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1楼
发表于 2007-4-12 16:24
| 只看该作者
Friessner 将军在战后曾把情报的失败作为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回忆在战役前不久,他接到的情报是这样评价当前苏军可能采取的行动:“面对着南乌克兰方面军群的苏军在近期内发动大规模攻势的可能行不大,但由于对罗马尼亚发动攻势在苏联总体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苏军发动小规模局部攻势的可能性还是不能排除的”。我们且不说这份情报可靠性如何,作为指挥一个战略方向的高级将领,他肩头上担负着国家的危亡和部下数以十万记士兵生命的责任,他必须采取一切措施以对付敌军可能发动的进攻,哪怕他手下的情报军官跪下来赌咒发誓,敌人不会进攻,他没有权力有任何懈怠,这是作为一个统帅的命运,没有比一个统帅企图把责任推卸到手下情报军官身上更堕落的事了!对苏军攻势规模之大缺乏心理准备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当时苏军在波兰已经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Friessner 将军(公正一点地说还包括古德里安和希特勒)都不相信苏军有能力同时在另一个地点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这才是德军对苏军的攻势感到突然的原因。
7 p8 V" S# r3 f6 H, q 最后,我要谈谈对德军这次惨败的看法,我认为德军之所以遭到如此大败是由于在这个地区中德军身上各种弱点综合的结果,如果这些弱点只是单个的爆发出来,那么虽然严重但还不致命,而在这场战役中这些弱点恰恰是同时发作了起来,那么一切全完了。
) _5 O$ {3 _, V8 V9 {3 ? 首先,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缺乏在严酷的战斗环境下必不可少的清醒的头脑和意志力,我不大清楚Friessner 将军以前的经历,不过从在战局危急时分,他被从形势吃紧的北方集团军群调到比较平静的罗马尼亚,显然这至少证明他缺乏打一场大仗、恶仗的经验。从以后匈牙利战役中他的表现来看,并不能说他是一个无能之辈,但指挥一个集团军群,很可能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如果由德军中的猛将如摩德尔或海因里希指挥,那么德军也许不会败得这么惨。在Friessner 将军部下中,在这场战役中的德军主力部队第6集团军的司令Fretter-Pico将军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十分差劲,在战役开始前,他竟然把司令部设在离前线200公里的地方,这使得在战役中德军集团军以上的指挥十分混乱,高级将领们无法及时了解情况和正确做出决定,到24~25日,正当后撤的德军急需协调的指挥时,第6集团军对包围圈中各个军的联系根本就被切断了,以致在战斗的紧急时刻,包围圈中3个德国军的军长不得不自己开会以协调行动!Fretter-Pico将军以前作为第30军军长在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参加过刻赤半岛的歼灭战后惨烈的塞瓦尔斯托波尔攻城战,在战斗中,他以他的能力立下了无愧于他的职位的战功。但一场残酷而漫长的战争是可以磨掉一个优秀的将领身上的“棱角”的,这在苏德双方的将领身上都发生过,44年8月的Fretter-Pico将军变得不但失去了对于战争的灵感,而且变得怯懦,我十分怀疑1942年在克里米亚的Fretter-Pico将军会把他的司令部设在离前线如此远的地方。
' _& c3 a5 I! s1 C& D: G" l0 z 德军的第二个弱点是在他们的罗马尼亚盟友身上,我曾经看过一些德国老兵的回忆,他们都声称苏军“畏惧”德国正规部队的坚强,往往把突破口选在德国盟军或国民自卫队的防线上,一个职业的军人居然能提出这样的借口,在我看来是足以被罚关禁闭的,一个指挥官如果知道面前某一段敌人的防线是由学龄前儿童防守的,他理所当然的会把突破口选在那里!因为这是战争!在这场战役前的几个月中,德国人花了很大力气来训练罗马尼亚军队,毫无疑问,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在这段时期内,无论在作战能力还是在武器装备上,罗马尼亚军队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有一样东西是德国人无法给他们的,这就是对胜利的信心,本来比较理解的情景是首先让罗马尼亚人打一些小仗并确保胜利,但怎奈苏军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而且随着德国在苏联中部的惨败,这个效果足以抵消任何德国提升罗马尼亚军队士气的企图,罗马尼亚人无疑会自问他们是否有必要和德国人一起走向必然的灭亡?
8 W. ]4 \: A5 p! V6 |4 }3 q- e7 l 德军的第三个弱点是对苏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德国人显然认为苏军的主力将是位于东北方的第3乌克兰方面军,因而他们把德军的大部分步兵兵力和唯一的装甲师部署在东北,但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苏军将主力放在东北,即使他们能突破德军防线,他们仍将横跨3条河流,德军完全有时间逐步后撤。而如果苏军将主力放在北部,那么只要突破了德军的山地防线,就可以封锁住Prut河上的渡口,从而把德军主力包围在河东而歼灭。更何况,如果苏军从北方南下的途径是和河流平行,苏军根本不用担心河流对机械化部队的阻碍,而那些河流反而变成了德军撤退路上的障碍。显然德国人对苏军从北方南下的企图估计不足,他们在那里部署了大量罗马尼亚部队,正如我在前文中说的,他们不但将罗马尼亚部队部署在第一线,而且将他们作为反击突破的苏军的机动部队使用,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从战役进程来看,虽然第一线的罗马尼亚军队往往打得相当英勇,但在二线的罗马尼亚人大多数根本没有抵抗就溃散了。这一切导致了德军北部防线过早地被苏军突破,在战役第3天,苏军已经基本封锁了Prut河上的渡口,并切断了德军的补给线。如果将德国部队的主力部署在北部,而将罗马尼亚了部署在东北,那么苏第2乌克兰方面军就无法那么容易地突破德军防线即使防线被冲垮,那么德军也比较容易向西通过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匈牙利。" J& q9 U2 c% F, r2 m* s
最后德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部队结构也有问题,在这里德军机械化部队只有第13装甲师和第10装甲掷弹兵师两个师,这意味着德国人缺乏足够的机械化兵力去堵塞苏军进攻形成的突破口,尤其是当突破口不只一个时。而随着战争的进展,苏军对机械化部队的运用越来越熟练了,在这场战役中苏军几个机械化部队的表现几乎是无懈可击。. `. ]' v, O/ e( }% s
以上德军的种种弱点综合起来,就造成了这样的情景,当苏军发动进攻时,由于对苏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德军感到措手不及。苏军迅速突破,罗马尼亚军队逐渐瓦解,德国人只有靠自己了。而恰恰在同时德军高级将领指挥不力,由于指挥部离前线过远,造成通讯混乱,以致德军无法迅速对苏军的行动做出反应。而一旦苏军突入德军纵深,由于德国装甲兵力不足,无法及时堵塞突破口,以致德军的后勤供应系统,通讯联络系统和部队后撤的道路都被切断。而这时前线的德军已经奉命后撤,离开了他们的防线,来到了野地里,由于通讯系统被切断,德军各个部队几乎无法发动协调一致的行动,由于后勤供应系统不复存在,他们无法得到任何粮食和弹药的供应,由于丧失了制空权也由于缺乏弹药,德国的步兵部队不得不丢弃了大量的重武器,在战役的最后阶段,被围的德军除了随身携带的轻武器以外,几乎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要突围,德军还必须横渡几条大河,身处在这种毫无遮蔽的野地里,德国人几乎是在遭到优势苏军火力的大规模屠杀而毫无还手能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德军没有后撤而是继续呆在他们的防线中,那么虽然最后他们还是会被歼灭,但无疑苏军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s" ?* U% N0 b, Z$ r) K4 ~1 n# P
如果说苏军在这次他们的完胜中有什么不足的话,那么是在不同作战单位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上,大家一定还记得25日第4近卫集团军接到的那个愚蠢透顶的“放弃阵地,渡河西去”的命令,如果没有这个命令的话,我十分怀疑有任何大规模的德军能够渡过Prut河,另外在包围圈内的德军被消灭前,苏军过于急切地抽调部队南下,以致于德军差一点突围成功,如果苏军不犯这两个错误的话,很可能苏军将花更短的时间结束这场战役,他们的损失也许会更小。在我下一部《匈牙利战役》中,我们将看到苏军有没有吸取教训。 |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