方向都没有威胁到日军的海上交通线,直到四五年,日军势弱,美军也只有潜艇进入东海和南海;其次,是清除掉点状分布的英法美据点,形成日军可任意驰骋的净空间,这点日军也成功了。日军想形成一个以日,华,印度支那,缅甸,南太平洋诸国,马里亚纳为外环的圈,一些日军军官想向苏联方向形成缓冲带,发动了诺门坎战役,结果失败,日军上层也是不支持的。而中国战前许多年都忙于内战和肃共,蒋介石一直没有牢固三北地区的控制,苏联倒是离得近,因此联俄可对北方军阀形成背压,好在军阀都还不亲苏!蒋介石也看到了日本的威胁,为防已盘居东北的日军南下切断与苏联的联系,又防苏联的不介入,蒋也加紧联美,中国的战略只是自保,借他人之力制肘日本,最后遏制战略落空了。

与日军比较的后记
  写了这多,大伙也能看出中国当时的毛病在何处。一个民族以自己的价值观去对待问题不一定会成功,大清的外交史就能看出;同样,侵略者不一定会失败,如满清王朝的建立,关键是对文化差异的正确认识和容纳,日本也败在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世。我们总在说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难道我们的人就一定比别人行?抗日战争的情况来看这点并不乐观,我们把人的因素建立在某些虚妄的假设上了,这种虚妄的假设至今还影响我们,还成为我们自甘落后的最好慰籍,之所以在后来许多次战争中我们总是人的代价巨大,及大量建造落后装备等等都是自以为我们的人就一定比别人行。许多年前,我们动辄要去解放全人类等,耽误了多少时间多少人,这种虚妄误国误人非浅!
  国人最不善于总结教训,同样的亏吃上多次也无改悔,几十年来,大众回顾抗战,不是神彩飞扬胡吹乱侃,就是伤心落泪义愤填膺,有多少有用的检讨与反思?只愿说胜事,不愿言败绩,尽管败多胜少。小时候我还以为土八路打沉了所有的日本航空母舰哩。
 
 
 
© 2000燃烧的岛群 http://www.biku.net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和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