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风云
作者:周明
Email :zmgym@online.sh.cn  
2000年7月
上一页

空袭帕尔米港
  1942年3月3日,马耳他英军航空兵出动16架“惠灵顿”轰炸机空袭意大利帕尔米港,击沉1艘运输船,击伤5艘驱逐舰和8艘辅助船只。

英军“水中女仙”号巡洋舰被击沉
  1942年3月9日,英国海军根据有一艘意军巡洋舰受伤的不确实情报,命令亚历山大的B编队3艘巡洋舰和9艘驱逐舰出海将其消灭,同时接应从马耳他出发的“埃及女王”号巡洋舰和“金斯顿”号驱逐舰返回亚历山大。
  意军发现英军舰队出海,随即出动鱼雷机和轰炸机进行攻击,但没有取得战果。
  3月11日,德军潜艇U—565号在索拉姆岛以北海域对B编队进行了鱼雷攻击,一举击沉“水中女仙”号巡洋舰。

第二次锡德拉湾海战
  1942年2月马耳他英军在德意军严密海空封锁下,几乎已是弹尽粮绝,而英军在地中海的海军兵力又损失严重,已没有战列舰和航母,情况异常危急。直到3月,英军从其他战区调来的“百眼巨人”号和“鹰”号航母抵达直布罗陀,又将30架“喷火”战斗机增援马耳他,加强了英军在地中海的实力。在兵力得到加强的情况下,英军决定组织新的补给运输行动,以扭转马耳他的不利局面。
  3月20日,英军以4艘运输船、1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护航运输船队,从亚历山大前往马耳他。维安少将指挥3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遂行海上掩护。另派出7艘驱逐舰在北非托普鲁克附近海域担负反潜巡逻,以保证船队航行安全。同时还在地中海配置了6艘潜艇,监视意军舰队动向,并保护船队侧翼安全。而驻马耳他的K编队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各1艘,前往接应。北非战场的英军第8集团军也于3月21日发动局部攻势,以牵制、分散德意航空兵力。
  3月21日,驻直布罗陀的英军H编队出海,向马耳他运送“喷火”战斗机,以进一步加强马耳他的航空力量。
  同一天,意军潜艇发现了英军船队和掩护舰队,意大利海军随即出动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由伊亚金诺上将指挥,前去截击。意军舰队一出航,就被监视的英军潜艇发现,英军船队根据潜艇的报告,将航线向南改动,以避开或推迟与意军舰队的遭遇。
  22日上午,德意空军不顾天气恶劣,仍向英军船队发动攻击,不过没有收获。下午,意军舰队在锡德拉湾北部海域与英军船队遭遇,英军船队指挥官命令运输船向南规避,护航的驱逐舰一部分在意军舰队与运输船之间施放烟雾,掩护其他舰只撤离,一部分则冒着意军猛烈炮火,直冲过去实施鱼雷攻击,可惜发射的鱼雷无一命中。天黑后,意军考虑到雷达性能不及英军,夜战不占优势,便主动撤出战斗。此战意军无一军舰损伤,英军则损失惨重,3艘驱逐舰遭到重创,还有3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被击伤。4艘运输船在海战中虽然在护航军舰的全力掩护下,没有损失,但海战延误了驶抵马耳他的时间,使其无法借助夜色掩护抵达马耳他。23日天亮后,运输船在马耳他以南海域遭到了德军飞机的攻击,1艘被击沉,另1艘重创搁浅,“萨思沃尔德”号驱逐舰前去救援,又误入雷区触雷沉没。
  英军3艘运输船历经磨难驶抵马耳他,却在港口卸载时连续两天遭到德军飞机的集中轰炸,均被击沉,船上所载物资的2.6万吨,只有5000余吨卸到岸上。
  英军在海战中受伤的“哈沃克”号驱逐舰在马耳他经过紧急抢修,返回直布罗陀的途中被意军“阿拉达姆”号潜艇击成重创,搁浅后无法挽救而自沉。

英军“曙光女神”号巡洋舰突破德意军海空封锁
  英军驻马耳他K编队中的“曙光女神”号巡洋舰1941年12月19日触雷受伤,驶回马耳他抢修又遇德军飞机多次空袭,舰体多处中弹,为避免被德军飞机炸沉,将弹孔用损管器材进行简易堵塞后于4月8日在1艘驱逐舰的护卫下,离开马耳他返回直布罗陀。途中又先后遭到意军31架次、德军12架次飞机的攻击,奇迹般平安驶回直布罗陀。——战后,作为英国赔偿在战争中征用的中国船只于1948年交付中国,改名为“重庆”号,成为中国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1949年2月,“重庆”号巡洋舰官兵发动起义,将该舰开往东北解放区的葫芦岛,5月在国民党空军狂轰滥炸下,被迫自沉。

“历法”行动
  4月中旬,英国空军副司令阿瑟•特德中将(他在后来的西西里岛登陆战中担任盟军空军司令,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担任盟军副总司令,军衔也升为空军上将)不顾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抵达马耳他视察,他发现马耳他岛上可以使用的战斗机只剩下6架“飓风”,高射炮每天每门炮只有15发炮弹,防空力量极其单薄。由于德意军的海空封锁,岛上物资奇缺,粮食匮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鉴于马耳他在地中海战区的重要战略地位,英国决定向马耳他运送战斗机,以抗击德军空袭,使马耳他能坚持下去。此次行动美军舰艇首次参加,与英军舰艇组成了联合编队——W编队,由丹尼尔海军准将指挥,作战代号“历法”行动。
  W编队包括美军航母1艘、驱逐舰2艘,英军战列舰1艘、驱逐舰4艘。于4月14日从英国格里诺克起航,19日到达直布罗陀,英军从驻直布罗陀的H编队中抽调出2艘巡洋舰加强W编队。4月20日,编队驶入地中海西部海域,随即从美军“黄蜂”号航母上起飞了47架“喷火”战斗机,转场前往马耳他。其中46架顺利在马耳他降落。但德军无线电侦听中队通过窃听破译英军无线电,清楚掌握了英军这次行动,甚至连“喷火”战斗机到达的时间都了如指掌。“喷火”战斗机才落地20分钟,德军飞机就蜂拥而至,对战斗机着陆的塔卡利机场进行了猛烈轰炸,英军措手不及,一下就有30架“喷火”被炸毁。

乔治十字勋章
  至1942年4月底,马耳他的困境依然没有缓解,岛上军民由于德意海空军的严密封锁,物资供应几乎断绝,还要躲避德意军夜以继日的空袭,生活极其艰难,但他们没有屈服,依然在战斗!为了表彰马耳他军民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和对战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于4月24日授予马耳他岛全体军民乔治十字勋章,这是英国对于非军人在极端困难情况下所表现英勇行为的最高奖励,也是这种勋章唯一一次授予集体。

英军补给努力
  进入1942年5月,德军由于在苏德战场上逐渐陷入不利,第2航空队有三分之一的飞机被调往苏德战场,对马耳他的大规模空袭有所放松,但海空封锁仍未解除,德意军以潜艇、鱼雷艇在马耳他周围海域进行严密监视并布设水雷。为解决马耳他物资奇缺的燃眉之急,英军只得以飞机和潜艇运送最急需的物资。
  5月6日,英军“奥林匹斯山”号潜艇在向马耳他运送物资时触雷沉没。
  但是飞机和潜艇的物资运送量非常有限,5月8日英军便派“威尔士人”号快速布雷舰满载马耳他急需的高射炮炮弹随着一支航母编队进入地中海,5月9日脱离编队单独向马耳他驶去,一路上突破德意海空军的封锁,终于在5月10日抵达马耳他。舰上所载物资卸完后,“威尔士人”号连夜返回,借着夜色掩护安全回到直布罗陀。而航母编队中的美军“黄蜂”号和英军“鹰”号航母起飞62架“喷火”战斗机飞往马耳他,英军吸取了4月20日的教训,飞机一落地就被拖进掩体,并立即加油加弹,很快做好了出击准备。
  英军被这一行动的成功所鼓舞,5月11日派出5艘满载物资的驱逐舰从亚历山大出发,前往马耳他。在克里特岛以南海域被德军侦察机发现,英军考虑到接下去驱逐舰编队必定会遭到德意海空军的全力围攻,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便取消补给行动,命令驱逐舰返航。返航途中仍然遭到了德军飞机的集中攻击,有3艘驱逐舰被击沉。
  5月,英军驻直布罗陀的H编队多次出动航母向马耳他运送飞机,至5月底,先后约有150架“喷火”战斗机和“英俊战士”战斗机抵达马耳他,大大加强了马耳他的航空力量。

“鱼叉”与“雄壮”护航行动
  由于马耳他在德意军海空封锁和大规模空中打击下,岌岌可危,英军对地中海中部的控制权逐渐失去,对意大利至北非的海上运输威胁越来越小,使得德军非洲军团从1942年2月至5月获得了包括200辆坦克在内大量的物资补给,因此德军非洲军团于5月26日发动了攻势,势如破竹,6月20日仅经过十四小时的战斗就攻占了英军在1941年坚持了九个月之久的托卜鲁克要塞,并缴获了足够三万人使用一个季度的物资和宝贵的一万吨燃料,7月德军先头部队已经推进到距离亚历山大只有120公里处,驻亚历山大的地中海舰队甚至开始做撤离的准备,盟军在地中海的局势极其不利,为扭转这一局面,北非英军强烈要求尽最大努力切断意大利至北非的德军海上运输,此时马耳他尽管已经拥有一支规模不小的航空兵,但飞机所使用的燃料和弹药短缺,难以承担破交任务。因此英军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运输行动,向马耳他运送粮食、弹药和燃料。
  英军计划从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几乎同时派出运输船队,从直布罗陀出发的船队代号为“鱼叉”,从亚历山大出发的船队代号为“雄壮”,为加强对护航运输船队的掩护,英军决定从本土舰队抽调舰只对“鱼叉”船队进行护航,而“雄壮”船队的护航掩护则由地中海舰队负责。英军同时组织两支运输船队的目的在于分散德意军的破交兵力,根据德意军在地中海的兵力情况,英军认为如果要同时攻击两支船队,那么护航运输船队本身的护航掩护兵力都能占据一定优势;如果德意军集中兵力攻击一支船队,那么另一支船队就能安全到达。考虑到为了更好发挥马耳他航空兵的空中掩护和船队到达马耳他之后的船只停泊、卸载事宜,“鱼叉”比“雄壮”提前一天到达。英军作战计划周密,在船队出发前,组织空军对西西里岛、萨丁岛、北非和克里特岛的德意军机场、港口进行了压制性空袭。并规定当两支船队同时需要空中掩护时,应优先照顾没有航母的“雄壮”船队。空中反潜由驻马耳他的一个反潜机大队和驻埃及的四个反潜机大队共同承担。为及时发现意大利海军的活动,英军在意大利海岸部署了13艘潜艇,进行密切监视。
  “鱼叉”船队由4艘运输船、2艘油船、1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4艘扫雷舰和6艘摩托扫雷艇组成,哈代海军上校任船队司令,船队中的扫雷舰和扫雷艇将伴随船队进入马耳他,以加强马耳他消耗殆尽的扫雷舰艇。柯蒂斯海军中将指挥W编队的2艘航母、1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1艘快速布雷舰担负掩护。
  6月5日船队从英国本土出发,6月12日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13日被意军侦察机和潜艇发现,当天下午意军就从萨丁岛派出了2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前去拦截。后2艘驱逐舰因故中途返航。
  6月14日清晨,船队进入了萨丁岛意军航空兵作战半径,从上午开始就遭到意军20架鱼雷机和10架轰炸机在20架战斗机掩护下的连续攻击,英军航母舰载机奋力迎战,终因寡不敌众,未能阻止意军飞机的攻击,1艘油船被击沉,“利物浦”号巡洋舰被击伤,离队返回直布罗陀。
  14日傍晚,船队驶入西西里岛德军航空兵作战半径,德军鱼雷机和轰炸机协同攻击,英军舰载机拼死厮杀,船队规避得当,总算逃过一劫,没有遭受损失。
  14日二十一时三十分,船队到达邦角海域,按照英军规定,掩护舰只和部分护航军舰掉头返航,船队则在部分护航军舰护卫下沿突尼斯海岸向马耳他航行。
  15日六时许,船队到达班泰雷利亚岛以西约55公里海域,接到侦察机报告,前方约30公里处发现意军巡洋舰2艘、驱逐舰5艘。船队司令哈代立即命令部分驱逐舰上前迎击,其余护航军舰施放烟雾掩护运输船向南规避,双方发生了激烈战斗,英军2艘驱逐舰被击伤。而德军8架轰炸机乘火打劫,攻击了没有任何保护的船队,击沉了1艘运输船。
  八时许,意军军舰因烟雾弥漫,失去目标而停止战斗。
  不久船队得到马耳他战斗机的空中掩护,击退了再次来袭的德机。但当第一批战斗机因燃料耗尽而返航,第二批战斗机还没有到来的空隙,德机又乘机对船队进行了攻击,重创2艘运输船。哈代认为意军舰队随时可能前来,德军飞机也可能再来,便下令重创的2艘运输船自行凿沉,2艘未受伤的运输船则以最高时速驶往马耳他。
  十四时三十分,意军飞机击沉了在海战中受伤而掉队的1艘驱逐舰。
  天黑前德军轰炸机还进行了两次空袭,均被马耳他战斗机击退。
  十五时三十分,马耳他K编队出海接应的军舰与船队会合,一同驶入马耳他,但就在进入港口时,部分船只将进港航道搞错,误入雷区,有1艘驱逐舰触雷沉没,1艘驱逐舰、1艘扫雷舰和2艘驱逐舰受伤。
  “鱼叉”船队付出了沉运输船4艘、驱逐舰2艘,伤巡洋舰1艘、驱逐舰3艘和扫雷舰1艘的巨大代价,总算部分完成了任务,有2艘运输船到达马耳他,卸下了约1.5万吨物资。
  “雄壮”船队由11艘运输船、12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和2艘扫雷舰组成,由8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进行海上掩护,还有40架飞机提供空中掩护。为迷惑敌方,英军还在旧靶船上安装木头假炮,以伪装成战列舰。此外英军还煞费苦心以4艘运输船、1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佯动运输船队,在“雄壮”船队出发前六小时出海,一直航行到托卜鲁克再返回,目的就是诱使意军舰队提早出海,消耗其燃料,并便于英军组织力量攻击。为隐蔽起见,英军11艘运输船分散安排在亚历山大与贝鲁特之间的港口装载。
  6月11日,佯动船队出海,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随后,“雄壮”船队按预定时间起航。12日晚德军侦察机发现船队,并随即实施攻击,击伤1艘运输船,该船后被拖往托卜鲁克。
  13日,1艘运输船因故障航速跟不上船队,只得返回,这样船队就只剩下了9艘运输船。当晚,德意空军不断组织飞机在照明弹光亮下进行攻击,但没有战果。
  14日,船队驶出英军在埃及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后,先后遭到德军七个波次共计约60架次的猛烈攻击,被击沉击伤运输船各1艘。日落前,英军侦察机发现西北方向出现意军6艘鱼雷艇,随即引导4架战斗机前去攻击,但遭掩护的德军战斗机拦截。天黑以后,德意军以飞机投掷照明弹,保障飞机、潜艇和鱼雷艇接连实施攻击。
  当天下午,意大利海军主力计战列舰2艘、巡洋舰4艘和驱逐舰10艘从塔兰托起航,前来截击英军船队。英军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在得到侦察机发现意军舰队的报告后,命令船队先继续向西航行,于15日二时掉头东返。继续西行的目的是将意军舰队引入马耳他航空兵作战半径,组织航空兵对其实施攻击。
  15日二时,船队开始东返。三时许遭到德军鱼雷机的攻击,1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巡洋舰被击伤。几乎在同一时间,意军舰队遭到了英军从马耳他起飞的4架鱼雷机和9架轰炸机的攻击,有1艘巡洋舰被重创,失去航行能力。接着英军有3艘潜艇先后发现并攻击了意军舰队,击沉意军已被重创的那艘巡洋舰。英军从埃及起飞8架美制B—24重轰炸机和12架轰炸机于九时许攻击了意军舰队,击伤战列舰1艘,英军损失飞机2架。但意军舰队仍继续追击英军船队,一直到十六时才转向西北返航。原来在出发前,意大利海军总部曾明确指示如果在十六时仍未与英军船队接触,为避免夜战返回皮洛斯海域待机,等次日天亮后再出击。
  坎宁安获悉意军舰队返航,判断意军舰队是返回基地,随即命令船队中4艘航速较快的运输船由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护送,以最高时速连夜向马耳他航行,但船队司令报告护航军舰由于连日战斗,所携带的弹药已经消耗三分之二,剩余的弹药根本无法应付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继续强行向马耳他航行,会遭到更大损失。坎宁安只得命令取消运输计划,船队返回亚历山大。
  返航途中,船队遭到了德军飞机和潜艇的袭击,被击沉巡洋舰和驱逐舰各1艘,伤巡洋舰2艘。
  英军飞机和潜艇也还以颜色,攻击了正在待机海域过夜的意军舰队,击伤战列舰1艘。
  16日上午,意军舰队返回塔兰托。当晚英军船队也回到了亚历山大。“雄壮”行动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英军付出了沉运输船2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3艘,伤运输船2艘、巡洋舰2艘和驱逐舰1艘惨重损失,却没有1艘运输船到达马耳他。
  意军在此次破交作战中,沉巡洋舰1艘,伤战列舰2艘。
  尽管英军此次运输行动损失巨大,又没有完成预定的运输任务。但随着苏德战场德军战局的恶化,英美对德国本土战略轰炸的加强,德军在地中海的航空兵被陆续调往苏德战场和本土,而英军在美军的援助下,在地中海的航空力量逐步得到壮大,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使得马耳他的危机逐步缓解。

第三次空中战役
  1942年夏季,北非战场逐渐稳定,双方形成了对峙。为了保障海上运输,使非洲军团的补给畅通,凯塞林于7月发动了对马耳他的第三次空中战役,企图进一步压制其海空力量。
  然而此时的马耳他已与几个月前相比,是天壤之别了。2月初,马耳他航空兵只有30余架飞机,现在仅战斗机就有150余架,德军的空袭遭到了顽强抗击,在两周时间里,德军损失了44架飞机,几乎占其在地中海地区飞机总数的20%,如此巨大的损失是德军无法承受的,因此德军的空中突击只得草草结束。

大逆转
  至7月底,英军在马耳他的飞机已增至260架,对抗德意军,已经是绰绰有余,至此,马耳他的战局发生了大逆转,向着有利于英军的方向发展。马耳他历时将近半年的悲壮保卫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第五阶段:1942年8月以后
  
至8月底,英军在马耳他的飞机已达近300架,还能得到北非沙漠航空队2000余架飞机的支援,1943年初在地中海地区,英军作战飞机总数超过3000架。而德军由于苏德战场日益紧张,被迫在1942年秋季从驻扎在西西里岛的第2航空队抽出4个航空兵大队调到苏德战场,至1943年1月,轴心国方面在地中海的作战飞机数量降至德军1220架,意军515架,双方在地中海地区航空力量的对比更加不利于德意方面。英军也就逐渐夺回了马耳他的主动权,进而掌握了地中海中部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从1942年12月起,英军在马耳他常驻有3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和12艘潜艇,对德意军的海上运输构成了极大威胁,1942年11月,轴心国前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为26%,12月损失增至52%,1943年1月和2月,损失均在50%以上,船舶损失也非常巨大,仅1942年最后两个月,就被击沉106艘,损失的吨位总数17.8万吨,德意非洲军团每月15万吨的物资需求量,只能勉强达到8万吨左右,使非洲军团的处境日渐恶化。

“支座”行动
  为了彻底解除马耳他的物资补给困难,进一步发挥马耳他在破坏德意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的作用,英军于8月中旬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护航运输行动,代号“支座”。
  护航运输船队由14艘万吨级运输船组成,警戒兵力为X编队的4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船队司令为伯勒海军少将。掩护兵力为西夫雷特海军中将指挥Z编队的4艘航母、2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其中“暴怒”号航母负责向马耳他输送飞机。
  为保障运输行动的顺利实现,地中海舰队在护航运输船队出发的同时出海,炮击意军罗德岛,作为佯动,以牵制分散德意军破交力量。还在地中海配置了8艘潜艇,严密监视意军舰队动向。
  意军察觉英军企图后,向地中海增派潜艇,并积极组织航空兵备战。考虑到缺乏燃料,以及缺乏足够的空中掩护,意大利海军决定不出动耗油量大的战列舰,只以轻型水面舰只和潜艇组成五道封锁线,第一道以7艘潜艇配置在巴利阿里群岛与突尼斯之间海域;第二道以11艘潜艇展开于邦角海域;第三道则在邦角航道上布设水雷,形成雷障;第四道以18艘鱼雷艇埋伏在邦角与班泰雷利亚岛之间海域;最后在班泰雷利亚岛以南海域部署3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德意军企图在航空兵协同下,利用前四道封锁线尽量削弱英军船队,最后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编队将船队残部全歼。德意军共准备投入在西西里岛和萨丁岛的作战飞机784架,其中德军飞机约200架。
  8月10日,护航船队从直布罗陀起航,地中海舰队的佯动舰队也同时从塞得港出海。
  11日,船队一进入意军飞机作战半径,就从航母上起飞战斗机负责空中掩护,并始终在空中保持至少4架战斗机巡逻警戒。午后,“暴怒”号航母按计划起飞38架“喷火”战斗机飞往马耳他,随后“暴怒”号就在警戒船只护卫下返回直布罗陀。十三时许,德军U—73号潜艇突破船队的警戒,向“鹰”号航母连发四条鱼雷,将其一举击沉。二十时四十五分,德军36架轰炸机和鱼雷机前来攻击,由于天色已黑,舰载机无法起飞迎战,船队全靠各舰高射炮来抗击,由于船队队形严整,防空火力密集准确,击落德机8架,粉碎了德机的空袭。“暴怒”号在返航途中,警戒船只于夜间击沉了意军“达格尔布”号潜艇。
  12日九时许,船队到达萨丁岛以南海域,德意航空兵近200架的大机群蜂拥而至,英军舰载机全力迎战,击退了大队飞机,零星飞机突入船队上空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十二时,德意军约70架次飞机再次实施攻击,在英军舰载机抗击下,毫无收获。十三时许,德军轰炸机群第三次来袭,1艘运输船遭到重创,傍晚时分再遭空袭终被击沉。“胜利“号航母也被一枚炸弹命中,幸未爆炸才避免更大损失。德军飞机在接下来的攻击中以”胜利“号航母为主要目标进行了多次集中攻击,均未得逞。在这一轮空战中,英军损失飞机12架,德意军损失飞机高达58架。
  十六时,船队驶抵邦角西北海域,遭到意军潜艇围攻,但意军潜艇发射的鱼雷都被规避过去,反倒损失1艘潜艇。
  十八时三十分,意军出动了约100架次大编队机群进行攻击,“无敌“号航母连中三枚炸弹,引起大火,被迫将舰载机转移到“胜利”号航母上,“预见”号驱逐舰也在空袭中被击沉,意军则有30余架飞机被击落。
  十九时,船队到达邦角海域,掩护舰艇返航。船队随即进入突尼斯海峡,由于海域变得狭窄,船队的队形由原来的四路纵队改为两路纵队,意军潜艇乘其队形变换之机进行了鱼雷攻击,船队旗舰“尼日利亚”号巡洋舰和“开罗”号巡洋舰、“俄亥俄”号油船先后被击伤,“尼日利亚”号在驱逐舰护卫下返回直布罗陀,“开罗”号则因伤势越来越重而自沉,“俄亥俄”号仍坚持随队航行。船队司令伯勒少将由于旗舰受伤返航,只好临时改以“阿善提”号驱逐舰为旗舰,这一改动,给船队的指挥和通信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十时,德军又有20架轰炸机借助夜色掩护前来攻击,英军航母已经返航,失去了舰载机的空中掩护,被击沉2艘运输船,还有1艘运输船遭到重创而掉队。
  二十一时许,英军又有1艘巡洋舰遭到意军潜艇的偷袭,幸亏伤势较轻。此时,英军船队还有17艘舰船,其中只有2艘运输船、2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还保持着队形,其他船只则因伤掉队,在后面跟进。
  已经返航的掩护编队司令西夫雷特海军中将得知船队处境困难,立即从掩护编队中抽调1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全速东进前来支援。
  午夜过后,意军鱼雷艇对掉队的运输船进行了多次袭击,先后击沉4艘掉队的运输船。
  13日五时,增援的3艘军舰赶上了船队,此时船队中只有3艘运输船、2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保持队形,其他军舰有的在搭救沉没船只的落水船员,有的在为掉队的运输船护航,
  13日中午,德军飞机两次来袭,又有2艘运输船被击沉,因伤掉队的油船“俄亥俄”号再次被击伤,但还未沉没,仍在蹒跚地向马耳他航行。
  中午过后,船队进入了马耳他战斗机作战半径,得到战斗机有效掩护,德意飞机的多次空袭均被击退。
  14日十六时,船队与马耳他的接应舰艇会合,伯勒将船队中仅存的3艘运输船交给接应舰艇,自己率领2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掉头返航。
  十八时,在接应舰艇的护航下,3艘运输船终于历经磨难,冲破德意海空军的重重阻截驶入马耳他。
  15日,因伤掉队的“俄亥俄”号油船和“布里斯班尼斯塔”号运输船艰难地到达马耳他。
  此次护航行动中,英军有9艘运输船、1艘航母、3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被击沉,多艘舰船负伤。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毕竟有5艘运输船抵达了马耳他,缓解了马耳他物资紧缺的困难,尤其是“俄亥俄”号油船所运载的航空燃料,保证了马耳他的航空兵的作战需要,使切断意大利至北非的海上运输成为可能,也为北非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得到燃料供应的马耳他航空兵频频出击,在此后的一周时间里就击沉德意军运输船6艘,沉重打击了德意军的海上运输,使其在8月中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达75%。
  德意军在破交战斗中,损失潜艇2艘,飞机约90架。

英军反击
  8月底开始,占据优势的马耳他英军航空兵开始转入反攻,频繁攻击意大利至北非的海上运输和空中运输,在航空兵的大力协同下,英军水面舰艇和潜艇也积极活动,从8月至11月,据不完全统计,击沉德意军运输船吨位就达20余万吨,其中67%是非洲军团急需的油船,使非洲军团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飞机、坦克,更加无法发挥作用。在战局至关重要的10月,前往北非的海上运输的损失高达44%!在空中,仅11月就击落从意大利至北非航线上的运输机84架,如此巨大的损失使其维持北非战场最急需物资的空运难以为继。
  正是因为马耳他海空军的努力,北非德军的补给,尤其是燃料补给几乎断绝,其战斗力更是直线下降。
  1942年10月23日,北非的英军第8集团军发动了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至1943年1月,总共消灭德意军约5.5万人,击毁坦克350余辆,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德意非洲军团。在这辉煌的胜利中,马耳他海空军的巨大作用,是决定性的因素。一位英军第8集团军的军官感慨地说:“阿拉曼的胜利实际上是马耳他的胜利所决定的!”这是对马耳他对于战争作用的最高评价。

“石器时代”行动
  1942年11月,英军以4艘运输船、3艘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组成护航运输船队,从亚历山大前往马耳他,行动代号“石器时代”。
  11月17日,船队从亚历山大出发。18日遭到德军航空兵的猛烈袭击,“尤里亚勒斯”号巡洋舰被重创,但4艘运输船安全到达马耳他,极大缓解了马耳他长达几个月以来的物资紧缺。

Q编队破交行动
  1942年12月,意大利海军为支援突尼斯的德意残部,组织了四支护航运输船队,共13艘运输船、7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满载援军和作战物资,12月1日从西西里岛起航前往突尼斯。
  当天下午就被从马耳他起飞的英军侦察机发现,英军Q编队随即在飞机引导下从邦角出发,该编队由3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由哈考海军少将指挥,前去截击。
  2日深夜,意军侦察机发现英军编队的行动,立即向总部报告,意大利海军只得下令船队返航,其中三支船队奉命返航。另一支由4艘运输船、3艘驱逐舰和2艘鱼雷艇组成的船队不知何故仍在继续前进,结果在斯凯基班克附近海域与英军编队遭遇,英军编队在飞机引导下全速接敌,接近到雷达探索距离之后,引导飞机便退出战区,英舰随即打开雷达搜索,于3日凌晨发现并确定了意军船队位置,当即开火射击,意军船队中的3艘驱逐舰上前迎战,以掩护运输船撤退,双方激战约一个多小时,英军占据绝对优势,加之雷达性能较好能有效引导舰炮射击,先后击沉意军4艘运输船和1艘驱逐舰,击伤驱逐舰和鱼雷艇各1艘,己方只有1艘巡洋舰被击伤。

驻马耳他英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的破交
  1943年1月,德意军在北非败局已定,残部被盟军压缩在突尼斯,意大利海军尽最大努力对其进行支援,不断组织小型舰艇和辅助船只执行运输任务。
  驻马耳他的英军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在航空兵的协同下,积极活动,给予意军上述海上运输造成了很大损失。
  1月,英军驱逐舰先后击沉16艘运输船、1艘辅助船和1艘潜艇,潜艇则击沉9艘运输船和6艘帆船。
  2月,英军潜艇又击沉13艘运输船、1艘辅助船和1艘德军潜艇。
  为进一步破坏意军海上运输,英军还多次派遣布雷舰和潜艇在西西里岛与突尼斯航道上布设水雷。其中布雷舰“韦尔希曼”号在完成布雷任务返航途中被德军U—617号潜艇击沉。
  德意军先后有运输船、驱逐舰、护卫舰和鱼雷艇各1艘触雷沉没,还有1艘驱逐舰触雷受伤。

死亡之路护航运输
  1943年1月开始,意大利海军由于燃油匮乏,大型舰只基本不出海,只以驱逐舰以下的中小型舰艇担负护航任务,而英美在地中海的海空力量则不断得到加强,使德意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要先后面临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的攻击,损失惨重,这条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线因此被誉为“死亡之路”。意大利海军虽然明知这条海上运输危险极大,但为了支援北非德意军残部,不得不一再组织护航运输。1943年2月和3月,就组织过七次护航行动,投入护航兵力有驱逐舰13艘、护卫舰5艘和鱼雷艇20艘,德国海军的3艘猎潜艇也参加了护航。
  英军采取以飞机、潜艇和水面舰艇为主,水雷封锁为辅的战术,全力破坏意大利与北非的海上运输。
  3月,英军水面舰艇击沉1艘驳船,航空兵击沉10艘运输船,潜艇部队战果最大,共击沉23艘运输船、7艘帆船、2艘拖船、3艘辅助船和1艘意军潜艇,而英军也有3艘潜艇被击沉,意军还有运输船和鱼雷艇各1艘触雷沉没。整个3月,意军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高达42%。
  进入4月,英军加强了海空封锁的力度,为了维持突尼斯德意军的补给,意大利海军竭尽全力组织护航运输,共组织过三次海上护航运输,投入护航兵力计驱逐舰4艘、护卫舰4艘、鱼雷艇18艘,德国海军也投入了7艘猎潜艇和20艘鱼雷艇。在德意军努力下,共有2800人、26门火炮、46辆坦克、268台车辆及1.8万吨物资到达北非,损失也非常严重,被英军航空兵和水面舰艇击沉运输船12艘和驱逐舰1艘,被英军潜艇击沉运输船21艘、帆船5艘、猎潜艇2艘和鱼雷艇1艘,还有2艘运输船触雷沉没。英军在破交作战中损失3艘潜艇和1艘鱼雷艇。
  地中海的英美军利用其绝对空中优势,对进行海上运输的轴心国舰船、意大利港口以及停泊在港口里的船只进行猛烈攻击,1943年1月,出动的飞机达3000余架次,从3月至5月初,出击的飞机更是达到了13225架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于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损失惨重,德意军在1943年最初的四个月中共损失运输船330艘,总吨位达47万吨。运输船和物资的大量损失,迫使德意军不得不动用大批运输机来维持突尼斯部队的补给,仅4月就空运人员1.8万余人和5000余吨物资,但盟军也对德意军的空中运输给予了沉重打击,在4月份就击落德意军运输机117架。正是盟军严密的海空封锁,实际上扼杀了意大利至北非的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北非德意军覆灭的命运。
  4月30日,意大利海军以2艘驱逐舰各运载300名士兵,1艘驱逐舰运载弹药前往突尼斯。在邦角海域遭到了英军航空兵的连续攻击,其中2艘被击沉,另1艘也受到重创,失去航行能力,后被拖回西西里岛。意军在获悉驱逐舰编队遭袭后,还派出鱼雷艇前去救援,又被英军飞机击沉2艘鱼雷艇。
  5月1日和3日,意军2艘运输船和1艘鱼雷艇被英军驱逐舰击沉。
  5月4日,美军B—24重轰炸机在西西里岛附近海域击沉1艘运输船。同一天意军有1艘运输船好不容易突破英军的海空封锁到达北非,还来不及组织卸载就被英军飞机击沉。
  5月7日,进行最后一次运输行动的德军2艘运输船在途中遭到猛烈空袭,都被重创,只得放弃运输行动。5月初,德意军运往北非的物资共约3700吨,损失77%,运送的增援部队损失12%。
  同一天,北非的盟军攻占突尼斯和比塞大港,北非德意军失去了最后接受海上运输的港口。停泊在港内的2艘驱逐舰、4艘潜艇、12艘扫雷舰、25艘运输船和9艘拖船或被英军飞机击沉或者自沉。盟军海空军随即停止了对马耳他的护航运输和对德意军的海上破交,集中所有能够集中的力量,对北非德意军实施严密封锁,以粉碎其一切撤除北非的努力。海军舰艇在德意军残部猬集的邦角附近海域形成二道半弧形封锁线,并不断以舰炮轰击集结的德意军;而航空兵一面掩护遂行掩护的舰艇,一面对德意军机场和空中的飞机进行突击,全力阻止德意军残部搭乘飞机撤离北非的企图。最后德意军只有数百人得以突破盟军的封锁,逃到西西里岛。
  5月9日,北非德意军残部停止有组织的抵抗。
  5月13日,北非德意军25万因没有运输船可供撤退,退一步说,即使有运输船也难以突破英军海上封锁回到意大利,在盟军强大攻势下被迫投降,北非战局至此以德意军的残败而结束。

简评
  在历时两年多的战争中,马耳他就像是北非战场的“晴雨表”,哪一方在马耳他占据主动,在北非战场上就处于优势;反之,哪一方在马耳他比较被动,那么在北非战场就明显处在下风。马耳他与北非战场休戚相关如此紧密的联系原因就在于,北非战场地处沙漠,又没有现代化工业,双方所有的装备、弹药、粮食、被服等物资的消耗,都取决于后方补给尤其是海上运输,完全可以说,后勤补给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着战局的胜负。而马耳他正处在地中海的心脏,是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的锁喉,形象地比喻,马耳他就像是通往北非的大动脉上的闸门,开则畅通关则断绝,因此马耳他的得失,直接影响了北非战场的胜败。
  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对英国而言,不仅可以作为运输船队在直布罗陀与亚历山大之间往返的重要中转站,而且可以威胁意大利至北非的航线,当马耳他英军力量强大时,轴心国通往北非的海上运输通常损失率都在40%以上;当马耳他英军力量遭到压制时,轴心国的损失则仅有5%,而英军从直布罗陀至亚历山大的海上运输也会遭到严重损失,英军被迫改变通往亚历山大的航线,改道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这样海上运输的路程大大增加,使英军对北非补给的困难大大增加。
  如此关键重要的战略要地,德意轴心国方面,意大利实力太弱,难以承担起单独“冻结”或者夺取马耳他的重任;德国虽然其地面部队和航空兵战斗力都比较强,但既要在东线与苏联争锋,又要在西线布置重兵防备英美盟军开辟第二战场,兵力使用上捉襟见肘,在南线的地中海北非南欧战区,尤其是在夺取希腊和克里特岛的战斗中损失惨重,没有足够的力量,就这样,一个无能,一个无力,最终没能夺取马耳他,也就导致了其在北非战场的最后失败。
  在1940年6月和1942年4月,马耳他两次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其防御几乎崩溃,毫不夸张地说是到了绝望的边缘,如果德意军实施登陆,简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夺取马耳他。但1940年6月,德军将登陆作战的实施权交给意大利,意大利根本没有能力来组织登陆战,因此大好战机白白失去。1942年4月,马耳他的形势比1940年6月时更加困难,几乎是不堪一击,但德军同时在多条战线作战,实在抽调不出兵力实施最后决定性的攻势,而英军熬过了4月,在美军支援下,逐步得到了喘息和恢复,德军又一次与绝佳的机会擦肩而过,也就失去了占领马耳他的最后机会。1943年后,德意军与地中海英美盟军的力量相比,越来越处于明显劣势,就再也没有夺取马耳他的可能了。在1943年7月的西西里岛登陆战中,马耳他作为盟军最重要的前进海空基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英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较量中,以其坚韧顽强和勇敢无畏,最终赢得了胜利,马耳他也就成为英军在地中海英勇不屈的典型,永载史册!

参考书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外海战大全 海潮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 海潮出版社
世界空中作战八十年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海空大战——二十世纪海军航空兵战史 航空工业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兵种作战系列:空战 知识出版社
碧海争霸:军舰与海战史话 湖南出版社
碧空响翼:世界著名军用飞机 湖南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德国蒂佩尔斯基希) 解放军出版社


上一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