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60多年前的莱特湾海战,真是令人惊心动魄。日本舰队的孤注一掷、美国护卫驱逐舰的英勇顽强以及栗田谜一般的撤退,都是那么地令人遐想万千。4 i0 o7 p2 i( f. |9 `2 [( X& m
熟悉海战史的必定记得,舰队通讯的不畅以及情报的错误是如何使得杰里科爵士没有最终取得日德兰海战的胜利。因为在广博的大海上,指挥一支大规模的舰队进行联合作战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日本军令部在考虑“捷一号”作战的时候,则明显忽略了这个影响海战胜负的关键因素。庞大的日本舰队将分成4支,从不同的基地出发,经过不同的航线,奔向不同的海域,担负不同的任务。但是,作为主力的栗田舰队,则必须不计损失,冲入层层设防的美军运输船队,大开杀戒,摧毁所有美军的补给品,如果可能的话,还要炮轰登陆部队,从而最终粉碎美军从菲律宾来犯的任何企图。2 o2 Z; i5 o% D
但是只要简单对比一下44年末日美舰队的实力,就会觉得日本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即便栗田的舰队最终达到了目的,恐怕也再也回不来。联合舰队将丧失几乎所有的水面舰艇,才可能完成这次自杀进攻,以便日本的本土能够获得一年乃至半年的修养时间,延缓战争的进程(但不是战争的胜利): c B3 K! I, D. l2 w/ l
这种丢车保帅的战法,既促成了莱特湾之战,也最终导致了日后大和号那次最后的出击。那时日本人的无奈和悲惨,真是令人深思。
6 o) d& _; o3 ?) T- j 如果GF的长官仅仅向栗田强调攻击目标仅限于运输船队的话,那么海战的结果很可能会大不一样,但是,命令书上偏偏添了一句——“如果在行动过程中发现能够给予美航母编队重大打击的战机的话,则应该牢牢把握”。
/ _" R, d$ g- h* P# r 笔者很难理解日本军令部和联合舰队司令部对于这种希望部队一石二鸟的命令对于一线指挥官的会产生何种影响是作何感想的。也许,海军上层觉得温存至今的战舰部队仅仅奉命去打击毫无抵抗能力的输送船比较丢脸,也许,他们希望栗田能够超水平完成两个任务,但这种用白字黑纸写在命令书上的内容,对于栗田来说,就变成了命令。这种做法实在是值得商榷。
9 v% Z) \9 a! k 有意思的是,相同的问题也出现在了美国一方。美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对于哈尔西的第三舰队的命令是,“确保登陆部队的安全以及成功”的同时,在“发现日本机动部队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后来的事实证明,哈尔西的反应十分积极,而且他至死也认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没有错,美军之所以没有在这场海战中取得全胜,就是因为他的上司一个劲地催他回去救援莱特湾。在哈尔西看来,他正确执行了上级给与他的命令,在这一点上,栗田和他的想法也许不谋而合。. v% q& q/ D3 p% U
2 c; F- m6 _4 Z0 b( ~8 J 栗田的部队在和西村分开后不多时,就遭到了美国潜艇部队的关照,栗田的旗舰爱宕号就被击沉,他本人和参谋人员在海里泡了很久才获救,直到当天晚些时候他才在大和号上重新恢复了对舰队的指挥。这件事情也许对栗田本人的冲击很大,使得原本就异常紧张的他更加提心吊胆,并最终影响到了今后的作战。) Q+ }4 S- ?( H. g! \/ i7 s9 G
就在栗田的部队一路战战兢兢,并饱受美国飞机和潜艇的屠戮之时,西村正抱着必死的信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前进。在出发前的最后一晚,栗田司令的船舱内,七位高级指挥官进行过出征前的最后一次祝捷酒会。据参与者回忆,在酒会上,西村满面笑容,与所有的人碰杯,相谈甚欢,但毫无疑问,他的内心里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x# F! d- e% y
所以,当西村收到栗田舰队已经调转方向,向西规避的电报之时,他决定不惜一切,牺牲自己掩护栗田冲入莱特湾。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 {+ Y' ^' [- `' b; N) h 此时,拉在西村后面70英里的志摩舰队当然无法理解西村的心境。尽管志摩与西村相比属于先任,但因为他对于全盘的作战意图和战局不是很了解,所以他保持着无线静默,并没有和西村取得任何的联系,这对于西村来说也是求之不得。志摩在整个作战期间,只收到一份关于西村舰队的消息,那就是西村临死之前发出的那道“全军不顾一切,向前突击”的命令。不过很快,志摩就在残留在海面上的西村舰队的残骸判断出,他这一路的进攻算是失败了。心不甘情不愿的志摩,只好归拢残余部队,暂时撤退,并准备找个机会再次突入。但是,他再也没有得到栗田的任何消息,连作战是否还在继续,他也不清楚。
" r4 U# W! b& e. E( i0 u 4路日军中,只有小泽的干得最好。作为诱饵,他又是放浓烟,又是连发报,还派出机群攻击美军,可谓是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位置暴露给敌人,就差竖蜻蜓、翻筋斗了。可即便如此,他的舰队直到当天日没时分才被美军的侦察机发现。等到哈尔西终于将目光转向小泽的时候,哈尔西的机群已经胖揍了栗田,并迫使后者暂时掉头后退了。而一直希望全歼日本航母舰队的哈尔西立即吞下了鱼饵,率领全舰队北上。他虽然将自己北上的消息告诉了金凯德,不过并没有把莱特湾已经空无一人的事实准确通知对方,因为哈尔西觉得金凯德手头的部队已经足够应付任何局面了。而金凯德则以为哈尔西是将第34特混编队留下来以后率部北上的,所以他心安理得的带领自己的主力去对付西村的部队。
) L- v0 C$ `7 S) @* j& v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那样,如果是斯普鲁恩斯坐镇指挥的话,小泽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但是“公牛”哈尔西则不然。因为他是一位异常喜欢出风头以及荣誉的人。* `. W: g. z) E
诱敌成功并遭到攻击的小泽立即把消息发了出去。说实话,直到此时小泽也不知道除了自己以外其他部队的情况,但对于他来说,自己的任务是完成了,他现在要尽力多带一些舰只逃回日本了。
( `7 o: {" C8 f 栗田对于西村、小泽、志摩的情况也不是很清楚,但他收到了西村的一些报告,得知西村舰队的重大损失和志摩舰队的后撤。但关键的小泽舰队的动向,自始自终他也没有搞清楚。而这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3 _" P& \ S( _4 ?3 v' o. g I/ j
所以当他的部队遭遇到塔菲3号的编队之时,栗田的吃惊程度恐怕不亚于美国的指挥官。因为栗田得到的情报是,对面的敌人是美国正规航母舰队!如果“捷一号”作战实施顺利的话,那么美国的主力航母群应该不在眼前,所以说,作战也许失败了,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
- L8 M1 Q1 L: }1 n( B8 p 不止一个参谋情绪激动地向栗田进言,应该立即对眼前的敌人展开攻势,而不要再去管那个什么突入莱特湾的原计划了。而备受打击,情绪低落的栗田稍加考虑,就下令全军散开突击。这是一个被后人批评至今的决定,但是栗田觉得他是在和美国人的主力航母编队作战,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因此,他的部队应该尽可能快地靠上去,尽快给予敌人以打击。
( J# A- R' i. H0 r8 U i1 f+ Q2 Q1 s 之后的战斗大家都知道,以大和为首的日本舰队,像一群狼狗般扑了上去,并与美国护航航母编队开始了混战。雨区和驱逐舰释放的烟幕阻碍了日本人的视线,使得他们打得很不顺手。而在空中飞舞的美军机又一次次迫使日本舰艇改变航向,以躲避炸弹或是鱼雷。(尽管美国飞机基本挂的都是杀伤炸弹或什么也没有,但杀红了眼的美国飞行员还是反复作出攻击姿态,吓唬日本人)
8 f( F6 N, ^1 P+ M9 N. f- W$ | 这可能是人类海军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场追加战,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身处高空,俯瞰整个战场的情景,一边是美国舰队拼命在前面跑,但是限于18节的最高航速,跑不快。而后面的日本人虽然想追上,但是由于受到了极大的干扰,追不快。再加上日本舰队的炮术欠准和美国驱逐舰舍生忘死的自杀突击,所以战斗的开始阶段说实话美国人打得很不错。不过,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日本的重巡洋部队和金刚、榛名就把航速较慢的大和、长门扔在了后面,8点10分,一发估计是金刚打出的炮弹击中了美国的“冈比亚湾”号。紧接着,日本舰队的炮弹越打越准,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护航航母的装甲薄,挡开了日本人的穿甲弹的话,那美舰队的损失恐怕就要更大了——靠装甲薄挽救了自己的战例,在世界海战史上也不多见。2 y( f) @, r5 P& }. B; s( h% f4 I
被人寄予厚望的大和号在此战的表现可谓不尽如人意。在8点30分的左右,它还被两枚慢速鱼雷夹着向北远离了战场。本来就对战况不甚了解的栗田,这回干脆歇了菜。等他再次回到战场的时候,他的部队早就消失在了前方。异常失望的栗田在9点11分下达了舰队集结的命令。而在这场混战中,日本舰队的铃谷号、筑摩号重巡被击沉,熊野号受创,而他们的战果除了几艘驱逐舰以外,就只有“冈比亚湾”号这么一艘护航航母。
7 p% h6 g) f7 F4 ^; J8 L6 s1 u 不过,栗田得到的报告则是,“至少击沉重创了4、5艘敌航母以及一艘巡洋舰”,这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消息,据此,栗田判断当前的敌人已受到重创,这场战役已经打赢了。而且,就在舰队集结的差不多的时候,栗田又收到了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在北面发现了另一支美航母编队。渴望更大战果的栗田立即转向,开始向北前进,但是在耗费了几个小时以后,却发现这是一个假消息——现在,关于发出这个情报的来源已经不可考证了,但这却恰恰是研究栗田舰队最后决定撤出战斗的一个关键。" a# E( w" }) ~
此时,已经两天多没有好好休息过,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和亢奋状态的栗田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的舰队已经七零八落,他的部下也非常的疲劳,船只的弹药也消耗较大,但毕竟打了一个“胜仗”,完成了战役部署的任务。在这种条件下,栗田觉得即便突入莱特湾也不可能取得什么突出性的战果了。因为原定目标很可能已经得到警告疏散了。再加上有消息说美国的大批部队正在向莱特湾集结,所以栗田觉得,是撤退的时候了。2 y3 j" ]5 Q5 @: S3 m# `6 B1 D* u* f
这就是我揣测的栗田当时的心态。栗田也许是一个谨慎的老人,且被疲惫和惊吓所左右,所以在取得一定战果的情况下进行撤退并非是一个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0 F+ Q( @! {* q
战后,栗田被人们讥讽为“懦夫”、“胆小鬼”“逃跑专家”,似乎日本帝国的覆灭就与他那次撤退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栗田至死也没有为自己辩护过一句,更没有解释当时决定撤退的原因——这正是人们最想获取答案的问题。他忍受着人们的谩骂和讥笑,沉默寡言直到走进坟墓。
# c1 v% I% {0 M; Q/ w) [8 I8 k 决定战争乃至国家的命运的瞬间,往往掌握在一两个老人手里面,这太残酷也太片面了。
! z- k& t% e" a h( Y: @; j 而莱特湾海战作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作战,也必将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