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出生在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一个绅士家庭。1900年中学毕业后,考入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西点军校)。1904年毕业后赴驻菲律宾美军中服役。1906年任西点军校教官。1911年再次赴驻菲美军中任职。1913年重返西点军校任教官。1916年调任纽约普拉茨堡军事教官。
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任旅部副官、军部首席情报官,参与作战组织工作, 1919年回国。1919年5月,史迪威被任命为陆军首任语言军官,并被派到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
1920~1923年,到中国工作,取中国名字“史迪威”。应国际赈济委员会之约,曾担任修筑山西和陕西公路的总工程师。1923~1925年,入美国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随后出任该校校长助理,后又到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深造。1926~1939年,在中国天津任驻华美军第15步兵团营长、团参谋长,与马歇尔共事。1928年由少校晋升中校。1929年7月起调任美国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成为副校长马歇尔的得力助手。1935年7月,以上校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任内曾实地考察并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8月离任回国,晋升准将,并被任命为第2师第3旅旅长。1940年5月,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举成名。7月升任第7师师长,9月晋升少将。1941年6月在陆军全国性大演习之后,又被任命为第3军军长。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奉命前往华盛顿制定在法属西非登陆的作战计划。1942年1月,晋升中将,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并根据中美协议兼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帮助改编、装备、训练中国军队;监督援华租借物资的使用;保证滇缅公路畅通。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总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1944年8月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因同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主张援共抗日,与蒋介石发生矛盾,于1944年奉调回国。同年晋升为陆军上将。1945年1月,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6月,调任驻冲绳美军第10集团军司令,8月接受琉球群岛日军投降。10月,改任美国陆军部军事装备局局长。1946年1月,调任美国第6集团军司令。1946年10月12日,63岁的史迪威因患胃癌,在莱特曼陆军医院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遗著被后人汇编成《史迪威文件》。
转载自《世界军事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