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BBLS时在国境线配置大量部队,反映了苏军一贯的秉持的重视进攻的军事战略,其基本设想是当对方发起进攻后,在抵抗第一波打击译后或者其中,立即以强大兵力反击,把战争带到对方领土去,很容易知道,这时的苏军根本没有完成原先构想的能力,实际上相对了解军队实际情况的部分将领(包括朱可夫)是反对在一线大量部署部队的,并希望提高苏军的战备等级
/ `) W% v4 V2 Q. y3 k- e最终,苏军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下,被部署在有利攻击而不是防御的位置上,而它的真正的领导者却不相信战争会很快到来,这也是苏军看起来要进攻,却被偷袭的主要原因
斯大林不是不相信希特勒会向苏联下手,而是不愿意相信罢了。
6 D0 o" s0 N6 y6 u2 c0 t2 h4 \- F: X- f9 F/ I* Q
有谁会想到希特勒会两面作战呢?
) ?4 S: e& h' E3 t* H' M+ Q/ p* j. Z" r4 T% {% z
在政治高于一切的情况下,军事做为政治的附属必将被暂时的搁在身后。
原来不相信还分不愿意相信和愿意相信两种
, P% C: h9 P9 _1 B  b6 q- o
: m) R( a* A0 Z: q2 q军事从来都是政治的附属,反其道的一般没什么好下场
张伯伦和斯大林犯得是“愿意相信假话”的毛病;
$ H3 Y: I& g2 m9 h4 Y$ `* k  R
0 ]# A8 p- z+ ?希特勒却是“不愿意相信真话”; Y0 J( W7 j$ n1 n. o: L

9 T: l$ B6 F3 x% T* r: j7 c1 A% f两者间看似一样,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不是吗?
要说区别,斯大林和希特勒体现的是一个独裁者的自负和刚愎(前者程度更重),张伯伦则是长期和平下民选政府的典型代表,这种身份思想的不同是决定它们行动的根本原因,对一个政治人物谈什么“愿意”“不愿意”的表象,毫无疑问是不恰当的,或者说是简单粗暴的
在有人能权威的证明汉语中“不相信”和“不愿意相信”是两个不能相互包含的截然不同的概念之前,请不要在什么“愿意”“不愿意”或者“真话”“假话”上继续反复纠缠,浪费各自的精力

回复 126# 的帖子

对不住,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3 e+ B) r, d6 r8 B+ b0 t- F( E

2 E2 W! ~6 }( Q+ l. [+ @1 e' Z, V  c9 ^0 F
不周之处,请多包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