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中,许多参与方作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就是:使得整个30年代的混乱加在一起与1941年相比,也只能说是平静了。 1.卖和租 “我以前这样说过,而且还要反复说,你们的儿子是不会被派去打任何外部战争的!”-富兰克林·罗斯福 (1940年10月) 罗斯福的话反映出了当时美国孤立主义有多么严重,幸好这并不是他的由衷之言,但在一个人民选举的国家,他要想当选必须得这么说。1940年11月,罗斯福再次当选总统,1941年1月,就提出了著名「租借法案」。 二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但对于军火有“现购自运”的原则。任何国家只要用现金付款并自己负责运输都可以从美国得到武器。这不违反中立原则,但实际上大西洋由英国海军控制,也只有盟国能从美国运出武器。到1941年,英国已付了45亿美元以上的现金,而且囊中已空空如也了。 “这好比邻居家的房屋起了火,我有一条水管,总不能让邻居先找出15美元,买下这条水管,到那时我的房子也烧光了。”罗斯福的比喻很精辟,因为他知道大洋决不是美国的屏障,而获得和平只有投降或战斗。经过两个月的激烈辩论,国会通过的租借法案。其中说明美国向盟国以租借的方式提供武器,这些武器中也包括运输舰船和护航舰只来对付德军的狼群潜艇。 「租借法案」标志着美国已经从慎重的中立国变成了一个活跃的非交战国。 2.东和西 在法国的多佛港贴满了“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但“海狮”计划由于没有取得必须的制空权而只能无限期推迟。这时希特勒就选择了西线,撕毁了与斯大林的苏德不侵犯条约。 1941年6月22日,德军分三路挺进苏德条约边界,由于苏军防守不利,随后的5个月内,德军在三条战线上平均突进了1000公里,分别直逼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基辅。 素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抗战,美国也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从此二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南和北 在日本帝国设计的“共荣圈”中,还有南太平洋诸岛国,尤其是盛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群岛。而为得到东印度群岛,必须经过英国的新加坡和美国的菲律宾。 从1940年9月德、日、意的轴心国条约开始,太平洋和大西洋已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在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后,大西洋的局势已经日趋明朗。同时美国也意识到了日本的野心,并渐渐收紧了日本脖子上的经济锁链。到1941年中期,美国已全面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加工机械和废钢铁等战略物资。 同时德军入侵苏联后,日本又面临一个选择,是向北进军西伯利亚攻击苏联,还是向南进攻南太平洋。最后,日本决定在苏德局势明朗之前,不能北进。而最终目标选择了南进。 在随后的谈判中,美国坚持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维持南太平洋现状,同时不断加强美军在菲律宾以及太平洋诸岛的防御兵力,包括部署了作为战略轰炸力量的B-17飞机。英国也向太平洋派出了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以增强新加坡的防御。而日本要求以美国停止援助蒋介石并解除出口限制为先决条件进行谈判,并在各方面加强进攻准备。 由于美国错误地相信英美在太平洋的威慑力量,所以在谈判中拒绝向日本人作出最小的让步,而留给日本的选择就是撤出占领十年的中国或者与美国开战。随英美战略防御部署的逐渐形成以及日本石油储备的不断消耗,丧失耐心的日本选择了开战。 11月26日傍晚,庞大的战舰群静静地驶出集结地千页群岛的单冠湾,目标是3000英里外的夏威夷珍珠港。“赤城”号上南云忠一中将拿着山本五十六大将的最后指示:“如果同美国谈判成功,特遣舰队立即返回本土”。其实,弓已拉满,箭已在弦,谁也阻止不了战争的进程了。 本篇取材自《太平洋战争 1941-1945》