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苏联的体制就是一个特点“集中”,权利高度的集中在苏共最高层,除了他们,其他人都只是可以被任意替换的零件而已,不存在个人意志,而具体到战时生产上,苏联充分动员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只生产对战局有用的,可以立刻大量生产的武器,而他们的对手德国直到斯大林格勒以后才意识到自己是在玩一场生死攸关的游戏,开始考虑工业的彻底总动员,在苏联的少年老人妇女都像牲口一样卖命工作了3年后,德国的妇女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工业生产中去,在这一点上他们甚至不如美国和英国,光这一项造成的生产力损失就远非战俘和外国劳工能弥补
原帖由 hongqi315 于 2007-10-4 19:50 发表 3 c) O. c- D6 q" o, m2 D
苏军一般都有第2编制习惯,一个师上去战斗,往往留下占原来军官和士官25%-30%的人数,马上组织下一个师(大量的征召兵,刚开始战斗经验低下,大战略游戏里重要体现)...
此说法大概出自《苏军内幕》一书,必须肯定当年维克托·苏沃洛夫同志的确披露了部分铁幕后的情况,但随后直到苏联解体,包括影子部队的大量说法未能获得任何证明,当然如果影子部队是指用补充部分现役人员的方式来组建新部队,那到是没错,因为全世界都这样做
原帖由 越骑校尉 于 2007-10-5 19:06 发表
5 [; e/ Q& O* x6 I. b# l( W" j大战后期德军不少师之剩百来二百号人了。因为自从打苏联后,德军(国防军步兵师)不少师都未补充过新兵。部队越打越少,虽然从编制上有不少“师”但是大多数已经没战斗力了。至于苏军2编制的说法由来已久。不过苏联军 ...
7 B) x3 x& ]/ l4 S5 \' z3 x  P) Q6 M到兰色计划爆发时,苏联能控制的人口仅剩余1.2E,而德国人却掌握了欧洲超过2E5的人力资源,其中包括7000-8000W的德意志人,诚然,外国人是不如本国人听话,但联系到辉煌的战争开始和直到44年底以前交换比都大于苏军,苏联也是在同时才基本解放国土的事实,实在不能说是苏联“人多”导致的胜利
300换600大约是哈尔德先生的说法,开战前盖伦先生对苏联的预测是不到200个师的部队,而苏联仅步兵师一项就有200,德国的参谋部就是依据这样的战略情报制订的计划,而这个计划本身呢,一没有任何的确定目标(攻击苏联本身似乎不能算目标),没有任何的预备方案(因为苏联是个一推就倒的房子),几乎没有应对苏联的战争动员的具体措施,因为德国人相信自己可以在几个星期内就可以通过消灭大部分的苏军现役部队(100+)来迫使对方投降,苏联根本没机会动员1 a5 w% |2 h" T

8 m0 {/ ?5 ~# n, G菲特烈在上,这个就是他的子孙为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的决战所做的准备和计划,当然联系到施里芬的先例,似乎也不能指责太多
在战争的大多数时候,包括结束,北欧德军一直保持在50W,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装甲部队,另一方面,挪威直到今天人口都没突破过500W,丹麦在43年以前都是德国的“示范占领区”,盟军在43年以前大规模登陆德国占领区的可能几乎为零+ ^5 M. |3 r0 u  ~5 q+ m
据我所知,今日法国的游击队的传奇,绝大多数归功于骄傲的法国人在战后的宣传,而整个二战期间他们甚至连一次消灭连级占领军的行动都没有,排级以上的都很少见,同时期有超过100W法国人作为劳工去德国工厂干活,44年前德国士兵普遍把派去法国服役作为放松和享受生活的机会
7 Y6 s+ {% y9 K  E% \补充一下,41年6月,法国北部有20个德军师,几乎都是满员齐装! V& A, i  j6 c& i
3 f! {2 q5 w# F& R: ]  b9 }
[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 于 2007-10-6 19:43 编辑 ]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7-10-6 22:25 发表 ( M0 m2 |4 M* U, Q
消灭占领军不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目标,况且这样的行为必然遭致占领军的报复,通常是3:1或更高来枪毙闹事地区的百姓。游击队更多还是以搜集情报、救援盟军飞行员和破坏生产为目的。
不错,游击战根本目的是驱逐对方,而不是肉体消灭,但后者却往往是重要的斗争手段,若一个地区的游击战不以肉体消灭作为主要斗争手段展开的话,那强大的正规野战部队的驻防治安也就失去了意义,反间谍与反渗透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
看来偶表达太模糊了,带入修饰语应该就很清楚了,法国游击队的目的是驱逐德军(没能力单独做到与此无关),而不是肉体消灭,既然法国地区的游击战不以肉体消灭作为主要斗争手段展开的话,那强大的德国野战部队的驻防治安也就失去了意义,反间谍与反渗透的工作主要以脑力劳动为主
在41年中用20个师去防备盟军(英军)在西欧的登陆,德国人的“人力资源短缺”显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r6 [- j& p$ W3 x6 f  \, A
( e. t' v& p' {6 U, W+ c
[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 于 2007-10-10 22:25 编辑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